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婷婷;沈澍农
通过对传统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的比较,说明配方颗粒质量稳定,便于调剂,临床应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
作者:田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具有体质、饮食、情志、药石、外感等致“热”致“毒”因素.热毒蕴结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清热解毒方剂及中药对T2DM及其并发症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胰岛功能的保护具有一定作用,清热解毒治法在T2DM及其并发症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番泻叶所致腹泻模型大鼠小肠绒毛高度、宽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模型组和各实验组上午灌胃番泻叶液造成腹泻,各实验组下午灌胃给药,每日观察大鼠腹泻状态、测体重等.于第4、7天上午距回盲口5cm处取大鼠回肠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用Leiac QwinV3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小肠绒毛的高度与宽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口服盐液组3d和6d后检测小肠绒毛的高度和宽度均明显下降:五苓散高剂量组小肠绒毛高度、宽度变化不明显,明显高于模型组;五苓散中、低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绒毛高度明显下降,宽度下降不明显.结论:五苓散有促进腹泻大鼠小肠黏膜增殖及修复能力的作用,5.4g/kg灌胃效果较好;口服盐液能补充水、电解质,有利于维持体重,但不显示促进小肠黏膜增殖及修复能力的作用.
作者:向丽华;孙刚;王笑红;王震;张治国;李媛媛;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作者:刘中华;张启明;骆真;徐志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吞咽障碍是延髓麻痹的主要症状,亦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查阅了近10年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报道发现,针灸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确实有好的治疗效果,联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
作者:哈静;黄银兰;万明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骨痿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内经》时代即有详尽的记载,并描述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提出了治疗原则.肾虚、脾虚、肺热、血瘀合而为病的病理机制.治疗上,在“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补脾肾之虚,清肺热,化瘀血的治疗原则.现代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脾虚、肾虚、血瘀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亦证实了本虚标实是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基础.
作者:宋永达;黄俊卿;王宏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究活络效是丹加减方对骨性关节变的作用及其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大鼠异物内芽肿法和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小鼠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并观察活络效灵丹加减方对木瓜蛋白酶所致的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其对骨性关节是的治疗作用.结果:活络效灵丹加减方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能有效抑制大鼠肉芽肿和小鼠耳廓肿胀,明显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并能减轻木瓜蛋白酶所致骨性关节炎大鼠的膝关节病理变化.结论:活络效灵丹加减方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减轻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的病理变化.
作者:朱军璇;王敏智;刘彪;荆生龙;李静;吕诚;何晓娟;耿耘;刘振丽;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对历代文献关于寒疲的研究,分析了寒疲从感受非时暴寒出现的类似伤寒的流行性疾病,逐渐发展成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体现了中医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并深入探讨了寒疲的特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作者:范逸品;刘鲲鹏;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整理并阐述唐代医家孙思邈有关针灸的论述,认为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先防早治;腧穴的整理与创新;重灸善灸;针、灸、药并重和刺灸须参脉诊等方面.
作者:杜旭;刘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生长壮老已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其睡眠生理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老年睡眠生理既反映老年的生理状态,也反映其衰老的程度.本文根据中医文献的记述,就中医老年睡眠生理加以概述,以飨读者.
作者:许彦臣;刘艳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胃炎Ⅰ号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胃炎Ⅰ号颗粒,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加服施维舒模拟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对照组给予施维舒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同时加服中药免煎颗粒剂模拟剂,每日1剂,分2次服.2组疗程均为8周,8周后复查胃镜;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临床观察胃炎Ⅰ号颗粒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胃炎1号颗粒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有效率达86.06%,可以迅速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杀灭HP,降低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魏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复方南星止痛膏,对照组50例采用伤湿止痛膏,从临床疗效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方面对2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4周)后统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ODI优良率为88%,对照组ODI优良率为54%,2组在2个指标的对比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患者功能恢复和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南星止痛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伤湿止痛膏,具有更加稳定广泛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刚;刘凌;邹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多种语音特征与现代中医9种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40位女性和10位男性18岁~38岁受试者的语音特征参数和9种体质参数所做的相关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每种体质都与多个语音特征相关,个别结果与理论有差异.结论:通过34个语音参数的线性回归能够非常好的建立模型、预测39位女性受试者的体质参数:测定系数R2很高,模型p值分很低;平和R-squared=0.8114,P=0.022,其他8种体质(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R2>0.9,p≤0.022.
作者:Reclus Florence;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牛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内应肾脏,为肾气在背部输注传输之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总结,指出其在临床的适用范围.
作者:吕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细辛、干姜配伍对COPD寒饮蕴肺证大鼠体温、肺功能、IL-2、IL-8、TNF-a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PD寒饮蕴肺证模型组、细辛组、干姜组、细辛干姜配伍组,每组各10只,采用烟熏加气管内滴入脂多糖联合冷冻等因素复制COPD寒饮蕴肺证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体温、肺功能及血清IL-2、IL-8、TNF-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可改善大鼠体温(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功能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可改善大鼠肺功能(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NF-a、IL-8含量明显升高、IL-2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TNF-a、IL-8含量明显下降;IL-2明显升高(P<0.05).结论:细辛、干姜配伍能降低COPD寒饮蕴肺证大鼠TNF-a、IL-8,升高IL-2含量,改善肺功能,减轻COPD气道炎症,延缓或打断COPD的发展.
作者:刘海燕;陈福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斗”和“升”作为计量单位,有着10倍的容量之差,本不该混乱,但在一些中医古籍中用错的例子比比皆是.今考查法藏敦煌中医药卷子,从文字的演变和产生混淆的原因两方面对“斗”、“升”二字作鉴别,并从3个方面阐述由此带来的影响.
作者:钱婷婷;沈澍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在“食饮有节”的原则指导下提出并探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饮食调节与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方法:从谨和五味、食不偏嗜、食不过量、食知所宜、食无所犯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探讨.结论:这些内客对于研究饮食养生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此提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策略体系,加强宣传防护和自我保健意识,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同时加强防治结合,针对已病个体的体质差异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案.该体系主要包括精神调摄、科学饮食、生活规律、避免辐射、综合治疗和防治转移6个方面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发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优势.
作者:边静;马科;周丽萍;马治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晶不同腧穴对失眠大鼠脑内IL-1、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为模型组、空白组、“神门”组、“内关”组、“三阴交”组、“足三里”组、“申脉、照海”组.造模成功后每日进行针晶治疗.结果:与模型相比,“申脉、照海”组IL-1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神门”组和“足三里”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申脉、照海”组和“神门”组大鼠脑内TNF-α含量有非常明显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足三里”组、“内关”组均有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大鼠脑内的IL-1和TNF的含量,并参与了睡眠调节过程.
作者:周艳丽;叶险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邪疫毒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多为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且已受到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时行感冒”这一中医病名的含义,了解时行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诊治感冒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使用时行感冒这一诊断用名,更正确地辨证施治.
作者:范津博;苏晶;孙霈;叶永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