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刘完素对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发挥

陈曦

关键词:中医气化理论, 五运六气, 中医各家学说, 刘完素
摘要: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其治学重视《素问》,精研运气气化之道.在吸收前人认识的同时,对于中医气化理论进行了积极地革新与发挥.主要体现在其重视人体心肾水火气化、基于运气学说创新病机理论、发挥玄府概念、重视解郁治法等方面.刘氏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影响深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语音特征与9种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多种语音特征与现代中医9种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40位女性和10位男性18岁~38岁受试者的语音特征参数和9种体质参数所做的相关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每种体质都与多个语音特征相关,个别结果与理论有差异.结论:通过34个语音参数的线性回归能够非常好的建立模型、预测39位女性受试者的体质参数:测定系数R2很高,模型p值分很低;平和R-squared=0.8114,P=0.022,其他8种体质(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R2>0.9,p≤0.022.

    作者:Reclus Florence;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牛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清热解毒治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具有体质、饮食、情志、药石、外感等致“热”致“毒”因素.热毒蕴结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清热解毒方剂及中药对T2DM及其并发症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胰岛功能的保护具有一定作用,清热解毒治法在T2DM及其并发症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新药临床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探讨如何认识有效性、为什么无效的药物被认为“有效”谈起,说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考虑的关注点.提出确定“试验目的”为试验设计的首要问题;临床试验设计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药品研发规律,分期试验,由未知到已知、由探索到验证,并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本文结合审评工作,总结了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的8种主要表现,以避免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再出现类似错误.同时,由于现行法规首次提出了“临床试验结果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的技术要求.本文对假设检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研究者在立项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研究比较类型,注意非劣效、等效和优效性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对照组.

    作者:程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肾俞穴临床应用浅析

    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总结,指出其在临床的适用范围.

    作者:吕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法藏敦煌中医药卷子“斗”、“升”辨

    “斗”和“升”作为计量单位,有着10倍的容量之差,本不该混乱,但在一些中医古籍中用错的例子比比皆是.今考查法藏敦煌中医药卷子,从文字的演变和产生混淆的原因两方面对“斗”、“升”二字作鉴别,并从3个方面阐述由此带来的影响.

    作者:钱婷婷;沈澍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寒疫论治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寒疲的研究,分析了寒疲从感受非时暴寒出现的类似伤寒的流行性疾病,逐渐发展成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体现了中医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并深入探讨了寒疲的特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范逸品;刘鲲鹏;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张秀琴治疗月经失调临证经验探微

    目的:探讨张秀琴治疗月经失调的主要治法与核心处方.结果:月经失调患者常见的证候是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再则气血两虚证,张老对应的治法是滋养肝肾、理气活血与补益气血,其核心处方包括白芍、赤芍、当归、香附、益母草、生地、熟地、川芎.结论:该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老的临床思辨.

    作者:潘国凤;冯兴中;姜敏;周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论刘完素对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发挥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其治学重视《素问》,精研运气气化之道.在吸收前人认识的同时,对于中医气化理论进行了积极地革新与发挥.主要体现在其重视人体心肾水火气化、基于运气学说创新病机理论、发挥玄府概念、重视解郁治法等方面.刘氏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影响深远.

    作者:陈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试论花椒的功用

    花椒是临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功用为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温中止泻、散寒止痛、杀虫止痒、安蛔止痛、解表散寒、回乳通乳、温肺平喘、疏肝解郁.

    作者:聂晶;杨进超;丁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针刺中渚、太溪穴治疗脑梗塞后感觉性失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太溪穴治疗脑梗塞后感觉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醒脑开窍针刺组方,治疗组在组方基础上加中渚、太溪两穴.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中渚、太溪穴对感觉性失语疗效较为显著.

