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萍
阴囊淋巴管瘤临床极为罕见,阴囊淋巴管瘤与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2011年收治淋巴管瘤一例,手术后治愈。现将诊治经过、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现病史患儿,男,8岁11月,以“发现右阴囊内肿块半月”入院,半月前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发现其右阴囊肿大如鸡卵大,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肿物大小不随体位发生改变。既往史:曾于7年前在外院行右侧鞘膜积液手术,术后复发,于3年前在我院再次行右侧鞘膜积液手术。查体:左右阴囊不对称,右阴囊皮肤完整,颜色正常,皮温不高,右阴囊可及3c m*2c m*1.5c m肿物,质软,囊性感,边界清楚,与阴囊皮肤部分粘连,张力不大,无触痛,不能回纳入腹腔,透光试验阳性,于阴囊底部可及睾丸。辅助检查:B超:右侧阴囊睾丸下方探及一大小3.3cm*2.1cm*1.5cm的无回声暗区,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个分隔,无回声暗区内透声可。未见与腹腔内相交通,右侧淋巴水瘤考虑;MRI提示:右侧阴囊囊性淋巴管瘤;CT提示:右侧阴囊内多发占位。
作者:张童睿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阴道准备;术后外阴清洁,饮食管理,大便控制,康复指导。结果全部病例顺利渡过围手术期。1例出院后因伤口感染出现阴道直肠瘘,其余无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消失,排便能控制。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唐荣;桂友芳 刊期: 2013年第29期
我们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6例溴甲烷中毒病人,全部临床治愈出院,但2例病人留有严重后遗症。1.溴甲烷工业品呈无色或略带淡黄色液体,在我市主要用于农业,6例溴甲烷中毒病人全部因熏土壤或熏储存姜井时吸入中毒。
作者:别永江;高树霞 刊期: 2013年第29期
卡介苗是目前唯一的预防结核病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1]。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1]。卡介苗接种后会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反应:在接种后2-3天局部出现红肿小丘,2-3周红肿化脓,4周左右破溃,5-7周结痂,8-12周形成凹陷疤痕。俗称“卡疤”,这是卡介苗的正常反应。但在接种后超过8个月未愈者报道罕见。现就1例接种卡介苗经久未愈进行报道。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德芬 刊期: 2013年第29期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其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在肝胆外科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但是尿毒症后出现胰腺炎的病人少见,在我科2010年开科以来共收治2例,但均在我科实施保守治疗、进行消炎、抑酶及血液透析等积极治疗和护理,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痊愈出院。现将其报告如下:
作者:黄麦翠;胡秀红;刘小兰 刊期: 2013年第29期
自2012年我科引进微创穿刺清除颅内血肿技术以来,采用北京万特福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穿刺针,治疗了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探讨该手术后的护理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马丽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有效护理措施。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采取被动体位,受压处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的刺激,皮肤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缺乏,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形成压疮,特别是耳廓、足跟、内外踝等皮肤较薄弱的部位。为此,本文对122例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佳丽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两种推注药物方法的比较,选择效果好的方法为病人服务。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肌内注射的患者580例(均为成年人)列为观察对象,其中290人次为常规操作组即连续缓慢推药法,其中男为110人,女为180人;290人为实验组,即间歇缓慢推药法。其中男为100人,女为190人。结果常规操作组疼痛为男65人,女125人,无痛为男35人,女65人。有疼痛感为65.5%,无痛率约为34.5%。实验组疼痛为男55人,女为105人,其中无痛男45人,女85人。有疼痛感为55.2%,无痛率约为44.8%。结论间歇缓慢推药法较连续缓慢推药法的无痛率提高10.3%。
作者:胡新英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法对当前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做认真分析并予以改进。结果对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结论针对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护生综合能力。
作者:谢薄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总结一年多对7千余例手术患者进行术中告知所取得的经验,得到了术中告知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缓解患者对术中各种护理和麻醉操作的不良情绪,既使患者身心都处在佳状态接受手术,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对高血脂症的病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的良好疗效和巨大发展前景。
