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征喜;于红文;党秋菊
目的:探讨电重构对肺静脉内电位的影响.方法:窦性心律下,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在人工电刺激条件下,使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发生电重构,再次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结果:窦性心律下,左心房未测到尖峰电位,部分肺静脉内记录到尖峰电位,但不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电重构后,人工刺激,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结论:左上肺静脉更易于发生电重构;电重构后,左上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可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
作者:王顺保;高恩民;刘继烈;王山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为耳鼻咽喉科一些长期原因不明的疼痛不适,诊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寻找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抗抑郁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某些精神疾病,尤其抑郁症,临床会出现耳鼻咽喉科的表现,耳鼻咽喉科医师应学习有关精神医学知识,了解抑郁症表现.
作者:孟艳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TGF-β1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浓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随病理分期、分级提高和肿瘤进展,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呈下降趋势.患者尿液TGF-β1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不同病理分期、分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TGF-β1水平增高可能是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尿液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加速,成为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羊继平;姚立欣;童强;陈玉石;刘军;邱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结核病分类1.1 中国分类法按我国卫生部2001年标准.(1)分型: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作者:周为鸿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抢救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5例中毒患儿,按有无呼吸衰竭、昏迷、抽搐分为轻度中毒和重度中毒,前者纳洛酮静脉注射剂量每次0.01~0.02 mg/kg,后者每次0.02~0.05 mg/kg,均每0.5~1 h重复应用2~6次,至神志清醒后改为以上剂量的2/3维持静脉滴注,观察纳洛酮改善中毒症状,消除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等疗效.结果:轻重度患儿应用纳洛酮治疗后,其中毒症状均有所改善,神志在用药后不同时间内恢复,呼吸抑制、抽搐等危及患儿生命的重要症状亦在用药后不同时间内消除.结论:纳洛酮是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作者:刘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探讨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及10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并将CHF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P<0.05).CHF组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NYHA心功能无改善的患者出院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至少改善一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状态,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付海霞;张嘉莹;李庚山;许家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从血液流变动力学角度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做观察与分析,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北京普力生公司生产的黏度仪.用肝素钠抗凝作全血黏度检测,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达隆公司生产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0例正常妊娠血液流变全血黏度与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全血黏度增高,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务必提醒临床注意,动态观察,可以更早发现病情,了解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玉叶;林智;程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3月-2005年7月45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应用5-0号或6-0号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均一次性手术成功,随防0.5~5年,无肾盂积水.15例未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4例分别于术后1~3年出现肾盂积水.7例行松解纤维束带、迷走血管压迫、置内支架管术,3例术后0.5~3年出现肾盂积水.结论:应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效果较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广喜;高付顺;程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卫辉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卫辉市2004-200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卫辉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27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万,乙型肝炎占发病总数的97.88%,发病集中于青少年,元月份发病高于其他月份,平原地区发病高于城区及丘陵山区,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卫辉市病毒性肝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严玉明;李新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每日5 mg口服,同时加用黄芪当归合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均为四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别发瀛;路必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小儿结节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率,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确诊的1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该病以皮肤改变、癫疒间、智能低下为特征.结论:注重小儿皮肤特征性改变,及早CT检查,能早期诊断.
作者:应少华;侯新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主要由于术中中鼻甲处理不当;额窦、筛窦、蝶窦有残余病变;自然窦口堵塞等.38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及术后随访均已治愈.结论:对本病的治疗需要认真阅读CT,分析其病因,了解其解剖结构,有针对性的实施修正手术.
作者:薛翠娥;周广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2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失败的输尿管结石65例(72侧),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青丽;张秋玲;师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4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治疗均成功.结果:4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经内镜治疗后均得到缓解,其中2例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也是临床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展趋势.
作者:吴慧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1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50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6,8,1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明显低于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较单独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患者安全无痛苦.
作者:吕清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的肿瘤供应支,经导管分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67例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3.1%.其中多次治疗疗效(79.4%)优于单次治疗(66.7%),多血管型肿瘤的疗效(76.7%)优于少血管型肿瘤(66.7%).结论:中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显著,全身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中晚期头颈部癌瘤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治疗中要注意肿瘤的血供类型及强调肿瘤的治疗次数.
作者:陈峻岭;单晋杰;付宜静;袁宏伟;宋太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第二磨牙萌出状况在用钟摆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矫治过程的影响,以及对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及拔除时机.方法:随机选择适应钟摆矫治器推上颌磨牙远移的病例,根据临床资料将上颌第二磨牙萌出状况分为三组:未萌、已萌及拔除.三组用钟摆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观察三组在治疗前后上颌磨牙及支抗单元的变化.结果:未萌组及拔除组的上颌磨牙远中倾斜移动量较已萌组大,磨牙的远中倾斜及腭向旋转拔除组明显小于另外两组.三组中第一前磨牙均有不同程度的近中倾斜,但拔除组近中倾斜量显著小于另外两组;在未萌及已萌组上颌第二磨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磨牙远移后有打开前牙咬合的趋势.结论:钟摆矫治器对于Ⅱ类错合畸形面型较好,且拥挤主要集中在后牙段的低角或均角的患者是较好的远移上磨牙的选择.
作者:李慧良;钱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 54例,DDD 70例,AAI 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作者:张佩生;杨建峰;梁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增殖因子Mcm5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2例食管正常黏膜、19例不典型增生、7例原位癌及139例浸润癌活检标本中survivin和Mcm5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食管活检组织中,survivin和Mcm5蛋白在由正常向癌转变的过程中,表达逐渐增高,二者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P<0.05);②survivin蛋白表达与Mcm5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激活及增殖因子Mcm5功能的增强,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
作者:张红燕;李珊珊;任秀花;闫爱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 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 (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刘伦志;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