    作者:李秀军;谢炳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诊治进展

    作者:刘中华;张启明;骆真;徐志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现代蒙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

    目的:探讨现代蒙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内脏腑器官相互之间联系与各自的功能、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素(食物精华、血、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血)相对平衡体、人体体质特征等.人的生命运动在脑—白脉系统的支配下,完成机体生理、生命运动.如果上述哪个环节出现异常可导致病理变化,因此,把握传蒙统医学学科特点并与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对比研讨,寻找异同点、模仿或参照现代医学科学手段和方法,逐步研究和创新现代蒙医学理论十分必要.

    作者:苏日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试论《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

    目的:在“食饮有节”的原则指导下提出并探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饮食调节与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方法:从谨和五味、食不偏嗜、食不过量、食知所宜、食无所犯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探讨.结论:这些内客对于研究饮食养生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方剂中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

    中药大多有2个或2个以上功效,在不同方剂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这种选择性发挥作用的特点,既便于临床工作者灵活运用中药,更带来诸多困惑.本文从配伍环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和煎煮方法方面对多功效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作以初步探析.

    作者:于彩娜;范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小肠绒毛高度、宽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番泻叶所致腹泻模型大鼠小肠绒毛高度、宽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模型组和各实验组上午灌胃番泻叶液造成腹泻,各实验组下午灌胃给药,每日观察大鼠腹泻状态、测体重等.于第4、7天上午距回盲口5cm处取大鼠回肠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用Leiac QwinV3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小肠绒毛的高度与宽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口服盐液组3d和6d后检测小肠绒毛的高度和宽度均明显下降:五苓散高剂量组小肠绒毛高度、宽度变化不明显,明显高于模型组;五苓散中、低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绒毛高度明显下降,宽度下降不明显.结论:五苓散有促进腹泻大鼠小肠黏膜增殖及修复能力的作用,5.4g/kg灌胃效果较好;口服盐液能补充水、电解质,有利于维持体重,但不显示促进小肠黏膜增殖及修复能力的作用.

    作者:向丽华;孙刚;王笑红;王震;张治国;李媛媛;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化积清热和胃汤治疗小儿食积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采用化积清热和胃汤对患有食积发热的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104例患有食积发热临床确诊小儿病例将其分为A、B组,平均每组52例.分别采用清热颗粒进行治疗和积清热和胃汤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化积清热和胃汤对患有食积发热的患儿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作者:吴文;张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状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开颅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状学的影响.方法: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3组均维持吸入麻醉.A组为全麻组,B组为远端穴电针组,C组为近端穴电针组.记录手术前后3组间中医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组间比较部分症状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改善优,C组次之,A组差.结论:对开颅术患者进行电针复合吸入麻醉,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术后部分症状,且远端穴组比近端穴组优.

    作者:刘莉莉;樊永平;颉泽华;安立新;赵百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与分析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复方南星止痛膏,对照组50例采用伤湿止痛膏,从临床疗效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方面对2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4周)后统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ODI优良率为88%,对照组ODI优良率为54%,2组在2个指标的对比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患者功能恢复和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南星止痛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伤湿止痛膏,具有更加稳定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刚;刘凌;邹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针刺不同腧穴对失眠模型大鼠脑内细胞因子IL-1、TNF-α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针晶不同腧穴对失眠大鼠脑内IL-1、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为模型组、空白组、“神门”组、“内关”组、“三阴交”组、“足三里”组、“申脉、照海”组.造模成功后每日进行针晶治疗.结果:与模型相比,“申脉、照海”组IL-1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神门”组和“足三里”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申脉、照海”组和“神门”组大鼠脑内TNF-α含量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足三里”组、“内关”组均有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大鼠脑内的IL-1和TNF的含量,并参与了睡眠调节过程.

    作者:周艳丽;叶险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治疗婴儿腹泻经验

    泄泻一词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其含义大同小异,然婴儿腹泻一词无明确定义.先父赵昌基老中医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婴儿腹泻是以婴儿排便次数增多(每日6~10次以上)、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多见,现将典型案例报道.

    作者:赵明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