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穗豫;王瑜;张菊新
目的:探讨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均为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均行增强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重建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主动脉内膜破裂口发生部位和数目,经股动脉输送导管将带膜支架植于胸主动脉病变处,观察封堵治疗后假腔消失情况和有无内漏发生,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12例技术操作均获得成功,术中无瘤体破裂、无中转手术;带膜支架植入后造影示假腔消失,无内漏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发热,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肝、肾功能异常,带膜支架人造血管通畅,无扭曲,无移位.结论: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维雅;邵芳;卢占兴;王鹏;吴永伟;卢利红;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归纳2001-2004年5例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影像资料,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典型影像表现为渗出性病变,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双肺多呈磨玻璃样改变.结论:正确认识艾滋病患者肺部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表现,对于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群顶;孙培祥;李向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恢复期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疗法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给丁咯地尔150 mg,对照组45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均静脉滴注,1次/d,共12 d,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64.44%(P<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血管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宏;房永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髋部骨折主要指大腿骨近端的股骨颈骨折和紧邻其下方的股骨粗隆间各种类型的骨折,是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以女性较多.
作者:李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从血液流变动力学角度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做观察与分析,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北京普力生公司生产的黏度仪.用肝素钠抗凝作全血黏度检测,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达隆公司生产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0例正常妊娠血液流变全血黏度与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全血黏度增高,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务必提醒临床注意,动态观察,可以更早发现病情,了解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玉叶;林智;程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小儿结节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率,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确诊的1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该病以皮肤改变、癫疒间、智能低下为特征.结论:注重小儿皮肤特征性改变,及早CT检查,能早期诊断.
作者:应少华;侯新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2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失败的输尿管结石65例(72侧),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青丽;张秋玲;师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头发在人的美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瘢痕性秃发给患者的社交、恋爱等造成影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2003年4月-2005年10月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患者21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超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临床肺结核误诊的各种原因.方法:对248例误诊病例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病种及特点逐一比较、分析.结果:认为对肺结核的病理生理、辅助检查、临床思维的了解、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加之有些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或伴发其他合并症造成误诊.结论: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手段,避免单向思维.
作者:孙元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在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4例)及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较无微血管病变组其表达亦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微血管病变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糖尿病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参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雪锋;孙明谨;胡清;王芳;朱大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000年1月-2005年1月鼻中隔偏曲伴鼻出血患者210例,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凸面或者棘与距状突的出血机会并不多于凹面.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妇科急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2例妇科急症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腹腔内出血的45例.结果:异位妊娠和卵巢囊肿蒂扭转的术前和病理的诊断符合率100%,4例卵巢破裂中有2例术前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为卵巢破裂.结论:在妇科炎症中,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占首位,其次是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应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杨素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门脉高压症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内压力是终止出血的重要措施,选择内科保守或是外科手术治疗,生存率相近.
作者:赵胜乾;王静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1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50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6,8,1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明显低于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较单独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患者安全无痛苦.
作者:吕清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118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百优解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4%,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
作者:刘俊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卫辉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卫辉市2004-200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卫辉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27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万,乙型肝炎占发病总数的97.88%,发病集中于青少年,元月份发病高于其他月份,平原地区发病高于城区及丘陵山区,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卫辉市病毒性肝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严玉明;李新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89例.结果:89例中盆腔黏连36例(36/89,40.4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28/89,31.46%),多囊卵巢综合征11例(11/89,12.36%),子宫内膜息肉 5例(5/89,5.62%),子宫腺肌病3例(3/89,3.37%),子宫腔轻度黏连3例(3/89,3.37%),子宫纵膈1例(1/89,1.12%),输卵管发育不良2例(2/89,2.25%).经过治疗后,45例怀孕,妊娠率50.56%. 结论: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术是不孕症的有效诊治方法.
作者:罗穗豫;王瑜;张菊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8例患者给于对症处理后,症状于2~6 h内缓解.结论:应用可引起双硫仑反应的抗菌药物时应禁止饮酒或应用含乙醇类物质.
作者:董贤明;桂蔓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3月-2005年7月45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应用5-0号或6-0号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均一次性手术成功,随防0.5~5年,无肾盂积水.15例未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4例分别于术后1~3年出现肾盂积水.7例行松解纤维束带、迷走血管压迫、置内支架管术,3例术后0.5~3年出现肾盂积水.结论:应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效果较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广喜;高付顺;程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 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 (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刘伦志;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