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张国民;莫新民;黄娟;刘鹤群;宁炯杰;李筠芝;刘慧萍

关键词:疏肝和胃丸, 大鼠, 胃黏膜损伤, VEGF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及VEGF蛋白的变化.结果:模型组VE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胃黏膜损伤指数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疏肝和胃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的新生修复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经》气病理论探幽

    《内经》将气病分为气郁、气逆、气乱、气消、气闭、气下六类,在不同篇章论述了其发生机理及表现,认为情志内伤是气病发生的主因,气病关乎五脏与血病常并见,此为后世气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田丙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维生素C、E、猴头菌、三九胃泰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口服,以养胃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要改善临床症状,胃镜复查胃黏膜变化和组织病理检查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二者具有互补性和相加性,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新庄;雍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丹田降脂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丹田降脂九对高血脂大鼠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50只高脂血症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丹田降脂丸4 g/kg、2 g/kg和1 g/kg,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设立正常组作为对照研究.治疗30 d后对每组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耳廓微循环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30 d后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且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丹田降脂丸对HDL-c水平影响较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30 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和低切黏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和耳廓微循环指标(输入输出管径比和血液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和耳廓微循环指标改善呈丹田降脂九剂量依耐性.结论:丹田降脂丸可显著下调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对治疗高脂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筱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灌肠治愈顽固性疳积1例

    疳积是小儿常见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并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愈顽固性疳积1例,其中有可资临床借鉴的经验,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11月龄,来诊时肋骨凹陷,胸骨突起如鸡胸,腹部膨隆如蛙腹,皮肤光亮,青筋暴露,头发枯黄稀疏,不能取坐姿,项软头倾;食量少,精神差,每夜哭闹多次,每日排便4~5次,大便呈红油状或片状,体质量一直停留在满月时的4 kg水平.

    作者:黄亚林;杨志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预知子研究与专利的现状

    目的:阐述预知子研究及专利的现状.方法:以主题词“八月札”或“预知子”为条件检索1957至2013年期间CNKI教字化超市,生物、医药卫生专辑.结果:共得文献240篇,论文99篇,专利132项,科技成果9项;文献内容以复方临床治疗为主,实验研究少见,其中单味药效及机牵研究仅2篇;132项专利中仅1项系单味药专利;复方临床应用以恶性肿瘤治疗为主,肝癌多见.结论:预知子单味药的研究与专利文献很少,与临床上十分常用的现象形成鲜明反差,提示应加强预知子单味药效及其在复方配伍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任红艳;方肇勤;梁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病情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前的病情变化.方法:对79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高危人群多具备高血压病、血糖异常、高脂血症、超重、脑力劳动、久坐少动、喜食肥甘等多种危险因素.近期出现的头晕昏沉、口干口苦、近事健忘、急躁易怒等症状高度提示病情发生变化.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导致高危人群易发生病情变化.普及危险因素知识,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并早期进行中医辨证干预,对于缓解症状、截断病情进展、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治疗痤疮36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内服并外敷,2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368例,治愈266例,显效68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结论:自拟除湿凉血解毒汤治疗痤疮是有效的.

    作者:解春湘;祁芙蓉;慧艳;解滢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试论象思维在探索脾藏象现代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试从象思维的功能象着手,由“意象”反推“物象”,即从中医脾的功能象来探索其现代物质基础并得出结论:中医脾藏象的现代物质基础应该包括参与一切撮入体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食物、水、药物等)在体内代谢的全过程的物质总和,即与之密切相关的消化和吸收系统以及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

    作者:曹继刚;邹小娟;刘娇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柴胡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柴胡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并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临床证候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6%,对照组7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5.2%,对照组有效率75.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芍药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凯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流行性感冒风热证中药剂量-效应关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以金花清感颗粒为代表方评价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中药的临床合适剂量.方法:在6个中心选取流感风热犯肺证患者,随机给予金花清感颗粒高剂量、常规剂量或安慰剂治疗5d,进行双盲对照评价.结果:观察有效病例136例,统计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常规剂量组(n=45)的退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n=47);中医综合疗效在用药3d、5d后常规剂量组都优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组(n=44)疗效与常规剂量组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3组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花清感颗粒所推荐的常规剂量是其合适剂量,增大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作者:刘志国;刘丽;李国勤;李磊;金在艳;赵婷;胡镜清;边永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膏脂精微气化异常与脂凝、脂结的形成

    本文是在脂凝、脂结理论[1]的基础上,就经脉中膏脂精微的气化存在形式、脏营互动与膏脂精微的关系,以及膏脂精微气化异常与脂凝、脂结的形成等做进一步的论述.1 膏脂亦存在于经脉之中西医把存在于血浆之中的脂类称之为血脂.中医认为脂质亦存在于经脉之中,如清·叶其蓁在《女科指掌》中就有脂塞不孕之说.认为体脂过盛之人,容易因胞脉脂质过多而闭塞胞脉,影响胞宫摄精而致不孕.

    作者:许志效;李久民;马淑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保肝利尿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破气逐水中药粉外敷神阙穴;治疗30 d后比较疗效,用药前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B超观察脾厚及腹水等情况.结果:中药外敷法治疗后肝功能状况、肝胆脾彩超检测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

    作者:王庆利;洪敬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宁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56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宁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将112例符合NASH合并M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宁肝组用宁肝汤治疗,对照组用益肝灵、二甲双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压(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比(WHR)、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肝功能、血脂和肝脏超声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宁肝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Vs 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肝汤对NASH合并MS有良好疗效.

    作者:李松花;蒋安平;焦金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内经》,历来医家鲜有发挥.本文试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如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脉道不利”的病理表现.脾运化水谷的必经途径为脉道,脉道须脾的滋养维持贯通.“脾病”可以概括为脾虚或脾实,均可导致“脉道不利”.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为心脉痹阻,为“脉道不利”的特殊表现,其发病与脾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因此以《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可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观察解郁活血法对伴焦虑抑郁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6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法加黛力新抗焦虑,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方剂治疗,均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焦虑抑郁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较好,既可减轻心绞痛症状又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莫薇;张留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张锡纯“大气下陷”理论探析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氏宗经典之旨,结合临床经验完善了“大气”理论体系,从中西医汇通角度阐述大气生理功能,详细分析大气下陷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类证鉴别,并提出大气下陷证的治疗方法和常用方药,为指导后世治疗多种内科痰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开拓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张玉辉;杜松;尹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肝论治失眠症574例回顾性总结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上海市中医医院王翘楚教授失眠症相关疾病专家门诊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一般资料、主要临床症状、证候学等特点,并给予从肝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并观察英疗效.结果:男女患者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间诱发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以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男性患者以精神过劳和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结论:从肝论治确实有较好疗效,与是否服用西药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玲;冯蓓蕾;陆逸莹;王翘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4例高血压患者、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的24h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中医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将各型与对照组AASI比较,瘀血型较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I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血瘀型关系密切.

    作者:苏菲;林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涤痰汤加减联合针刺辨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涤痰汤加减联合针刺辨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共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涤痰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辨证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效果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血流变学指标和氧自由基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血流变学指标和氧自由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愈率62.8%,总有效率82.8%;观察组显愈率80%,总有效率94.3%,2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涤痰汤加减联合针刺辩治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冯雪瑾;王正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辨证方法论糖耐量减低的中医病因病机

    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对于IGT进行早期干预属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采用不同辨证方法综述IGT的中医病因病机,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赵进东;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