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

林辰;黄汉儒;薛丽飞

关键词:壮医学, 基本特点, 核心理论
摘要:壮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壮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壮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重视提升壮医学的科研水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名老中医癫痫医案方药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通过筛选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符合条件的癫痫医案,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探讨名老中医治疗癫痫的用药特点.结果认为名老中医治疗癫痫时在息风豁痰的基础上,根据病证不同有治痰热与治惊之不同重点,并且醒神开窍常辅以豁痰,癫痫稳定时注重滋阴息风、健脾化湿以治本.据此认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是研究名老中医医案的可行方法,但仍具有局限性.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中不同穴位及羊肠线长短的优化组合进行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根据疗效的不同选择出佳穴位埋线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80名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个大组,A、B组为羊肠线1 cm组和3cm组,在此基础上再各分为基本穴位组、基本加辨证取穴组、基本加阿是穴组,3个月为治疗时间,以患者体重、BMI、腰臀比、体脂量为指标,评估各组之间的确切疗效.结果: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组疗效较好.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中羊肠线的长短不是取决疗效的关键,辨病加辨证取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是获得疗效的佳方案.

    作者:谢长才;孙健;于涛;朋源凤;符文彬;许能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美国电子健康档案政策的简介与启示

    美国高度重视健康信息技术,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应用上制定了包括“有意义的使用”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措施与政策,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进展对于我国健康信息技术尤其是中医健康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吴敏;陈敬;史录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从六气理论探讨二十四节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的相关性

    将二十四节气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相结合,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节气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长期调治及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谢玉宝;赵朋涛;池晓玲;萧焕明;蒋俊民;田广俊;蔡高术;吴树铎;陈惠军;张朝臻;施梅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耳甲部电针刺激术与迷走神经刺激术对相关疾病差异性的研究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已被美国FDA认定为时多种疾病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然而诸多问题的存在妨碍了这一疗法的普及应用.针对VNS疗法4种适应证展开的参照性研究结果表明,耳甲部电针刺激术可取得与VNS基本相当的疗效,同时又具有安全、经济、便携等优势.2种疗法疗效相当基于相联系的迷走神经通路机制,但电刺激耳甲区效应并非局限于耳迷走神经通路机制.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辨证分析,揭示其多通路间系统性效应联系.

    作者:刘儒鹏;荣培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碱对儿茶酚胺致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活动改变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儿茶酚胺(CA)诱发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电生理异常及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常规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手段,观察正常灌流液组;肾上腺素(E,80μmol/L)、去甲肾上腺素(NE,8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80μmol/L)灌流液组;和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Iso)灌流液分别+苦参碱(100μ mol/L)组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细胞大舒张电位(MDP),舒张期除极速率(VDD),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50%复极化时间(APD50),80%复极化时间(APD80),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照,儿茶酚胺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均明显缩短(P<0.01),RPF、VDD显著变快(E、Iso、P<0.01;NE、P <0.05);APA增大,Vmax明显加快.在不同儿茶酚胺灌流液组中加入苦参碱可明显延缓APD50、APD80;并使APA减小、Vmax减慢、RPF逐渐变慢,稳定20min后,自发放电频率(RPF)基本恢复正常节律.结论:儿茶酚胺类物质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增加,而苦参碱能减弱儿茶酚胺的影响作用,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苦参碱可阻断儿茶酚胺诱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致的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芪黄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芪黄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KK/Upj-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黄明目高、中、低剂量组,另设C57BL/6小鼠对照组.灌胃给药3个月,观察一般情况,测定空腹血糖(FBG);检测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光镜及电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视网膜p38MAPK、p-p38MAPK、JNK、p-JNK、ERK、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芪黄明目能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小鼠症状,降低FBG;减轻视网膜病理损伤;不同程度的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芪黄明目组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1);JNK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38MAPK、JNK、ERK蛋白在各组表达无统计意义.结论:芪黄明目可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水平而实现其抗氧化应激、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作者:张会欣;王宏涛;赵韶华;朱慧明;崔庆飞;齐晓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用下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临床观察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且起病急促,临床症状多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如不能及时救治常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等恶性病.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基层医院担负着一线救治任务,临床医生审时度势,综合应用多种保肝、抢救措施,纠正酶胆分离,减少并发症,通过恰当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我们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疗效突出,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症,取得较为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凯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初探

    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拟建立一套具备可测性的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架构,为进一步细化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依据医院文化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将指标体系架构从目标层、分支层、测量层3个层次进行划分,初步建立了35个可测量的指标,为中医医院文化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做先行探索.

    作者:姚园;汪晓凡;梅扬;朱燕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药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近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以及对症状改善、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中医药联合化疗)89例与化疗组(单纯化疗)84例,分别观察客观疗效、症状改善、行为状态、生活质量(采用FACT-L中文版)、不良反应等.结果:中西结合组CR3例,PR36例SD33例,CR+ PR+ SD为80.89%;化疗组CR0例,PR25例SD24例,CR+ PR+ SD为58.33%,提示中西结合组疗效优于化疗组(P<0.01).NSCLC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发热、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在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的改善均优于化疗组(P<0.01).中西结合组治疗1个疗程后,Karnofsky评分提高及稳定率优于化疗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中西结合组治疗后上升,化疗组治疗后下降,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同时中西结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低,明显优于化疗组(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晚期NSCLC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能充分有效地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刘登湘;郭军;王娜;尤江莲;张志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解毒化瘀法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P-selectin指标的影响

    目的:阐明在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中药持续给药对抗复发的优势,为抗UC复发提出新思路.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缓解期为研究对象,以P-selectin为检测指标,从微循环状态方面阐述中药对UC的治疗作用.结果:非给药组大鼠慢性期P-selectin表达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慢性期持续给药组P-selectin表达显著低于停药组(P<0.05).其中中药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UC缓解期微循环障碍程度减轻但仍持续存在,慢性期中药与西药相比能够更加显著地缓解微循环障碍.

