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平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过程.文献整理奠定理论研究基础,经过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解决了文献资源限制,保障研究底本质量;理论梳理实现知识阐释,以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历代医家理论阐发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归纳、提升;应用法则剖析以增进临证的指导价值,从古人“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的认识出发,加强了诊疗规律提炼和运气方剂研究;临证评价可验证理论价值,分别采用临证观察、经验总结、医案数据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手段,积累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
作者:杨威;潘桂娟;于峥;刘寨华;张宇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已被美国FDA认定为时多种疾病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然而诸多问题的存在妨碍了这一疗法的普及应用.针对VNS疗法4种适应证展开的参照性研究结果表明,耳甲部电针刺激术可取得与VNS基本相当的疗效,同时又具有安全、经济、便携等优势.2种疗法疗效相当基于相联系的迷走神经通路机制,但电刺激耳甲区效应并非局限于耳迷走神经通路机制.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辨证分析,揭示其多通路间系统性效应联系.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且起病急促,临床症状多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如不能及时救治常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等恶性病.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基层医院担负着一线救治任务,临床医生审时度势,综合应用多种保肝、抢救措施,纠正酶胆分离,减少并发症,通过恰当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我们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疗效突出,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症,取得较为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凯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观察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针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大鼠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在SAP早期肺损伤(AL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AP组、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n=10).以3.5%牛黄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制作SAP模型,针刺治疗组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指导下,于SAP造模0.5h后行针刺肺、大肠、脾经穴位及其背腧穴;针刺对照组在造模0.5h后行针刺肺、脾经穴位及其背腧穴.光镜下观察SAP造模6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对肺脏进行病理学评分及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应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诱导型iNOS、eN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针刺治疗组6h后肺损伤评分、肺组织湿/干重比、肺组织iNOS及eNOS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AP组和针刺对照组(均P<0.05).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针刺对SAP大鼠早期肺损伤保护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肺组织iNOS及eNOS mRNA的过度表达来发挥.
作者:蒋莉娅;黄继人;赵弘卿;戴建良;张卫东;诸静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人群的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新郑路第二社区痰湿型体质超重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运动指导,试验组给予饮食、运动指导加辨证施膳指导,观察干预前后2组痰湿体质计量积分、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变化(P>0.05),痰湿体质量化积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辨证施膳对社区痰湿体质超重人群痰湿体质计量积分改善明显且优于单纯饮食运动指导组,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作者:冯志海;彭扣芝;单留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佳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以及补肾益髓中药的防治作用.方法:手术摘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给予干预因素补肾、健脾中药等灌胃3个月,取材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指标.结果:实验大鼠肾组织PKCα及PKCβ2蛋白表达情况,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无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较,低剂量组无差异,而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无差异,模型组及其他各用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作者:孙鑫;邓洋洋;燕燕;王思程;尚德阳;李楠;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双黄蛇药散外敷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五步蛇咬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外敷双黄蛇药散,比较2组患者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黄蛇药散治疗五步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作者:莫玉霞;熊广;王丹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应用检测脏腑和经络功能的方法,评价颅骶技术的疗效和作用方式.方法:对15例健康青年志愿者行颅骶技术治疗,用经络检测仪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脏腑和经络功能的变化.结果:测定治疗前后脏腑的功能状态、左右手足各十二经脉的功能状态,比较治疗前后的参数,结果表明治疗后脏腑和经络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颅骶技术对脏腑和经络的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经络检测的方法可用于评价颅骶技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狄荣科;曾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儿茶酚胺(CA)诱发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异常及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常规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手段,观察正常灌流液组;肾上腺素(E,8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NE,8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80μmol/L)灌流液组;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Iso)灌流液分别+苦参碱(100μ mol/L)组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细胞大舒张电位(MDP),舒张期除极速率(VDD),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50%复极化时间(APD50),80%复极化时间(APD80),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照,儿茶酚胺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均明显缩短(P<0.01),RPF、VDD显著变快(E、Iso、P<0.01;NE、P <0.05);APA增大,Vmax明显加快.在不同儿茶酚胺灌流液组中加入苦参碱可明显延缓APD50、APD80;并使APA减小、Vmax减慢、RPF逐渐变慢,稳定20min后,自发放电频率(RPF)基本恢复正常节律.结论:儿茶酚胺类物质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增加,而苦参碱能减弱儿茶酚胺的影响作用,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苦参碱可阻断儿茶酚胺诱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致的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八桂针灸流派是八桂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桂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就八桂针灸流派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著名医家及学术特色、学术贡献4个方面做一阐述.
