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力尔凡配合外照射治疗颅内多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雒建超;韩倩;王伟

关键词:多发脑转移瘤, 力尔凡, 放疗, 细胞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力尔凡与放疗合并应用对多发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30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根据病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及其他条件分为综合组(力尔凡加放疗),单纯放疗组.综合组肌注力尔凡3 d开始放疗,同时改为力尔凡10 mg 静脉滴注,1次/d,用药15 d以上.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根据治疗的有效率(CR+PR),不良反应、免疫指标测定、体能情况等几项指标观察,认为综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体能改善明显.结论:力尔凡与放疗结合能增强放疗的抗肿瘤作用,与放疗有一定协同作用,并能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起搏治疗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 54例,DDD 70例,AAI 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作者:张佩生;杨建峰;梁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浓度检测的意义

    目的:检测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水平,探讨其在难治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64例胃溃疡病患者给予正规抗溃疡病治疗,其中34例12周后经胃镜证实溃疡未愈合(难治性溃疡组);30例痊愈(溃疡愈合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T-1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难治性溃疡组的平均血浆浓度(62.71±12.38)μg/L,显著低于溃疡愈合组(96.39±15.25)μg/L及健康对照组(86.29±11.23)μg/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T-1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难治性溃疡患者的ET-1水平偏低,可能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不足使得溃疡久治不愈.

    作者:徐连根;滕小军;郭洁;沈志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观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每日5 mg口服,同时加用黄芪当归合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均为四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别发瀛;路必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尿液TGF-β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TGF-β1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液中TGF-β1浓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随病理分期、分级提高和肿瘤进展,膀胱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呈下降趋势.患者尿液TGF-β1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不同病理分期、分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TGF-β1水平增高可能是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尿液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加速,成为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羊继平;姚立欣;童强;陈玉石;刘军;邱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探讨血浆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及10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并将CHF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血浆脑钠肽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P<0.05).CHF组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NYHA心功能无改善的患者出院时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至少改善一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状态,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付海霞;张嘉莹;李庚山;许家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的肿瘤供应支,经导管分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67例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3.1%.其中多次治疗疗效(79.4%)优于单次治疗(66.7%),多血管型肿瘤的疗效(76.7%)优于少血管型肿瘤(66.7%).结论:中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采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显著,全身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中晚期头颈部癌瘤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治疗中要注意肿瘤的血供类型及强调肿瘤的治疗次数.

    作者:陈峻岭;单晋杰;付宜静;袁宏伟;宋太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分析及修正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主要由于术中中鼻甲处理不当;额窦、筛窦、蝶窦有残余病变;自然窦口堵塞等.38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及术后随访均已治愈.结论:对本病的治疗需要认真阅读CT,分析其病因,了解其解剖结构,有针对性的实施修正手术.

    作者:薛翠娥;周广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结核诊断金标准探讨

    1 结核病分类1.1 中国分类法按我国卫生部2001年标准.(1)分型: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作者:周为鸿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母子同时同因突发银屑病

    银屑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现代研究认为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发生中是其主要原因.今遇到两例母子同患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他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远,几乎同时(仅相隔几天)突然此病,且两例的发病原因(诱因)完全相同,既往两例都无类似并史.

    作者:张书岭;张书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21例体会

    头发在人的美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瘢痕性秃发给患者的社交、恋爱等造成影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2003年4月-2005年10月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患者21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超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survivin和Mcm5在食管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增殖因子Mcm5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2例食管正常黏膜、19例不典型增生、7例原位癌及139例浸润癌活检标本中survivin和Mcm5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食管活检组织中,survivin和Mcm5蛋白在由正常向癌转变的过程中,表达逐渐增高,二者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P<0.05);②survivin蛋白表达与Mcm5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激活及增殖因子Mcm5功能的增强,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

    作者:张红燕;李珊珊;任秀花;闫爱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118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百优解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4%,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

    作者:刘俊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 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 (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刘伦志;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

    髋部骨折主要指大腿骨近端的股骨颈骨折和紧邻其下方的股骨粗隆间各种类型的骨折,是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以女性较多.

    作者:李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可真;郑富霞;李翠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1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50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6,8,1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明显低于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较单独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患者安全无痛苦.

    作者:吕清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足月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的136例病例,从羊水性状、胎心监护及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1)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羊水清者(P<0.05);(2)胎心监护异常并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I~II度者(P<0.01);(3)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中,脐带因素居首位占39.71%;(4)新生儿窒息中73.53%是胎儿窘迫的延续.结论: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的延续;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对临产前有产科因素者,均应严密监护,选择适当的方法及早结束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王静;周麦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89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89例.结果:89例中盆腔黏连36例(36/89,40.4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28/89,31.46%),多囊卵巢综合征11例(11/89,12.36%),子宫内膜息肉 5例(5/89,5.62%),子宫腺肌病3例(3/89,3.37%),子宫腔轻度黏连3例(3/89,3.37%),子宫纵膈1例(1/89,1.12%),输卵管发育不良2例(2/89,2.25%).经过治疗后,45例怀孕,妊娠率50.56%. 结论: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术是不孕症的有效诊治方法.

    作者:罗穗豫;王瑜;张菊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肾盂输尿管梗阻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3月-2005年7月45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应用5-0号或6-0号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均一次性手术成功,随防0.5~5年,无肾盂积水.15例未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4例分别于术后1~3年出现肾盂积水.7例行松解纤维束带、迷走血管压迫、置内支架管术,3例术后0.5~3年出现肾盂积水.结论:应用无创伤缝合线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效果较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广喜;高付顺;程丽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门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现状

    门脉高压症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内压力是终止出血的重要措施,选择内科保守或是外科手术治疗,生存率相近.

    作者:赵胜乾;王静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