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

王静;周麦玲

关键词:羊水污染, 新生儿窒息, 产科因素, 胎心监护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足月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的136例病例,从羊水性状、胎心监护及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1)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羊水清者(P<0.05);(2)胎心监护异常并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I~II度者(P<0.01);(3)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中,脐带因素居首位占39.71%;(4)新生儿窒息中73.53%是胎儿窘迫的延续.结论: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的延续;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对临产前有产科因素者,均应严密监护,选择适当的方法及早结束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处理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引起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术前术中双侧髂前上棘及髌骨上缘反复测量验证,骨盆标准X线正位片股骨头模板运用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及反复验证假体试模.结果:术前测量患肢短缩(-14.2±6.1) mm,术后为(-3.8±1.5) mm,其中术后双下肢等长或长度差异在4 mm以内的22例(88%).结论:通过术前骨盆X线正位片上测量评估,设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适当进行软组织松解,可有效预防术后引起的双下肢不等长.

    作者:陈明国;任文杰;王明君;孟伟正;袁奇亮;王斌;王义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力尔凡配合外照射治疗颅内多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力尔凡与放疗合并应用对多发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30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根据病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及其他条件分为综合组(力尔凡加放疗),单纯放疗组.综合组肌注力尔凡3 d开始放疗,同时改为力尔凡10 mg 静脉滴注,1次/d,用药15 d以上.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根据治疗的有效率(CR+PR),不良反应、免疫指标测定、体能情况等几项指标观察,认为综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体能改善明显.结论:力尔凡与放疗结合能增强放疗的抗肿瘤作用,与放疗有一定协同作用,并能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雒建超;韩倩;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survivin和Mcm5在食管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增殖因子Mcm5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2例食管正常黏膜、19例不典型增生、7例原位癌及139例浸润癌活检标本中survivin和Mcm5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食管活检组织中,survivin和Mcm5蛋白在由正常向癌转变的过程中,表达逐渐增高,二者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P<0.05);②survivin蛋白表达与Mcm5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激活及增殖因子Mcm5功能的增强,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

    作者:张红燕;李珊珊;任秀花;闫爱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给予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和缬沙坦组(n=20);缬沙坦组每日给予缬沙坦30 mg/kg的剂量灌胃;第8周测定各组大鼠尿蛋白,处死大鼠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间质损害明显,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2209±0.0405和 0.1835±0.061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上调 (P<0.01);缬沙坦组大鼠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相对面积分别为0.1435±0.0322和0.1183±0.0376,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缬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刘伦志;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体会

    2002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失败的输尿管结石65例(72侧),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青丽;张秋玲;师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鼻中隔偏曲与鼻出血的关系分析

    2000年1月-2005年1月鼻中隔偏曲伴鼻出血患者210例,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凸面或者棘与距状突的出血机会并不多于凹面.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浓度检测的意义

    目的:检测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血浆Endothelin-1水平,探讨其在难治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64例胃溃疡病患者给予正规抗溃疡病治疗,其中34例12周后经胃镜证实溃疡未愈合(难治性溃疡组);30例痊愈(溃疡愈合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T-1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难治性溃疡组的平均血浆浓度(62.71±12.38)μg/L,显著低于溃疡愈合组(96.39±15.25)μg/L及健康对照组(86.29±11.23)μg/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T-1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难治性溃疡患者的ET-1水平偏低,可能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不足使得溃疡久治不愈.

    作者:徐连根;滕小军;郭洁;沈志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100例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50例,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4,6,8,1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明显低于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组,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托咪酯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较单独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于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患者安全无痛苦.

    作者:吕清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足月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的136例病例,从羊水性状、胎心监护及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1)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羊水清者(P<0.05);(2)胎心监护异常并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I~II度者(P<0.01);(3)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中,脐带因素居首位占39.71%;(4)新生儿窒息中73.53%是胎儿窘迫的延续.结论: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的延续;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对临产前有产科因素者,均应严密监护,选择适当的方法及早结束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王静;周麦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可真;郑富霞;李翠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248例肺结核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肺结核误诊的各种原因.方法:对248例误诊病例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病种及特点逐一比较、分析.结果:认为对肺结核的病理生理、辅助检查、临床思维的了解、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加之有些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或伴发其他合并症造成误诊.结论: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手段,避免单向思维.

