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曾莉;李文林
目的:研究松郁安神方对REM睡眠剥夺大鼠认知功能及血浆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药物治疗5d后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NE、DA、5-HT的含量.结果:中药治疗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明显改善,NE含量明显降低,DA、5-HT含量明显升高.结论:松郁安神方不仅可改善REM睡眠剥夺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而且可调节大鼠睡眠相关物质NE、DA、5-HT的含量,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可能与某些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
作者:曾雪爱;黄俊山;王雅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邪疫毒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多为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且已受到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时行感冒”这一中医病名的含义,了解时行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诊治感冒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使用时行感冒这一诊断用名,更正确地辨证施治.
作者:范津博;苏晶;孙霈;叶永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左金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建立CAG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自然恢复、替普瑞酮、黄连、吴茱萸、左金九组,设立空白和假手术组,治疗1mon后,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和胃泌素的表达度病理学观察.结果:①各治疗组PGE2含量提高,除吴茱萸组外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②各治疗组胃泌素含量提高,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③病理显示左金丸组模型病变缓解明显.结论:左金丸有明显的治疗CAG的作用,其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以及单味药组.
作者:李晓红;史瑞;刘礼剑;李健;蔡大勇;李军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化腐再生法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糖尿病大鼠行创面造模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菠萝酶+生肌象皮膏(化腐再生组)、菠萝酶(单纯化腐组)、生肌象皮膏(单纯再生组)、凡士林(对照组)换药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分析创面分泌物理化指标.结果:化腐再生组创面剩余面积较其他组明显减小,分泌物pH值更加符合伤口愈合pH值曲线,分泌物一氧化氮(N0)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化腐再生法促进伤口愈合机制主要是顺应伤口愈合规律,通过改变创面pH值和NO含量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朝晖;徐强;马静;刘现周;朱朝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胃炎Ⅰ号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胃炎Ⅰ号颗粒,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加服施维舒模拟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对照组给予施维舒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同时加服中药免煎颗粒剂模拟剂,每日1剂,分2次服.2组疗程均为8周,8周后复查胃镜;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临床观察胃炎Ⅰ号颗粒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胃炎1号颗粒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有效率达86.06%,可以迅速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杀灭HP,降低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魏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生命科学高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让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极大缩短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距离.与此同时,转化医学的理念对中医药如何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也提供了路径与方法.本文试从转化医学概念、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瓶颈、中医药的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下中医药如何能更好与世界接轨等方面来浅议这个问题.
作者:李琳;罗丹;肖诚;荆生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药大多有2个或2个以上功效,在不同方剂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这种选择性发挥作用的特点,既便于临床工作者灵活运用中药,更带来诸多困惑.本文从配伍环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和煎煮方法方面对多功效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作以初步探析.
作者:于彩娜;范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复方南星止痛膏,对照组50例采用伤湿止痛膏,从临床疗效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方面对2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4周)后统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ODI优良率为88%,对照组ODI优良率为54%,2组在2个指标的对比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患者功能恢复和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南星止痛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伤湿止痛膏,具有更加稳定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刚;刘凌;邹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为适应中医针灸发展与国际化的需要,提高针灸核心竞争力,彰显中医药软实力,以《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对建立国家级针灸临床实用技术应用与发展基地进行前瞻性的软科学研究.国家级针灸基地建设坚持以加强针灸临床病种研究为主体,强化针灸临床科研规范和高水平中医针灸临床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为两翼,走“一体两翼”基地业务建设模式,集医疗、科研、国际培训、国际交流为一身,形成全国一流的针灸临床中心.
作者:王彤;吴中朝;陈仲杰;胡静;焦玥;周宇;周劲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当归散及其拆方对低客受性子宫内膜PR和整合素β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曲普瑞林注射制备小鼠模型,预防性给予受试液,于排卵后24h和48h测定子宫内膜中PR、整合素β3水平.结果:(1)PR的表达:48h时当归散组和归-芩组的PR表达明显上调,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2)整合素β3的表达:而当归散组和当归黄芩组整合素β3在2个时间点表达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当归散和当归-黄芩能抑制曲普瑞林引起的PP过早下调,抑制整合素β3的提前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客受性.
作者:杨桢;任慧利;徐莉莉;石玉迎;李玲孺;高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寒疲的研究,分析了寒疲从感受非时暴寒出现的类似伤寒的流行性疾病,逐渐发展成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体现了中医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并深入探讨了寒疲的特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范逸品;刘鲲鹏;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太溪穴治疗脑梗塞后感觉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醒脑开窍针刺组方,治疗组在组方基础上加中渚、太溪两穴.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中渚、太溪穴对感觉性失语疗效较为显著.
作者:李秀军;谢炳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骨痿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内经》时代即有详尽的记载,并描述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提出了治疗原则.肾虚、脾虚、肺热、血瘀合而为病的病理机制.治疗上,在“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补脾肾之虚,清肺热,化瘀血的治疗原则.现代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脾虚、肾虚、血瘀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亦证实了本虚标实是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基础.
作者:宋永达;黄俊卿;王宏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张自平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胃炎时既要重视脾的功能又要注重于养胃,应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强调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密切;并根据五行学说调整脾胃与他脏关系,以取得较好疗效;用药以照顾脾胃为先.
作者:韩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管竞环教授在肾脏疾病的诊治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他认为慢性肾变蛋白尿的基本证型是肺肾不足、风热伤肾,提出益气固肾清热解毒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潘静;马威;管竞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毒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了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骨髓抑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作用.笔者全面分析了化疗后骨髓抑制产生的机理,提出针对骨髓抑制早、中、晚期的中医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李可馨;曹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晶不同腧穴对失眠大鼠脑内IL-1、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为模型组、空白组、“神门”组、“内关”组、“三阴交”组、“足三里”组、“申脉、照海”组.造模成功后每日进行针晶治疗.结果:与模型相比,“申脉、照海”组IL-1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神门”组和“足三里”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申脉、照海”组和“神门”组大鼠脑内TNF-α含量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足三里”组、“内关”组均有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大鼠脑内的IL-1和TNF的含量,并参与了睡眠调节过程.
作者:周艳丽;叶险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泄泻一词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其含义大同小异,然婴儿腹泻一词无明确定义.先父赵昌基老中医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婴儿腹泻是以婴儿排便次数增多(每日6~10次以上)、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多见,现将典型案例报道.
作者:赵明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清代歙县医家梅江村代表作《脉镜须知》脉学理论切合临床,精练实用,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后世医家对其知之甚少.本文首次对《脉镜须知)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其学术特色及价值,对发展和充实中医脉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刘洪;曾莉;李文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总结,指出其在临床的适用范围.
作者:吕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