作者:白璐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产后胀乳的如何预防和应对。方法50例产后胀乳产妇的科迈负压可调式平衡吸乳器的使用效果观察。结果50例产后胀乳产妇除了有指证回奶的及产妇原因回奶外,47例成功母乳喂养。结论科迈负压可调式平衡吸乳器对于产后胀乳的预防和应对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张宏梅 刊期: 2013年第29期
自然分娩过程中有效的与产妇沟通,不仅使双方获得有益的信息,而且有助于产妇消除疑虑,增强战胜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助产士完成产程。我们在对产妇进行产程观察时,根据既往史、胎龄及胎位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与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为顺利完成自然分娩奠定了基础。
作者:卢光碧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乡卫生院提高妇产科急诊救治水平的策略。方法选择我市救护站在2009年3月-2010年9月间妇产科院前急诊683例,对其病症、转诊过程、路况等进行分析。其中产科急诊患者665例,包括正常临产263例,难产患者106例,产科出血患者237例,孕期综合征患者47例,产后并发症患者12例。妇科急诊患者18例,其中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5例,盆腔肿瘤患者3例。结果本组病例特点,首先以转院为主,全部683例患者中乡卫生院转诊657例,占96.19%,市内急诊26例,占3.81%;其次以产科急诊,特别是产科出血为主,其中产科急诊共665例,占97.36%;后转诊里程、用时较长,且路况一般较差,657例转诊患者中,转诊半径在20-40公里间的患者占85.7%,路况中为I I I级或以下路面的占90%。结论乡镇卫生院应该加强自身的技术人员配备,保证转诊和抢救的质量。对于失血过多导致休克的产妇,应该由专人携带血源,进行就地抢救。另外,还应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妇产科的急诊抢救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还应该对产妇的转院适应症进行严格的掌握,避免和减少途中分娩。
作者:郭霜花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经阴道摘除0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有齿卵圆钳夹持瘤体按同一方向缓慢旋转直至瘤体脱落。结果1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中术后无不适反应。结论0型粘膜下子宫肌瘤经阴道摘除,操作简单,无疤痕,手术时间短,患者无痛苦,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唐丽 刊期: 2013年第29期
本文分析总结100例70岁以上老年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情况,麻醉选择,麻醉管理,麻醉中的并发症,认为年老因素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证。关键在于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正确实施麻醉,围术期密切监测与处理,以及预防麻醉并发症。这些综合处理对保证老年病人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庆凯;王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护理差错的常见类型及差错形成的原因。方法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26例护理差错发生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差错的发生类型占前三位的分别为:医嘱处理错误;漏执行监测、治疗;注射、给药错误。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与护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及与当事人及他人相关。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理差错的全面系统分析,科学归因。提出重视护理管理,加强护士培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可防范护理差错发生。
作者:陈筱英 刊期: 2013年第29期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有利于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788例患者,其中男376例,女412例。年龄1~10岁。置管时间;1天14例,占1.8%;3~5 d 382例占48.55%;5~7d 392例占49.7%。临床应用情况:穿刺失败16例,占2%;套管针脱落14例,占4.9%;套管针阻塞29例,占7.4%;局部渗漏肿胀28例,占3.6%;并发静脉炎14例,占3.5%;成功552,占83%,其中一次成功552例,占76%。
作者:马玉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持续硬膜外镇痛分娩能有效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深受广大产妇的欢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方法是麻醉医生成功置入硬膜外导管后,用布胶布固定法固定硬膜外导管,由于面积较小、表面不光滑、产妇生产过程中大量出汗及用力时反复摩擦容易使硬膜外导管打折致持续给药不畅,从而达不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甚至硬膜外导管滑脱出硬膜外腔再次穿刺,增加了产妇的痛苦。鉴此,我院从2010年6月始,采取手术贴膜用于产妇分娩时持续硬膜外镇痛导管的改良固定624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古青艳;陈志美;吴小青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配合医生对中暑患者的进行抢救时的护理体会。方法在32例中暑患者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症状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32例患者经过急诊处理和护理之后均症状控制好转。结论对中暑患者及时采取综合救治能够提高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钟生武 刊期: 201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