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21例体会

黄超平

关键词:头皮, 扩张, 术治疗, 瘢痕性, 效果满意, 秃发, 患者, 应用, 心理, 头发, 社交, 美容, 恋爱, 包袱
摘要:头发在人的美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瘢痕性秃发给患者的社交、恋爱等造成影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2003年4月-2005年10月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患者21例,效果满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观察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情况,根据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分成6组,分别统计住院30 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多变量分析各临床参数,估计贫血与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A、B、C、F组心性死亡发生率为15.62%,9.52%,5.88%,5.26%,高于D、E组(1.85%,1.72%),有统计学差异(P<0.01).A、B、C、F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D、E组(12.5%,7.14%,7.84%,5.26% vs 1.85%,1.72%),有统计学差异(P<0.01).A,B,C,F组心绞痛恶化发生率分别为15.62%,14.28%,7.84%,5.26%,与D、E组(3.70%,3.4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贫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贫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独立的预测因素.

    作者:陆秋芬;许之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分析及修正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主要由于术中中鼻甲处理不当;额窦、筛窦、蝶窦有残余病变;自然窦口堵塞等.38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及术后随访均已治愈.结论:对本病的治疗需要认真阅读CT,分析其病因,了解其解剖结构,有针对性的实施修正手术.

    作者:薛翠娥;周广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在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4例)及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较无微血管病变组其表达亦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微血管病变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糖尿病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参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雪锋;孙明谨;胡清;王芳;朱大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起搏治疗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 54例,DDD 70例,AAI 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作者:张佩生;杨建峰;梁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鼻中隔偏曲与鼻出血的关系分析

    2000年1月-2005年1月鼻中隔偏曲伴鼻出血患者210例,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凸面或者棘与距状突的出血机会并不多于凹面.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结核诊断金标准探讨

    1 结核病分类1.1 中国分类法按我国卫生部2001年标准.(1)分型: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作者:周为鸿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门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现状

    门脉高压症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内压力是终止出血的重要措施,选择内科保守或是外科手术治疗,生存率相近.

    作者:赵胜乾;王静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紫杉醇周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紫杉醇周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紫杉醇60 mg/m2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 h,每周1次;第2,5周联合应用顺铂50 mg/m2,分2~3 d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28例,紫杉醇150 mg/m2,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 h,第1 d顺铂总量75 mg/m2,第1~4 d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所有患者每周期21 d,2个周期后作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CR+PR)分别是47.83%(11/23)和32.14%(9/2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和外周神经毒性比例少,程度也轻;对照组抑制较多,程度重,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心呕吐、脱发、肝功异常、肾功异常两组发生率相当.结论:较传统用法,紫杉醇周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提高有效率,且毒副反应轻,老年人可以耐受.

    作者:吴敏;王利娟;张红巧;巴楠;师广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阴茎尖锐湿疣的治疗

    目的:评价阴茎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泌尿外科门诊90例阴茎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干扰素300万u用利多卡因稀释后疣体基底部注射,再用高频电刀电灼病变部位.术后5 d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泡局部并外涂肽丁胺软膏6 d;对照组单纯用电刀电灼病变部位.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6.78%,复发率13.33%,对照组治愈率55.56%,复发率44.4%,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30,P<0.05).结论:局部注射干扰素后电灼疣体外用药物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作者:石红林;丁春霞;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从血液流变动力学角度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做观察与分析,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北京普力生公司生产的黏度仪.用肝素钠抗凝作全血黏度检测,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达隆公司生产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0例正常妊娠血液流变全血黏度与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全血黏度增高,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务必提醒临床注意,动态观察,可以更早发现病情,了解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玉叶;林智;程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妇科急症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妇科急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2例妇科急症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腹腔内出血的45例.结果:异位妊娠和卵巢囊肿蒂扭转的术前和病理的诊断符合率100%,4例卵巢破裂中有2例术前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为卵巢破裂.结论:在妇科炎症中,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占首位,其次是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应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杨素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体会

    2002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失败的输尿管结石65例(72侧),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青丽;张秋玲;师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陈舜杰;叶朝阳;陈静;张玉强;马晓红;张斌;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观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每日5 mg口服,同时加用黄芪当归合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均为四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别发瀛;路必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可真;郑富霞;李翠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纳洛酮抢救复方苯乙哌啶中毒25例

    目的:探讨纳洛酮抢救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5例中毒患儿,按有无呼吸衰竭、昏迷、抽搐分为轻度中毒和重度中毒,前者纳洛酮静脉注射剂量每次0.01~0.02 mg/kg,后者每次0.02~0.05 mg/kg,均每0.5~1 h重复应用2~6次,至神志清醒后改为以上剂量的2/3维持静脉滴注,观察纳洛酮改善中毒症状,消除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等疗效.结果:轻重度患儿应用纳洛酮治疗后,其中毒症状均有所改善,神志在用药后不同时间内恢复,呼吸抑制、抽搐等危及患儿生命的重要症状亦在用药后不同时间内消除.结论:纳洛酮是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作者:刘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浓度检测的意义

    目的:检测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水平,探讨其在难治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64例胃溃疡病患者给予正规抗溃疡病治疗,其中34例12周后经胃镜证实溃疡未愈合(难治性溃疡组);30例痊愈(溃疡愈合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T-1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难治性溃疡组的平均血浆浓度(62.71±12.38)μg/L,显著低于溃疡愈合组(96.39±15.25)μg/L及健康对照组(86.29±11.23)μg/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T-1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难治性溃疡患者的ET-1水平偏低,可能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不足使得溃疡久治不愈.

    作者:徐连根;滕小军;郭洁;沈志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探讨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及10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并将CHF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P<0.05).CHF组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NYHA心功能无改善的患者出院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至少改善一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状态,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付海霞;张嘉莹;李庚山;许家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力尔凡配合外照射治疗颅内多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力尔凡与放疗合并应用对多发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30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根据病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及其他条件分为综合组(力尔凡加放疗),单纯放疗组.综合组肌注力尔凡3 d开始放疗,同时改为力尔凡10 mg 静脉滴注,1次/d,用药15 d以上.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根据治疗的有效率(CR+PR),不良反应、免疫指标测定、体能情况等几项指标观察,认为综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体能改善明显.结论:力尔凡与放疗结合能增强放疗的抗肿瘤作用,与放疗有一定协同作用,并能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雒建超;韩倩;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探讨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均为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均行增强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重建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主动脉内膜破裂口发生部位和数目,经股动脉输送导管将带膜支架植于胸主动脉病变处,观察封堵治疗后假腔消失情况和有无内漏发生,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12例技术操作均获得成功,术中无瘤体破裂、无中转手术;带膜支架植入后造影示假腔消失,无内漏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发热,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肝、肾功能异常,带膜支架人造血管通畅,无扭曲,无移位.结论:应用带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维雅;邵芳;卢占兴;王鹏;吴永伟;卢利红;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