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黄蛇药散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观察

莫玉霞;熊广;王丹英

关键词:五步蛇咬伤, 双黄蛇药散,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双黄蛇药散外敷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五步蛇咬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外敷双黄蛇药散,比较2组患者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黄蛇药散治疗五步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安医学与消渴浅析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硅谷”.新安医学中对消渴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中药治疗等论述颇详,积极挖掘新安医学中有关消渴病的文献,将极大丰富消渴病文献研究的内涵,同时使新安医学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作者:方朝晖;赵进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佳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动作电位,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苦参碱(10μmol/L;50μmol/L; 100μmol/L)浓度依赖性延长APD50和APD90降低APA(n=8);乌头碱明显延长APD50和APD90,苦参碱(100μ mol/L)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的过度延长作用(n=7);苦参碱(50μmol/L)抑制INa,与对照组相比,其INa电流密度在-45mV时从(-65.14±4.2)pA/pF降低到(-46.39±4.8)pA/pF(n =10).结论:苦参碱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作用并能抑制INa.

    作者:李妙龄;唐汉庆;王勇;郭健;庞宇舟;李国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胃动方”神阙穴敷贴治疗胃瘫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胃动方”神阙穴敷贴治疗胃瘫的疗效.方法:将47例胃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与甲氧氯普胺和胃动方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在2个疗程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结论:“胃动方”神阙穴敷贴治疗胃瘫疗效优于甲氧氯普胺.

    作者:宋易华;兴伟;徐志峰;潘利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初探

    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拟建立一套具备可测性的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为进一步细化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依据医院文化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将指标体系架构从目标层、分支层、测量层3个层次进行划分,初步建立了35个可测量的指标,为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做先行探索.

    作者:姚园;汪晓凡;梅扬;朱燕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泰定养生主论》养生思想发凡

    《泰定养生主论》提出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养生首贵养心,养心应当因顺自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人生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阶段都应加以调摄将养,宣摄避忌应当各有所重.医患二者应当各安其分,病者安养,医者安行.人之有病乃是因为人之情欲过甚,心之神明为物欲所蔽.养生应当克除私欲,通晓天文、地理、人事,明辨是非曲直,尽心知性,生不苟生,死不苟死,务本流末.有利于纠正当前大众养生的误区和中医自我治疗与日常保健知识的普及.

    作者:程志立;宋歌;刘理想;柳长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脂血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他伐汀治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的方法.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效果、脂血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情况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TG、TC、LDL-C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头痛、耳鸣、心悸、不寐等症状改善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或改善症状,且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是有效的制剂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张士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美国电子健康档案政策的简介与启示

    美国高度重视健康信息技术,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应用上制定了包括“有意义的使用”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措施与政策,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进展对于我国健康信息技术尤其是中医健康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吴敏;陈敬;史录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明确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养生保健、祛病防病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忌并创立了药食结合的药膳方,这为以后药膳的发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药膳的应用不断发展和完善,著有药膳专著,为目前药膳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曹玉举;郭永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典籍英译“阐释学”问题研究探讨

    中医“国际化”大趋势日益凸显中医英译的重要性,而文化差异是阻碍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本文以《黄帝内经》词语翻译为例,从“阐释学”这一翻译理论视野探讨解决中医英译研究中的跨文化差异等相关问题.

    作者:何阳;何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与中医症状间相关性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中医临床信息表达上的差异性,探寻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病机特点.方法:运用频次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037例慢性乙型肝炎(787例)和肝炎后肝硬化(250例)患者的中医常见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找出与肝炎后肝硬化的正相关因素.结果:在纳入分析的43项常见中医症状或体征中,ORj值大于1的有下肢沉重、肝掌、夜尿频多、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和蜘蛛痣(分别为1.4、1.6、1.7、1.8、2.1、2.7和8.0),此7项症状或体征的出现或加重与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肝掌、蜘蛛痣、肌肤甲错和面色晦暗为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化的主要标志,正虚血瘀、水湿内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要证候病机特点.

    作者:闫玉光;张华;张明香;颜迎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双黄蛇药散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双黄蛇药散外敷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五步蛇咬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外敷双黄蛇药散,比较2组患者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黄蛇药散治疗五步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作者:莫玉霞;熊广;王丹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补肾益髓方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肾PKC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以及补肾益髓中药的防治作用.方法:手术摘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给予干预因素补肾、健脾中药等灌胃3个月,取材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指标.结果:实验大鼠肾组织PKCα及PKCβ2蛋白表达情况,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无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较,低剂量组无差异,而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及其他各用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作者:孙鑫;邓洋洋;燕燕;王思程;尚德阳;李楠;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师在临床上探求疾病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过程,中医思维过程的研究对于寻找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大意义.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中医思维方法作一概述.

    作者:周立美;刘艳骄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碱对儿茶酚胺致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改变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儿茶酚胺(CA)诱发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异常及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常规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手段,观察正常灌流液组;肾上腺素(E,8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NE,8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80μmol/L)灌流液组;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Iso)灌流液分别+苦参碱(100μ mol/L)组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细胞大舒张电位(MDP),舒张期除极速率(VDD),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50%复极化时间(APD50),80%复极化时间(APD80),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照,儿茶酚胺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均明显缩短(P<0.01),RPF、VDD显著变快(E、Iso、P<0.01;NE、P <0.05);APA增大,Vmax明显加快.在不同儿茶酚胺灌流液组中加入苦参碱可明显延缓APD50、APD80;并使APA减小、Vmax减慢、RPF逐渐变慢,稳定20min后,自发放电频率(RPF)基本恢复正常节律.结论:儿茶酚胺类物质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增加,而苦参碱能减弱儿茶酚胺的影响作用,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苦参碱可阻断儿茶酚胺诱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致的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用下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临床观察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且起病急促,临床症状多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如不能及时救治常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等恶性病.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基层医院担负着一线救治任务,临床医生审时度势,综合应用多种保肝、抢救措施,纠正酶胆分离,减少并发症,通过恰当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我们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疗效突出,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症,取得较为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凯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基本疾病证型表征模式的心理学辨析

    “层次网络模型”重在说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助于说明中医基本证型在中医学概念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却难以解释基本证型的本原性质.“特征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也不适合解释基本证型.惟有“原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基本证型表征模式的本质.中医基本疾病证型“原型模型”有理想性、典型性、模糊性、导向性、预测性等特点,其构成因素应当包括病因、病程、症状3个方面.

    作者:杨振宁;张丽萍;苏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

    目的:观察单纯提插或捻转手法造成的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记录受试者的针感.方法:选择20岁-35岁青年志愿者15人,平均年龄25.4岁±2.61岁.针刺右下肢足三里穴,采用MoorFLPI激光多普勒扫描仪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进行穴位及相关部位点状波形模式的实时扫描,扫描前后进行心电及血压监测.结果:提插及捻转手法操作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改善HRV;提插与捻转手法对被观察点及对照点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提插手法产生的针感明显强于捻转手法.结论:提插与捻转手法在上述所观察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提示其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涛;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王璐;Gerhard Litscher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从六气理论探讨二十四节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的相关性

    将二十四节气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相结合,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节气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长期调治及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运动、分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范畴.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1],我国以腹泻为主型者多见[2].近年来,笔者以痛泻要方加味为基本方配合口服西药系统观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谢有良;焦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