作者:林怡;滕晓东;莫清莲;戴铭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万全(1499~1582),字密斋,湖北罗田大河岸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万全在儿科、妇科、养生、嗣育等方面颇有建树,《养生四要》集中体现了万全养生学术思想.全书共五卷,第一卷为《寡欲》,第二卷为《慎动》,第三卷为《法时》,第四卷为《却疾》,第五卷为《养生总论》.万全养生之法可总结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4个方面,其养生理论质朴意深、独具特点,对后世中医养生学发展影响较大.
作者:张玉辉;杜松;蔡秋杰;苏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无比山药丸对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大鼠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将77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雷洛昔芬组和无比山药丸高、低剂量组6组.采用摘除卵巢的方法制作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在灌胃给药3个月后,运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进行形态计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无比山药丸高、低剂量组均能使胫骨TBV%显著增高,使TRS%以及TFS%、MAR明显降低,其高剂量能使mAR明显下降.结论:无比山药丸对去卵巢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周晟芳;李艳;刘梅洁;李亚楠;付小卫;潘静华;刘红;王少君;于峥;王莹;宋长恒;李鸿泓;张治国;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将二十四节气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相结合,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节气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长期调治及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确定,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对患者的影响很大,临床和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与心理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桂侠;王芳;刁倩;黄艳影;汪卫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黄帝内经》治疗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整体角度对人体机能状态进行综合调控,它注重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事物自身与外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整体统一观思想始终贯穿于治疗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手段之中.《黄帝内经》治疗方法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脏腑相关的整体观、经络联系的整体观、全息调控的整体观,由此使《黄帝内经》治法丰富多彩,疗效奇佳.
作者:毛旭;毛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抑郁症中医各证型及证型之间的年龄、性别、婚姻、病程、体重指数(BMI)、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汉密尔顿(HAMD)因子分和总分的分布,比较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对160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完成抑郁自评量表、HAMD量表评定以及中医辨证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证型分类例数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脾两虚型、忧郁伤神型、气郁化火型、肝气郁结型和阴虚火旺型.不同证型的患者均是女性多于男性,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平均年龄在30多岁,平均病程在13~27个月不等,BMI在21左右,SDS评分在50分上下;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婚姻状态、不同病程长短、不同BMI、SDS得分、HAMD因子分和总分,5种中医证型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5种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等分布相似,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病程、检测量表评分的患者罹患上述5种中医证型的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故医生在进行辨证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证型因素.
作者:张继苹;曲姗姗;陈俊琦;黄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中医临床信息表达上的差异性,探寻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病机特点.方法:运用频次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037例慢性乙型肝炎(787例)和肝炎后肝硬化(250例)患者的中医常见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找出与肝炎后肝硬化的正相关因素.结果:在纳入分析的43项常见中医症状或体征中,ORj值大于1的有下肢沉重、肝掌、夜尿频多、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和蜘蛛痣(分别为1.4、1.6、1.7、1.8、2.1、2.7和8.0),此7项症状或体征的出现或加重与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肝掌、蜘蛛痣、肌肤甲错和面色晦暗为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化的主要标志,正虚血瘀、水湿内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要证候病机特点.
作者:闫玉光;张华;张明香;颜迎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IFRD1基因表达下调后人肝癌细胞周期中基因的改变,探讨该基因影响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目的基因表达,再用基因芯片检测人肝癌细胞表达谱的改变,重点分析细胞周期通路中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IFRD1干扰后,细胞周期蛋白和CDK表达上调,而抑制因子CKI以下调为主;G1/S期检测点p21、p57表达均下调;S期MCM蛋白复合体以下调为主,ORC表达均下调,而CDC6和CDC45表达也下调,提示染色体复制受阻.结论:IFRD1表达沉默后,细胞生长活跃,G1-S期转换顺利,而S期DNA合成受到抑制,有丝分裂检测点受阻,终导致细胞增殖分裂受限.
作者:胡卫;方肇勤;梁超;管冬元;吴中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壮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壮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壮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重视提升壮医学的科研水平.
作者:林辰;黄汉儒;薛丽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