    作者:刘亚;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基本疾病证型表征模式的心理学辨析

    “层次网络模型”重在说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助于说明中医基本证型在中医学概念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却难以解释基本证型的本原性质.“特征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却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也不适合解释基本证型.惟有“原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基本证型表征模式的本质.中医基本疾病证型“原型模型”有理想性、典型性、模糊性、导向性、预测性等特点,其构成因素应当包括病因、病程、症状3个方面.

    作者:杨振宁;张丽萍;苏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及钠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动作电位,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苦参碱(10μmol/L;50μmol/L; 100μmol/L)浓度依赖性延长APD50和APD90降低APA(n=8);乌头碱明显延长APD50和APD90,苦参碱(100μ mol/L)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的过度延长作用(n=7);苦参碱(50μmol/L)抑制INa,与对照组相比,其INa电流密度在-45mV时从(-65.14±4.2)pA/pF降低到(-46.39±4.8)pA/pF(n =10).结论:苦参碱能逆转乌头碱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作用并能抑制INa.

    作者:李妙龄;唐汉庆;王勇;郭健;庞宇舟;李国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运动、分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或便秘范畴.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1],我国以腹泻为主型者多见[2].近年来,笔者以痛泻要方加味为基本方配合口服西药系统观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谢有良;焦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针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早期肺损伤组织中iNOS及eNOS mRNA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针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大鼠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在SAP早期肺损伤(AL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AP组、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n=10).以3.5%牛黄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制作SAP模型,针刺治疗组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指导下,于SAP造模0.5h后行针刺肺、大肠、脾经穴位及其背腧穴;针刺对照组在造模0.5h后行针刺肺、脾经穴位及其背腧穴.光镜下观察SAP造模6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对肺脏进行病理学评分及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应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诱导型iNOS、eN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针刺治疗组6h后肺损伤评分、肺组织湿/干重比、肺组织iNOS及eNOS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AP组和针刺对照组(均P<0.05).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针刺对SAP大鼠早期肺损伤保护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肺组织iNOS及eNOS mRNA的过度表达来发挥.

    作者:蒋莉娅;黄继人;赵弘卿;戴建良;张卫东;诸静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论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

    壮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壮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要进一步地构建与完善壮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是重视提升壮医学的科研水平.

    作者:林辰;黄汉儒;薛丽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华南地区160例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证型特点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抑郁症中医各证型及证型之间的年龄、性别、婚姻、病程、体重指数(BMI)、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汉密尔顿(HAMD)因子分和总分的分布,比较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对160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完成抑郁自评量表、HAMD量表评定以及中医辨证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证型分类例数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脾两虚型、忧郁伤神型、气郁化火型、肝气郁结型和阴虚火旺型.不同证型的患者均是女性多于男性,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平均年龄在30多岁,平均病程在13~27个月不等,BMI在21左右,SDS评分在50分上下;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婚姻状态、不同病程长短、不同BMI、SDS得分、HAMD因子分和总分,5种中医证型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5种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等分布相似,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病程、检测量表评分的患者罹患上述5种中医证型的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故医生在进行辨证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证型因素.

    作者:张继苹;曲姗姗;陈俊琦;黄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于传染病重大专项临床数据的历代方剂物替代情况研究

    目的:对传染病重大专项收集的中药处方数据中历代方剂药物替代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通过传染病重大专项数据获取25907个中药处方,从历代方剂中选取了与该项目数据相关的83个方剂,将中药处方与历代方剂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药物替代情况.结果:获取26个处方对应的44种替代关系,主要涉及人参、枳实、枳壳、橘红等药物.结论:常见替代使用药物在不同年代及不同地区用药来源具有差别,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根据方剂的出处确定相应的药物来源;目前关于不同来源药物的疗效差别研究较少,提示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对临床合理应用历代方剂提供更多更充分的证据.

    作者:张磊;王义国;于剑;周雪忠;骆真;张伟;张启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素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过程.文献整理奠定理论研究基础,经过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解决了文献资源限制,保障研究底本质量;理论梳理实现知识阐释,以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历代医家理论阐发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归纳、提升;应用法则剖析以增进临证的指导价值,从古人“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的认识出发,加强了诊疗规律提炼和运气方剂研究;临证评价可验证理论价值,分别采用临证观察、经验总结、医案数据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手段,积累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

    作者:杨威;潘桂娟;于峥;刘寨华;张宇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汪机治疗精神异常形用之辨分析

    通过对汪机治疗精神异常类病案的分析,发现他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而将精神异常分成五志病和脏腑自病两大类.从有无情志因素导致脏腑某用途的使用太过状态来辨别是五志病还是其他因素导致脏腑自病的脏腑形用失常.五志病本质是脏腑的使用问题,病不在脏腑,非药可治,必须通过心理治疗纠正脏腑过用状态;脏腑自病是脏腑自身活动模式属性异常改变导致精神表现形式失常,需用药物辨证施治,改变其偏性;用病自病兼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施.明辨脏腑形用,避免囿误于药物治疗,是其核心思想.其形用之辨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古代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在临床上的可操作性,解决了临床心理性疾病和生物性疾病两个不同体系的统一辨证施治的方法问题,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疾病分类认识,将中医治疗病种范围扩大到包括心理治疗所属的范围,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作者:郭建新;王赤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