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杭海燕;刘敏;丁霞;师宁;陈润花;陈亮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肾病( GoutyNephropathy),也可名为尿酸性肾病(uric acidnephropathy,UAN),是由体内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所致.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造成的肾间质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渗尿,进而发生高血压、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本病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妇女,不少病人有痛风家族史.大部分病人伴有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石、尿酸性尿路结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其发病率亦日益增多,中老年男性患者发病率较高.
作者:霍保民;王梓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啬神”养性养生思想及具体应用是孙思邈重要的养生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概念及源流的发掘整理,对孙思邈“啬神”养性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应用论述其对现代养生学提供的启示.
作者:辛宝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50%患者有中等乃至剧烈程度的疼痛,30%的患者有剧烈乃至难以忍受的疼痛.药物治疗是临床镇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肖俐;何秀兰;刘传波;胡凯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丹莪妇康煎膏联合西药对于痛经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将收治痛经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于经期前7d开始口服消炎痛芬必得,每日2次,直至月经结束.观察组中原发性痛经患者初期配合使用1d至2d的消炎痛芬必得,2d后开始单独服用丹莪妇康煎膏,每次15g,每日2次;继发性病经,据患者病因给予用基非司酮进行治疗,每次12.5mg,每天1次,并在月经开始前10d使用丹莪妇康煎膏进行联合治疗,每天2次,每次15g.结果:实验组中痊愈57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8.18%;对照组中痊愈36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3.64%.结论:丹莪妇康煎膏配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消除囊肿和痛经症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远期疗效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作者:王风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作者:苏维霞;朱西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伤寒论》以“寒”为切入点探讨疾病,是因为寒邪致病普遍,对人体的影响也大.证是论治疾病的着眼点,但其背后的根基是病机,病机因人而异,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保脾胃、治杂病是其基本要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管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运圆思维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能互补,流派应共筑.
作者:周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药“髓复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大鼠MCAO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髓复康”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激素组),每组8只均在8d,15d,30d等3个时间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脑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差异及胶质瘢痕形成的差异.结果:“髓复康”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区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及胶质瘢痕形成受到明显抑制,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髓复康”可以抑制脑损伤区GFAP的表达及胶质瘢痕的形成,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后后神经纤维再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艳平;张平;赵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传统中医论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种医学著作和医学刊物上发表的以医论为主的中医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影响较大的儒家思想、易经学说、道教文化、兵法理论等均可在传统中医论文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尊重儒家思想,崇尚经典著作;渗透易经学说;医理易理相通;效法道教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医理兵法同构,用药视同用兵.
作者:魏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平人”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然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不同的涵义.本文以此为据,探讨“平人”在体质学中的意义.
作者:姜侠;闫方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自拟消糜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60例病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抗Hp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消糜汤治疗,4周后行胃镜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糜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艳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艾灸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艾灸效应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作用和核心机制,依据疾病的虚实性质和艾灸补泻理论,温通除产生补虚、泻实的效应外,还应该涵盖其他非补泻的效应.
作者:张建斌;王玲玲;胡玲;常小荣;吴焕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2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活血降脂丸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1)治疗组ALT、AST、TG、TC、HDL、LDL、BMI值治疗后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脂肪好转率92.5%,与对照组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降脂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安全、有效.
作者:沈智理;杜亮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本草图经》为宋代本草学家苏颂所著.本文从纲目分类、载药全面、图文并茂、医药结合、博采众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归纳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色,评价了苏颂及其《本草图经》在世界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认为研究其特色与方法、挖掘其中医药学精华,对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苏颖;刘宏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火有两个含义,即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病理性的火,是机能亢进的表现.临床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因病邪亢盛,常见于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多汗、躁狂、面红目赤、尿少、便秘等;虚火多因阴液亏损,常见于慢性内伤杂病,以五心烦热、午后升火、烦躁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症.
作者:于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通过对1979年至2011年国内发表的有关组方配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在展现组方配伍研究发展脉络的同时,深入挖掘其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郭齐;吴丹;田昕;杨傲然;朱晓奕;周亚平;王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现察冬虫夏草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功能及尿IL-18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CS组,sham组和I/R组均灌服生理盐水(2 ml/d),CS组灌服CS( 5g/kg·d),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尿NAG、尿IL-18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较,L/R组大鼠BUN、Scr、尿NAG酶和尿IL-18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较,CS组大鼠BUN、Scr、尿NAG酶和尿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虫夏革的肾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尿IL-18的排出有关.
作者:黄仁发;康雷;程新;龙韵;马晓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是对中医学在发展历程中自然展现出来的成长路径的规律性认识,是以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为认知方法,以阐发《黄帝内经》等本初经典为理论原点,以发挥个体心悟为执业特色,以继承发扬中医传统学术为成长方式,以增加辨证论治体系为进步标志,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展现出来的发展过程.
作者: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注射用鹿茸多肽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方法:采用Wistar乳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和成骨样细胞株MG63(人骨肉瘤细胞)培养的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成功地分离、纯化并培养了Wistar乳鼠颅骨成骨细胞,采用稳定的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人骨肉瘤细胞)进行生物活性检测,确定5×104的细胞密度,0.1 mg/ml的给药剂量,培养72h为佳培养时间.结论:MTT比色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鹿茸多肽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丽静;刘少丽;徐博;刘佳;王楚盈;吴世佳;张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总结李佩文以中药治疗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辨证、用药经验,阐述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脑病变优势.李佩文认为放射性脑病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临证他更重视“风”、“毒”、“虚”在放射性脑病变发病中的作用,强调病位在脑,并重视脏腑辨证.临床上将放射性脑病变分为肝风内动、毒损脑络、气血双亏3种基本证型分别施治,将辩病作为辨证治疗的补充,治疗中主张早期预防,在出现症状后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用药多选祛风通络药、虫类药、清利头目药物、引经入脑药等.当出现坏死面积过大,水肿难以缓解以及颅高压危象时,李教授认为不能一味固守中医,还需要配合西医脱水降颅压、激素、大剂量维生素等治疗,手术清除坏死组织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为后续的中药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作者:解金明;朱世杰;程志强;李佩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为了配合《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建设一流的针灸国际培训基地的论证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针灸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讨针灸国际培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打造一流的国际针灸培训品牌及标准,开展相关的软科学研究,促进高层次针灸国际培训基地的及早建立,提升中医针灸形象和地位,实施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
作者:王彤;黄晖;吴中朝;胡静;陈仲杰;周宇;焦玥;周劲草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