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谢有良;焦志刚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报道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运动、分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范畴.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1],我国以腹泻为主型者多见[2].近年来,笔者以痛泻要方加味为基本方配合口服西药系统观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典籍英译“阐释学”问题研究探讨

    中医“国际化”大趋势日益凸显中医英译的重要性,而文化差异是阻碍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本文以《黄帝内经》词语翻译为例,从“阐释学”这一翻译理论视野探讨解决中医英译研究中的跨文化差异等相关问题.

    作者:何阳;何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的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新郑路第二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运动指导,试验组给予饮食、运动指导加辨证施膳指导,观察干预前后2组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变化(P>0.05),痰湿体质量化积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体质超重人群痰湿体质计量积分改善明显且优于单纯饮食运动指导组,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作者:冯志海;彭扣芝;单留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刍议柔肝法与虚风内动

    目的:探索柔肝法与虚风内动的关系,研究以柔肝法治疗虚风内动的方法.方法:根据历史文献、调查资料、临床观察,发现虚风内动患者多有阴血不足和筋膜失养.结果:认为柔肝法对治疗虚风内动有很大帮助.结论:重视柔肝法在治疗中的运用,是提高虚风内动证诊治疗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拓展临证思路.

    作者:孙欣峰;彭晓松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动作电位,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苦参碱(10μmol/L;50μmol/L; 100μmol/L)浓度依赖性延长APD50和APD90降低APA(n=8);乌头碱明显延长APD50和APD90,苦参碱(100μ mol/L)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的过度延长作用(n=7);苦参碱(50μmol/L)抑制INa,与对照组相比,其INa电流密度在-45mV时从(-65.14±4.2)pA/pF降低到(-46.39±4.8)pA/pF(n =10).结论:苦参碱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作用并能抑制INa.

    作者:李妙龄;唐汉庆;王勇;郭健;庞宇舟;李国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泰定养生主论》养生思想发凡

    《泰定养生主论》提出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养生首贵养心,养心应当因顺自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人生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阶段都应加以调摄将养,宣摄避忌应当各有所重.医患二者应当各安其分,病者安养,医者安行.人之有病乃是因为人之情欲过甚,心之神明为物欲所蔽.养生应当克除私欲,通晓天文、地理、人事,明辨是非曲直,尽心知性,生不苟生,死不苟死,务本流末.有利于纠正当前大众养生的误区和中医自我治疗与日常保健知识的普及.

    作者:程志立;宋歌;刘理想;柳长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颅骶技术对脏腑经络功能调节作用的检测

    目的:应用检测脏腑和经络功能的方法,评价颅骶技术的疗效和作用方式.方法:对15例健康青年志愿者行颅骶技术治疗,用经络检测仪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脏腑和经络功能的变化.结果:测定治疗前后脏腑的功能状态、左右手足各十二经脉的功能状态,比较治疗前后的参数,结果表明治疗后脏腑和经络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颅骶技术对脏腑和经络的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经络检测的方法可用于评价颅骶技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狄荣科;曾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解毒化瘀法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P-selectin指标的影响

    目的:阐明在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中药持续给药对抗复发的优势,为抗UC复发提出新思路.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缓解期为研究对象,以P-selectin为检测指标,从微循环状态方面阐述中药对UC的治疗作用.结果:非给药组大鼠慢性期P-selectin表达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慢性期持续给药组P-selectin表达显著低于停药组(P<0.05).其中中药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UC缓解期微循环障碍程度减轻但仍持续存在,慢性期中药与西药相比能够更加显著地缓解微循环障碍.

    作者:刘亚;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论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

    壮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壮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壮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重视提升壮医学的科研水平.

    作者:林辰;黄汉儒;薛丽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师在临床上探求疾病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过程,中医思维过程的研究对于寻找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大意义.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中医思维方法作一概述.

    作者:周立美;刘艳骄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于传染病重大专项临床数据的历代方剂物替代情况研究

    目的:对传染病重大专项收集的中药处方数据中历代方剂药物替代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通过传染病重大专项数据获取25907个中药处方,从历代方剂中选取了与该项目数据相关的83个方剂,将中药处方与历代方剂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药物替代情况.结果:获取26个处方对应的44种替代关系,主要涉及人参、枳实、枳壳、橘红等药物.结论:常见替代使用药物在不同年代及不同地区用药来源具有差别,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根据方剂的出处确定相应的药物来源;目前关于不同来源药物的疗效差别研究较少,提示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对临床合理应用历代方剂提供更多更充分的证据.

