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杰;叶朝阳;陈静;张玉强;马晓红;张斌;梅长林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主要由于术中中鼻甲处理不当;额窦、筛窦、蝶窦有残余病变;自然窦口堵塞等.38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及术后随访均已治愈.结论:对本病的治疗需要认真阅读CT,分析其病因,了解其解剖结构,有针对性的实施修正手术.
作者:薛翠娥;周广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8例患者给于对症处理后,症状于2~6 h内缓解.结论:应用可引起双硫仑反应的抗菌药物时应禁止饮酒或应用含乙醇类物质.
作者:董贤明;桂蔓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 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 (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刘伦志;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治疗咽异感症的新方法.方法:对300例确诊为咽异感症的患者给予谷维素片40 mg,安定片2.5 mg,胃复安片10 mg,饭前30 min口服,3次/d,两周为一疗程;同时用2%利多卡因针2 mL,庆大霉素针4万u,维生素B12针500 μg混合液天突穴封闭,隔日一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73例,106例有效,21例无效,总有效率93%.结论:该方法为治疗咽异感症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维杰;张秀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恢复期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疗法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给丁咯地尔150 mg,对照组45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均静脉滴注,1次/d,共12 d,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64.44%(P<0.05).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恢复期脑血管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宏;房永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重构对肺静脉内电位的影响.方法:窦性心律下,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在人工电刺激条件下,使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发生电重构,再次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结果:窦性心律下,左心房未测到尖峰电位,部分肺静脉内记录到尖峰电位,但不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电重构后,人工刺激,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结论:左上肺静脉更易于发生电重构;电重构后,左上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可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
作者:王顺保;高恩民;刘继烈;王山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1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50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6,8,1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明显低于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较单独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患者安全无痛苦.
作者:吕清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每日5 mg口服,同时加用黄芪当归合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均为四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别发瀛;路必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的肿瘤供应支,经导管分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67例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3.1%.其中多次治疗疗效(79.4%)优于单次治疗(66.7%),多血管型肿瘤的疗效(76.7%)优于少血管型肿瘤(66.7%).结论:中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显著,全身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中晚期头颈部癌瘤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治疗中要注意肿瘤的血供类型及强调肿瘤的治疗次数.
作者:陈峻岭;单晋杰;付宜静;袁宏伟;宋太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结合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38例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结合血栓取出术治疗,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平均住院时间4 d,平均手术时间17.4 min.术后76.3%痔核完全回缩,水肿消退.术后当日23.7%肛门疼痛需止痛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下腹部酸胀不适(71.1%)、尿潴留(15.8%)发生多见.平均随访21.3周,无1例复发,无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发生,便血3例(7.9%),均为便后少量出血,术前便秘13例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结合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鲁兵;傅传刚;张钧;周坤;王赭;陈勇;刘玉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早期诊断胚胎停止发育的方法,及时诊断出胚胎停止发育,又可及早筛查出流产史高危人群中的正常胚胎,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减少产妇并发症.方法:孕龄>6周用腹部超声,≤6周用阴道超声检查,首次超声和必要时二次超声检查有胎心搏动为正常胚胎,无胎心搏动为胚胎停止发育.结果:1456例妊娠5~9+6周孕妇首次超声诊断胚胎停止发育107例,可疑胚胎停止发育196例,复查后诊断胚胎停止发育98例,共诊断胚胎停止发育205例,发生率为14.1%;可疑的196例中未见卵黄囊147例,其中,胎囊<20 mm胚胎停止发育率31.3%,胎囊≥20 mm胚胎停止发育率为95.3%,胎囊≥25 mm全部胚胎停止发育.结论:超声能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早期胚胎停止发育,以选择正确的临床处理方法,避免稽留流产和不全流产的发生.
作者:丁银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探讨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及10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并将CHF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P<0.05).CHF组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NYHA心功能无改善的患者出院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至少改善一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状态,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付海霞;张嘉莹;李庚山;许家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89例.结果:89例中盆腔黏连36例(36/89,40.4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28/89,31.46%),多囊卵巢综合征11例(11/89,12.36%),子宫内膜息肉 5例(5/89,5.62%),子宫腺肌病3例(3/89,3.37%),子宫腔轻度黏连3例(3/89,3.37%),子宫纵膈1例(1/89,1.12%),输卵管发育不良2例(2/89,2.25%).经过治疗后,45例怀孕,妊娠率50.56%. 结论: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术是不孕症的有效诊治方法.
作者:罗穗豫;王瑜;张菊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TGF-β1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浓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随病理分期、分级提高和肿瘤进展,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呈下降趋势.患者尿液TGF-β1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不同病理分期、分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TGF-β1水平增高可能是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尿液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加速,成为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羊继平;姚立欣;童强;陈玉石;刘军;邱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门脉高压症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内压力是终止出血的重要措施,选择内科保守或是外科手术治疗,生存率相近.
作者:赵胜乾;王静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小儿结节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率,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确诊的1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该病以皮肤改变、癫疒间、智能低下为特征.结论:注重小儿皮肤特征性改变,及早CT检查,能早期诊断.
作者:应少华;侯新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头发在人的美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瘢痕性秃发给患者的社交、恋爱等造成影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2003年4月-2005年10月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患者21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超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引起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术前术中双侧髂前上棘及髌骨上缘反复测量验证,骨盆标准X线正位片股骨头模板运用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及反复验证假体试模.结果:术前测量患肢短缩(-14.2±6.1) mm,术后为(-3.8±1.5) mm,其中术后双下肢等长或长度差异在4 mm以内的22例(88%).结论:通过术前骨盆X线正位片上测量评估,设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适当进行软组织松解,可有效预防术后引起的双下肢不等长.
作者:陈明国;任文杰;王明君;孟伟正;袁奇亮;王斌;王义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临床肺结核误诊的各种原因.方法:对248例误诊病例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病种及特点逐一比较、分析.结果:认为对肺结核的病理生理、辅助检查、临床思维的了解、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加之有些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或伴发其他合并症造成误诊.结论: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手段,避免单向思维.
作者:孙元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银屑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现代研究认为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发生中是其主要原因.今遇到两例母子同患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他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远,几乎同时(仅相隔几天)突然此病,且两例的发病原因(诱因)完全相同,既往两例都无类似并史.
作者:张书岭;张书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