    作者:孙元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21例体会

    头发在人的美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瘢痕性秃发给患者的社交、恋爱等造成影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2003年4月-2005年10月应用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患者21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超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观察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每日5 mg口服,同时加用黄芪当归合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均为四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24 h尿蛋白、血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赖诺普利与黄芪当归合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别发瀛;路必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电重构对肺静脉内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重构对肺静脉内电位的影响.方法:窦性心律下,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在人工电刺激条件下,使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发生电重构,再次标测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的电位.结果:窦性心律下,左心房未测到尖峰电位,部分肺静脉内记录到尖峰电位,但不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电重构后,人工刺激,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结论:左上肺静脉更易于发生电重构;电重构后,左上肺静脉内尖峰电位即可提前且能驱动房颤的发生.

    作者:王顺保;高恩民;刘继烈;王山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89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89例.结果:89例中盆腔黏连36例(36/89,40.4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28/89,31.46%),多囊卵巢综合征11例(11/89,12.36%),子宫内膜息肉 5例(5/89,5.62%),子宫腺肌病3例(3/89,3.37%),子宫腔轻度黏连3例(3/89,3.37%),子宫纵膈1例(1/89,1.12%),输卵管发育不良2例(2/89,2.25%).经过治疗后,45例怀孕,妊娠率50.56%. 结论: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术是不孕症的有效诊治方法.

    作者:罗穗豫;王瑜;张菊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妇科急症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妇科急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2例妇科急症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腹腔内出血的45例.结果:异位妊娠和卵巢囊肿蒂扭转的术前和病理的诊断符合率100%,4例卵巢破裂中有2例术前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为卵巢破裂.结论:在妇科炎症中,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占首位,其次是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应进行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杨素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HBsAg阳性甲胎蛋白mRNA在肝癌组织中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mRNA在HBsAg阳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HBsAg阳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甲胎蛋白 mRNA.结果:32例(84.2%)患者癌组织甲胎蛋白 mRNA呈阳性表达,其外周血甲胎蛋白 mRNA亦为阳性;而阴性表达的6例(15.8%)其外周血甲胎蛋白 mRHA和血清甲胎蛋白亦为阴性.HBsAg阳性癌组织甲胎蛋白 mRNA阳性率在合并肝硬化组为100%,合并血清甲胎蛋白>25 ug/L组为100%、无合并肝硬化组为57.1%,<25 ug/L组为57.1%,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甲胎蛋白 mRNA阳性率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均于癌组织甲胎蛋白 mR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癌组织甲胎蛋白 RNA阳性表达与合并肝硬化呈正相关,而与有无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及癌灶大小无相关性.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肝细胞癌的甲胎蛋白基因处于活化状态,其外周血甲胎蛋白 mRNA阳性表达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均与癌组织甲胎蛋白 mRNA阳性表达有关.

    作者:宁建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母子同时同因突发银屑病

    银屑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现代研究认为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神经因素在本病发生中是其主要原因.今遇到两例母子同患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他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远,几乎同时(仅相隔几天)突然此病,且两例的发病原因(诱因)完全相同,既往两例都无类似并史.

    作者:张书岭;张书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河南省卫辉市2004-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卫辉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卫辉市2004-200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卫辉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27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万,乙型肝炎占发病总数的97.88%,发病集中于青少年,元月份发病高于其他月份,平原地区发病高于城区及丘陵山区,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卫辉市病毒性肝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严玉明;李新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急性肺栓塞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和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5月住院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4例,对其临床表现、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有危险因素,高危病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闷、晕厥、休克,右心负荷加重体征,结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结论:溶栓及抗凝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和平;苏国桢;郭耀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