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医学—中医药融入世界的另一扇门

李琳;罗丹;肖诚;荆生龙

关键词:转化医学, 中医药
摘要:生命科学高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让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极大缩短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距离.与此同时,转化医学的理念对中医药如何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也提供了路径与方法.本文试从转化医学概念、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瓶颈、中医药的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下中医药如何能更好与世界接轨等方面来浅议这个问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清热解毒治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具有体质、饮食、情志、药石、外感等致“热”致“毒”因素.热毒蕴结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清热解毒方剂及中药对T2DM及其并发症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胰岛功能的保护具有一定作用,清热解毒治法在T2DM及其并发症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化腐再生法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初步机制

    目的:探讨化腐再生法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糖尿病大鼠行创面造模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菠萝酶+生肌象皮膏(化腐再生组)、菠萝酶(单纯化腐组)、生肌象皮膏(单纯再生组)、凡士林(对照组)换药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分析创面分泌物理化指标.结果:化腐再生组创面剩余面积较其他组明显减小,分泌物pH值更加符合伤口愈合pH值曲线,分泌物一氧化氮(N0)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化腐再生法促进伤口愈合机制主要是顺应伤口愈合规律,通过改变创面pH值和NO含量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朝晖;徐强;马静;刘现周;朱朝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论刘完素对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发挥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其治学重视《素问》,精研运气气化之道.在吸收前人认识的同时,对于中医气化理论进行了积极地革新与发挥.主要体现在其重视人体心肾水火气化、基于运气学说创新病机理论、发挥玄府概念、重视解郁治法等方面.刘氏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影响深远.

    作者:陈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参松养心胶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研究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6月到2009年12月期间糖尿病患者82例,男46例,女36例,年龄55.6岁±18.5岁,糖尿病史5年以上,基础窦性心律心率低于60次/min,动态心电图检查早搏<30/h.观察组41例患者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8周;对照组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均进行QTd的测量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基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2组QTd和HRV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QT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SDNN、RMSSD、PNN50、HF增高,LF、LF/HF明显减低(P<0.05);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DNN、RMSSD、PNN50、HF增高,其中PNN50、HF增高明显(P<0.05),LF、LF/HF明显减低(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率偏慢的患者进行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QTd和HRV,从而降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刘丽敏;缪洪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肾俞穴临床应用浅析

    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总结,指出其在临床的适用范围.

    作者:吕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吞咽障碍是延髓麻痹的主要症状,亦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查阅了近10年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报道发现,针灸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确实有好的治疗效果,联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

    作者:哈静;黄银兰;万明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医“时行感冒”的理论演进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邪疫毒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多为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且已受到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时行感冒”这一中医病名的含义,了解时行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诊治感冒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使用时行感冒这一诊断用名,更正确地辨证施治.

    作者:范津博;苏晶;孙霈;叶永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寒疫论治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寒疲的研究,分析了寒疲从感受非时暴寒出现的类似伤寒的流行性疾病,逐渐发展成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体现了中医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并深入探讨了寒疲的特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范逸品;刘鲲鹏;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管竞环益气固肾清热解毒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管竞环教授在肾脏疾病的诊治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他认为慢性肾变蛋白尿的基本证型是肺肾不足、风热伤肾,提出益气固肾清热解毒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潘静;马威;管竞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新药临床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探讨如何认识有效性、为什么无效的药物被认为“有效”谈起,说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考虑的关注点.提出确定“试验目的”为试验设计的首要问题;临床试验设计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药品研发规律,分期试验,由未知到已知、由探索到验证,并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本文结合审评工作,总结了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的8种主要表现,以避免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再出现类似错误.同时,由于现行法规首次提出了“临床试验结果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的技术要求.本文对假设检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研究者在立项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研究比较类型,注意非劣效、等效和优效性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对照组.

    作者:程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论四焦八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

    古代由于解剖学局限,对人体的划分主要基于脏腑功能及大致部位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焦,缺乏对颅腔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及其所支配的神经系统的认识,一直以来,将脑系统的功能归属心主神明及其他脏腑.本文结合现代解剖学,将人体划分为四焦,即顶焦、上焦、中焦、下焦,每一部分包含相应脏腑体系,即顶焦包含神系、髓系,上焦包含心系、肺系,中焦包含肝系、胃系,下焦包含溲系、衍系.在三焦基础上补充了脑和其支配的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内容,并对每一焦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纲领进行了论述,以初步阐释四焦八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仝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张自平调理脾胃经验

    张自平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胃炎时既要重视脾的功能又要注重于养胃,应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强调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密切;并根据五行学说调整脾胃与他脏关系,以取得较好疗效;用药以照顾脾胃为先.

    作者:韩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诊治进展

    作者:刘中华;张启明;骆真;徐志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试论《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

    目的:在“食饮有节”的原则指导下提出并探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饮食调节与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方法:从谨和五味、食不偏嗜、食不过量、食知所宜、食无所犯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探讨.结论:这些内客对于研究饮食养生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活络效灵丹加减方治疗骨性关节炎的药效研究

    目的:探究活络效是丹加减方对骨性关节变的作用及其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大鼠异物内芽肿法和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小鼠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并观察活络效灵丹加减方对木瓜蛋白酶所致的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其对骨性关节是的治疗作用.结果:活络效灵丹加减方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能有效抑制大鼠肉芽肿和小鼠耳廓肿胀,明显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并能减轻木瓜蛋白酶所致骨性关节炎大鼠的膝关节病理变化.结论:活络效灵丹加减方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减轻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的病理变化.

    作者:朱军璇;王敏智;刘彪;荆生龙;李静;吕诚;何晓娟;耿耘;刘振丽;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现代蒙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

    目的:探讨现代蒙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内脏腑器官相互之间联系与各自的功能、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素(食物精华、血、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血)相对平衡体、人体体质特征等.人的生命运动在脑—白脉系统的支配下,完成机体生理、生命运动.如果上述哪个环节出现异常可导致病理变化,因此,把握传蒙统医学学科特点并与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对比研讨,寻找异同点、模仿或参照现代医学科学手段和方法,逐步研究和创新现代蒙医学理论十分必要.

    作者:苏日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张秀琴治疗月经失调临证经验探微

    目的:探讨张秀琴治疗月经失调的主要治法与核心处方.结果:月经失调患者常见的证候是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再则气血两虚证,张老对应的治法是滋养肝肾、理气活血与补益气血,其核心处方包括白芍、赤芍、当归、香附、益母草、生地、熟地、川芎.结论:该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老的临床思辨.

    作者:潘国凤;冯兴中;姜敏;周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从健脾补肾化瘀法探析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

    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毒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了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骨髓抑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作用.笔者全面分析了化疗后骨髓抑制产生的机理,提出针对骨髓抑制早、中、晚期的中医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李可馨;曹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方剂中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

    中药大多有2个或2个以上功效,在不同方剂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这种选择性发挥作用的特点,既便于临床工作者灵活运用中药,更带来诸多困惑.本文从配伍环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和煎煮方法方面对多功效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作以初步探析.

    作者:于彩娜;范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佚方考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作者:刘喜平;李沛清;辛宝;张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