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梅;王瑞海;陈琳;刘治中
目的:揭示邪毒壅盛证、气虚证、阳气虚证、气阴阳虚证等4个同病异证荷瘤小鼠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差异转录基因的总体特征.方法:对2006和2009年2批实验所检测以上4个证候及正常对照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睾丸、胸腺、脾脏等60张芯片,近100万个核心基因进行分析,观察其一致性上调或下调的基因数与量的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后脾脏、胸腺、睾丸等组织基因一致性差异表达的数量大,其次是垂体和肾上腺,与疾病的关系密切;早期气虚证荷瘤小鼠突出表现为下丘脑基因表达趋于活跃;而同期的邪毒壅盛证荷瘤小鼠则突出表现为肾上腺基因表达趋于抑制,这可能与该证候荷瘤小鼠预后差有关.结论:荷瘤小鼠同病异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转录组方面有其特征性的物质基础.
作者: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刘小美;管冬元;梁超;高必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靳氏,女,46岁,农民,甘肃省天水市人.2009年 8月15日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检查,脾脏隋况如下:脾切面形态正常,脾厚57mm,长151mm,左肋缘下刚可探及,上下极轮廓稍显圆钝,脾门切迹清楚,脾内回声细小均匀,脾静脉11 mm,诊断为脾肿大.2009年9月11日因生气复加受寒,出现脾畦肿大更甚,伴疼痛.患者儿子在我院(兰州)上学,故来咨询,请求中医治疗.因患者在外地无法前来面诊,只能电话问诊.问诊情况如下:此次是因生气、不慎受寒且食瓜果生冷引起,表现为左肋下肿块肿大,如手掌大小,质地坚硬,胀痛,拒按,不发热,无汗,进食后胃脘部胀闷,不能平卧;并常感神疲乏力,面色暗黄,大便稀软.
作者:王小荣;浦利斌;张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研究拟从中医文献中提取头痛的临床特征.首先从著名临床医家的51186条医案中整理出头痛的4158种不同描述,将头痛相关文献中的限定因素进行拆分,将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信息进行合并获得头痛的临床特征,并同中西医权威著作进行比较,共提取头痛的临床特征49个.
作者:付强;郭春莉;王义国;张启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躬逢盛世,各界关注,中医得获前所未有的声援赞誉和投入.此时此际令人思考的是:万物毕罗,何足以行?此行足下,路向何方?作为几许?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要素应当有这样三种:产生于中医临床实践观察、效验的经验要素;产生于对经验材料的消化和概括以及层次不同的抽象的理论要素;反映疾病现象客观事物整体状态超越了个体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成分的结构要素.这三种要素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的结构要素能够把理论要素与经验要素之间统一地组合起来,构成再现着复杂疾病客体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知识不可缺少的研究和阐述的方法论原则.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温阳药淫羊藿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总黄酮TFE、淫羊藿甙ICA和淫羊藿多糖EPS)能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地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增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活性及肿瘤细胞的抗原性,改变机体免疫力与肿瘤增殖之间相互对抗的比势,而达到间接抗肿瘤的目的;同时,该药及其主要成分通过诱导癌细胞分化、凋亡,抑制癌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及免疫抑制因子(TGFβ_2)、炎性细胞因子、肿瘤端粒酶等活性,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
作者:陆婷婷;赵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制动加灌服番泻叶改良的方法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加味四逆散组和得舒特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c-f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加味四逆散可明显降低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结论:加味四逆散能够降低c-fos在IBS大鼠不同脑区核团的蛋白表达,干预脑肠轴紊乱的调控机制.
作者:白霞;谢小磊;李梦;耿建国;李冬华;杜宇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慢性前列腺炎始终是医学界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许多中老年男性朋友一直受其困扰,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的加剧,此病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故慢性前列腺炎应当引起医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针灸综合治疗本病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一兵;吴相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40%~60%[1],也是针灸科治疗的主要痛证.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首选,其中针灸是非手术疗法中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无副作用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方法.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合谷刺阿是穴为主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荣芬;赵岩;姜亚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天人之学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行,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完成了天人关系的构建,不仅使儒学政治化,而且还把儒学神秘化,而其中作为方法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于此得到了完善,并成为官方哲学,对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搭建了人体生理的联系,中医理论体系由此而形成.
作者:贾成祥;杨英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医院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发病3个月的致残因素.方法:客观、实时、全面、动态连续地采集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发病3个月BI≤60分作为致残标准,探索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的致残因素.结果:25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BI>60分215例(83.7%),BI≤60分42例(16.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既往糖尿病病史,入院时(发病72h内)的OCSP分型,入院时(发病72h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急性期头颅核磁DWI相显示的病灶大小,发病7d内出现的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目偏不瞬、肢体松懈瘫软、肢体拘急、手肿胀、痰难咯出、咳嗽、鼻鼾、微热、小便失禁,但欲寐、舌质老、舌干、薄苔、厚苔、糙苔,发病28d内合并感染,使用降纤治疗及使用醒脑开窍的中成药与发病3个月残疾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发病72h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发病7d内出现目偏不瞬、发病28d内合并感染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的独立致残因素,而发病7d内舌苔为薄苔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致残的保护因素.
作者:钟海珍;马斌;高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作者:赵静;曹洪欣;张志斌;张华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目前中医药领域中正在积极探索的中医药科研方法和临床诊疗模式.笔者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近10年的文献,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方证对应等为关键词检索,筛选出相关文章,对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有益于中医药基础研究.
作者:刘丽梅;王瑞海;陈琳;刘治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科从2006年10月~2008年12月,用注射用磷酸川芎嗪(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以下简称川芎嗪)配合针刺治疗脑梗塞后遗症52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东辉;刘少英;张爱华;许鲁平;陈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癌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属于中医痛证范畴.痰是产生癌痛的重要中医病机,消痰法是治疗癌痛的重要方法.
作者:俞珊;魏品康;许玲;巨大维;彭海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对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生ADR的性别与年龄、使用剂量、输液滴速及ADR发生时间、溶酶及既往过敏史、配伍用药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对ADR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清开灵注射液二次开发达到安全、有效、质优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志国;王丹巧;魏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热盛痰蒙等.症状频次依次是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胸闷、纳呆、自汗、头痛、消瘦.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分布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为主;症状以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为主.
作者:刘颖;王莹;邹雯;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对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与思路进行历史回顾,重点论述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需要审视和思考,在证候研究中必须有创新性,并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和思路.
作者:朱明丹;杜武勋;姜民;刘长玉;宋启刚;魏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对鼻渊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鼻渊发病的病机关键是清阳失运、湿浊阻遏;而督阳空虚、督脉痹阻是鼻渊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疏通督脉、升阳祛霾可促进督脉阳气运行复常,促使肺脾肾阳气正常运行敷布,得以温化阻遏于鼻窍之湿浊,从而达到升阳祛霾、通利鼻窍之目的.为此,指出通督升阳法是治疗鼻渊病的重要途径,重视通督升阳法在鼻渊病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何兴伟;谢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茵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许利平;孙建宁;张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