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方肇勤;梁超;管冬元;吴中华
八桂针灸流派是八桂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桂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就八桂针灸流派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著名医家及学术特色、学术贡献4个方面做一阐述.
作者:林怡;滕晓东;莫清莲;戴铭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层次网络模型”重在说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助于说明中医基本证型在中医学概念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却难以解释基本证型的本原性质.“特征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也不适合解释基本证型.惟有“原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基本证型表征模式的本质.中医基本疾病证型“原型模型”有理想性、典型性、模糊性、导向性、预测性等特点,其构成因素应当包括病因、病程、症状3个方面.
作者:杨振宁;张丽萍;苏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结合《内经》各篇的相关内容详细分析了《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对于具体病证“胀”病与“疮”病的病机与治疗.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硅谷”.新安医学中对消渴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中药治疗等论述颇详,积极挖掘新安医学中有关消渴病的文献,将极大丰富消渴病文献研究的内涵,同时使新安医学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作者:方朝晖;赵进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壮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壮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壮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重视提升壮医学的科研水平.
作者:林辰;黄汉儒;薛丽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将二十四节气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相结合,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节气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长期调治及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分析“胃动方”神阙穴敷贴治疗胃瘫的疗效.方法:将47例胃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与甲氧氯普胺和胃动方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在2个疗程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结论:“胃动方”神阙穴敷贴治疗胃瘫疗效优于甲氧氯普胺.
作者:宋易华;兴伟;徐志峰;潘利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纯提插或捻转手法造成的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记录受试者的针感.方法:选择20岁-35岁青年志愿者15人,平均年龄25.4岁±2.61岁.针刺右下肢足三里穴,采用MoorFLPI激光多普勒扫描仪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进行穴位及相关部位点状波形模式的实时扫描,扫描前后进行心电及血压监测.结果:提插及捻转手法操作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及心率,改善HRV;提插与捻转手法对被观察点及对照点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提插手法产生的针感明显强于捻转手法.结论:提插与捻转手法在上述所观察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提示其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涛;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王璐;Gerhard Litscher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运动、分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范畴.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1],我国以腹泻为主型者多见[2].近年来,笔者以痛泻要方加味为基本方配合口服西药系统观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谢有良;焦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佳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应用检测脏腑和经络功能的方法,评价颅骶技术的疗效和作用方式.方法:对15例健康青年志愿者行颅骶技术治疗,用经络检测仪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脏腑和经络功能的变化.结果:测定治疗前后脏腑的功能状态、左右手足各十二经脉的功能状态,比较治疗前后的参数,结果表明治疗后脏腑和经络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颅骶技术对脏腑和经络的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经络检测的方法可用于评价颅骶技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狄荣科;曾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美国高度重视健康信息技术,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应用上制定了包括“有意义的使用”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措施与政策,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进展对于我国健康信息技术尤其是中医健康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吴敏;陈敬;史录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以及对症状改善、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中医药联合化疗)89例与化疗组(单纯化疗)84例,分别观察客观疗效、症状改善、行为状态、生活质量(采用FACT-L中文版)、不良反应等.结果:中西结合组CR3例,PR36例SD33例,CR+ PR+ SD为80.89%;化疗组CR0例,PR25例SD24例,CR+ PR+ SD为58.33%,提示中西结合组疗效优于化疗组(P<0.01).NSCLC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发热、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在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的改善均优于化疗组(P<0.01).中西结合组治疗1个疗程后,Karnofsky评分提高及稳定率优于化疗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中西结合组治疗后上升,化疗组治疗后下降,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同时中西结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低,明显优于化疗组(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晚期NSCLC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能充分有效地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刘登湘;郭军;王娜;尤江莲;张志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明确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养生保健、祛病防病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忌并创立了药食结合的药膳方,这为以后药膳的发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药膳的应用不断发展和完善,著有药膳专著,为目前药膳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曹玉举;郭永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泰定养生主论》提出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养生首贵养心,养心应当因顺自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人生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阶段都应加以调摄将养,宣摄避忌应当各有所重.医患二者应当各安其分,病者安养,医者安行.人之有病乃是因为人之情欲过甚,心之神明为物欲所蔽.养生应当克除私欲,通晓天文、地理、人事,明辨是非曲直,尽心知性,生不苟生,死不苟死,务本流末.有利于纠正当前大众养生的误区和中医自我治疗与日常保健知识的普及.
作者:程志立;宋歌;刘理想;柳长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通过筛选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符合条件的癫痫医案,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癫痫的用药特点.结果认为名老中医治疗癫痫时在息风豁痰的基础上,根据病证不同有治痰热与治惊之不同重点,并且醒神开窍常辅以豁痰,癫痫稳定时注重滋阴息风、健脾化湿以治本.据此认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是研究名老中医医案的可行方法,但仍具有局限性.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动作电位,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苦参碱(10μmol/L;50μmol/L; 100μmol/L)浓度依赖性延长APD50和APD90降低APA(n=8);乌头碱明显延长APD50和APD90,苦参碱(100μ mol/L)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的过度延长作用(n=7);苦参碱(50μmol/L)抑制INa,与对照组相比,其INa电流密度在-45mV时从(-65.14±4.2)pA/pF降低到(-46.39±4.8)pA/pF(n =10).结论:苦参碱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作用并能抑制INa.
作者:李妙龄;唐汉庆;王勇;郭健;庞宇舟;李国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尚未确定,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对患者的影响很大,临床和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与心理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桂侠;王芳;刁倩;黄艳影;汪卫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儿茶酚胺(CA)诱发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异常及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常规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手段,观察正常灌流液组;肾上腺素(E,8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NE,8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80μmol/L)灌流液组;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Iso)灌流液分别+苦参碱(100μ mol/L)组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细胞大舒张电位(MDP),舒张期除极速率(VDD),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50%复极化时间(APD50),80%复极化时间(APD80),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照,儿茶酚胺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均明显缩短(P<0.01),RPF、VDD显著变快(E、Iso、P<0.01;NE、P <0.05);APA增大,Vmax明显加快.在不同儿茶酚胺灌流液组中加入苦参碱可明显延缓APD50、APD80;并使APA减小、Vmax减慢、RPF逐渐变慢,稳定20min后,自发放电频率(RPF)基本恢复正常节律.结论:儿茶酚胺类物质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增加,而苦参碱能减弱儿茶酚胺的影响作用,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苦参碱可阻断儿茶酚胺诱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致的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芪黄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KK/Upj-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黄明目高、中、低剂量组,另设C57BL/6小鼠对照组.灌胃给药3个月,观察一般情况,测定空腹血糖(FBG);检测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光镜及电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视网膜p38MAPK、p-p38MAPK、JNK、p-JNK、ERK、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芪黄明目能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小鼠症状,降低FBG;减轻视网膜病理损伤;不同程度的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芪黄明目组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1);JNK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38MAPK、JNK、ERK蛋白在各组表达无统计意义.结论:芪黄明目可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水平而实现其抗氧化应激、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作者:张会欣;王宏涛;赵韶华;朱慧明;崔庆飞;齐晓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