    作者:张磊;王义国;于剑;周雪忠;骆真;张伟;张启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干姜、大黄、丹参水提物对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的药性学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干姜、大黄、丹参水提物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建立Aβ25-35致SH-SY5Y细胞凋亡的模型,同时给予干姜、大黄、丹参水提物进行干预.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50 μmol·L-1 Aβ25-35作用于SH-SY5Y细胞72 h,MTT值降低到(65.69±3.26)%,凋亡率增加到(45.17±3.84)%(P<0.01 vs.control).干姜水提物能明显改善以上凋亡特性,显著升高MTT值,降低凋亡率;大黄和丹参水提物则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无保护作用.结论:干姜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而大黄和丹参却无此保护作用,中药药性不同,其抗凋亡作用亦不同.

    作者:方玲子;周红祖;余惠旻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初探

    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拟建立一套具备可测性的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为进一步细化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依据医院文化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将指标体系架构从目标层、分支层、测量层3个层次进行划分,初步建立了35个可测量的指标,为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做先行探索.

    作者:姚园;汪晓凡;梅扬;朱燕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佳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

    目的:观察单纯提插或捻转手法造成的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记录受试者的针感.方法:选择20岁-35岁青年志愿者15人,平均年龄25.4岁±2.61岁.针刺右下肢足三里穴,采用MoorFLPI激光多普勒扫描仪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进行穴位及相关部位点状波形模式的实时扫描,扫描前后进行心电及血压监测.结果:提插及捻转手法操作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改善HRV;提插与捻转手法对被观察点及对照点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提插手法产生的针感明显强于捻转手法.结论:提插与捻转手法在上述所观察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提示其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涛;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王璐;Gerhard Litscher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从脾胃论治支气管哮喘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水液停聚而生痰;痰伏于体内,“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发为哮喘.本文从脾虚生痰探讨从脾胃论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发作性睡病与心理的关系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确定,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对患者的影响很大,临床和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与心理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桂侠;王芳;刁倩;黄艳影;汪卫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汪机治疗精神异常形用之辨分析

    通过对汪机治疗精神异常类病案的分析,发现他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而将精神异常分成五志病和脏腑自病两大类.从有无情志因素导致脏腑某用途的使用太过状态来辨别是五志病还是其他因素导致脏腑自病的脏腑形用失常.五志病本质是脏腑的使用问题,病不在脏腑,非药可治,必须通过心理治疗纠正脏腑过用状态;脏腑自病是脏腑自身活动模式属性异常改变导致精神表现形式失常,需用药物辨证施治,改变其偏性;用病自病兼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施.明辨脏腑形用,避免囿误于药物治疗,是其核心思想.其形用之辨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古代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在临床上的可操作性,解决了临床心理性疾病和生物性疾病两个不同体系的统一辨证施治的方法问题,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疾病分类认识,将中医治疗病种范围扩大到包括心理治疗所属的范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作者:郭建新;王赤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运动、分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范畴.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1],我国以腹泻为主型者多见[2].近年来,笔者以痛泻要方加味为基本方配合口服西药系统观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谢有良;焦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名老中医癫痫医案方药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通过筛选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符合条件的癫痫医案,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癫痫的用药特点.结果认为名老中医治疗癫痫时在息风豁痰的基础上,根据病证不同有治痰热与治惊之不同重点,并且醒神开窍常辅以豁痰,癫痫稳定时注重滋阴息风、健脾化湿以治本.据此认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是研究名老中医医案的可行方法,但仍具有局限性.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基本疾病证型表征模式的心理学辨析

    “层次网络模型”重在说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助于说明中医基本证型在中医学概念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却难以解释基本证型的本原性质.“特征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也不适合解释基本证型.惟有“原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基本证型表征模式的本质.中医基本疾病证型“原型模型”有理想性、典型性、模糊性、导向性、预测性等特点,其构成因素应当包括病因、病程、症状3个方面.

    作者:杨振宁;张丽萍;苏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