杨运高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前的病情变化.方法:对79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高危人群多具备高血压病、血糖异常、高脂血症、超重、脑力劳动、久坐少动、喜食肥甘等多种危险因素.近期出现的头晕昏沉、口干口苦、近事健忘、急躁易怒等症状高度提示病情发生变化.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导致高危人群易发生病情变化.普及危险因素知识,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并早期进行中医辨证干预,对于缓解症状、截断病情进展、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常见痰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相关性.糖尿病导致肿瘤的主要机制包括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以及一些降糖药物.糖尿病对不同肿瘤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对胰腺癌、肝癌、大肠癌影响大,而恶性肿瘤也会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李黎;崔丁鹿;李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探讨并论述经典医籍记述奔豚所属之疾病与证候及其治疗,认为奔豚是见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1组症状群,临床上宜全面审析其所属之疾病与证候而治之.除《金匮要略》外,还应重视《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对奔豚的记述,这样方能全面认识奔豚.同时对奔豚提出了治疗方药与针灸疗法,对奔豚之防复亦提出了个人见解及巩固治疗方法.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前国外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研究虽已取得初步成果,但这些药物在控制流感流行和减轻疾病进程方面仍有许多不确定牲[1].而中医药在防治流感方面具有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其优势不仅在于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安全无毒副作用,普济消毒饮一方以配伍得当、用药精准著称,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
作者:王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胆囊收缩素(CCK)、神经肽Y的影响.方法:10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足三里穴和内关穴,每周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10 mg bid)、盐酸依托必利(50 mg tid)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月由受试者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FD Symptom Index),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CCK、神经肽Y水平.结果:疗程结束时及治疗后1月随访,电针治疗组症状指数NDSI(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与FDI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指数NDLQI(N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浆CCK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肽Y出现明显的上升(P<0.05),而对照组神经肽Y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足三里穴和内关穴进行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可能与电针刺激能降低血浆CCK水平、同时提高血浆神经肽Y水平有关.
作者:盛建文;范惠珍;尹卫华;杨小芹;易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天星健骨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a的影响.方法: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作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模型,足容积法测量继发侧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1、TNF-a.结果:中药中高量组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下降(P <0.01,P<0.05),且IL-1、TNF-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天星健骨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的IL-1、TNF-a含量发挥作用.
作者:杨晓军;苗文丽;裴林;于素静;郑惠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对于IGT进行早期干预属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采用不同辨证方法综述IGT的中医病因病机,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赵进东;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以金花清感颗粒为代表方评价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中药的临床合适剂量.方法:在6个中心选取流感风热犯肺证患者,随机给予金花清感颗粒高剂量、常规剂量或安慰剂治疗5d,进行双盲对照评价.结果:观察有效病例136例,统计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常规剂量组(n=45)的退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n=47);中医综合疗效在用药3d、5d后常规剂量组都优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组(n=44)疗效与常规剂量组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3组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花清感颗粒所推荐的常规剂量是其合适剂量,增大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作者:刘志国;刘丽;李国勤;李磊;金在艳;赵婷;胡镜清;边永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及VEGF蛋白的变化.结果:模型组VE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胃黏膜损伤指数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疏肝和胃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张国民;莫新民;黄娟;刘鹤群;宁炯杰;李筠芝;刘慧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熏洗1号方,治疗期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显效18例,好转64例,总有效82例(97.62%);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56例,总有效66例(78.57%).实验组恶心1例,头痛1例,总发生率2.38%;对照组恶心4例、消化道出血3例、头痛3例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5.47%(13例).治疗后实验组总体健康、积极感受等生活质量均相对于对照组得到一定的提高.结论: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
作者:王福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内经》将气病分为气郁、气逆、气乱、气消、气闭、气下六类,在不同篇章论述了其发生机理及表现,认为情志内伤是气病发生的主因,气病关乎五脏与血病常并见,此为后世气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田丙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氏宗经典之旨,结合临床经验完善了“大气”理论体系,从中西医汇通角度阐述大气生理功能,详细分析大气下陷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类证鉴别,并提出大气下陷证的治疗方法和常用方药,为指导后世治疗多种内科痰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开拓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张玉辉;杜松;尹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4例高血压患者、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的24h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中医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将各型与对照组AASI比较,瘀血型较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I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血瘀型关系密切.
作者:苏菲;林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痰迷心窍”即痰浊内蕴、蒙蔽心神而致神志昏蒙的病理变化,常见于癫、狂、痫、痴呆、健忘、中风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于对“痰迷心窍”含义的考证,探讨“痰迷心窍”证的病机及治法.认为其病机为心之气血不足,心神不守,痰浊乘心,闭阻神机;治疗以祛痰开窍、补虚安神为基本法则,临证时须根据病势缓急、标本虚实情况,祛痰开窍以救其急,顺气清火以平其势,补虚安神以固其本.
作者:李瑶;潘桂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6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法加黛力新抗焦虑,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方剂治疗,均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焦虑抑郁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较好,既可减轻心绞痛症状又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莫薇;张留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益气养阴化瘀方加减中药汤剂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5.65%,优于对照组85.5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5.51%,优于对照组7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同时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互补优势.
作者:申保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清肠宣肺化温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给予清肺宣肺化湿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在症状积分和结肠镜积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效果方面,对照组愈显率60%,总有效率75.6%;观察组愈显率76.4%,总有效率为90.9%;在组织学分级方面,对照组0级和Ⅰ级分别为22.2%和40%,观察组0级和Ⅰ级分别为47.2%和3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清肠宣肺化湿方及其衍化方剂辩治溃疡性结脑炎可迅速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梁雅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urance Imaging,MRI)对筋断裂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完全断裂和部分撕裂)中各征象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低场MRI对ACL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检查确诊的ACL损伤病例43例43膝.放射科医生采用单盲法分析、记录低场MRI图像中ACL损伤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出现率,对其在ACL完全断裂及部分撕裂中的诊断价值分别进行评价.结果:ACL断裂时,在评价的直接征象中ACL信号中断、ACL信号全部或部分缺失,ACL走行异常,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PCL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胫骨前移及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征敏感性虽不高但特异性很高.ACL部分撕裂时,直接征象中ACL信号增高、ACL形态异常(增粗或变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股骨远端和(或)胫骨近端骨折、骨挫伤敏感性低,但具有较高特异性.结论:低场磁共振对完全断裂和不完全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可作为诊断依据,间接征象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作者:赵书英;耿进朝;程桯;周宇;崔莹;王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比较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肝郁模型及给药、脾虚模型及给药、肝郁脾虚模型及给药组.观测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的外观行为和体质量变化.结果:较之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均出现外观行为的异常变化和体质量的显著降低.较之于对应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肝郁脾虚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疏四君汤对各模型大鼠体质量和外观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的改善作用优,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的关联性大.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是在脂凝、脂结理论[1]的基础上,就经脉中膏脂精微的气化存在形式、脏营互动与膏脂精微的关系,以及膏脂精微气化异常与脂凝、脂结的形成等做进一步的论述.1 膏脂亦存在于经脉之中西医把存在于血浆之中的脂类称之为血脂.中医认为脂质亦存在于经脉之中,如清·叶其蓁在《女科指掌》中就有脂塞不孕之说.认为体脂过盛之人,容易因胞脉脂质过多而闭塞胞脉,影响胞宫摄精而致不孕.
作者:许志效;李久民;马淑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