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群
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强烈,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凸显,医院成为容易引燃社会情绪的敏感场所之一。通过对患者、医疗机构、社会现状来分析医患冲突的原因。
作者:来利娜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究老年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腹膜透析临床护理,有助于预防透析并发症发生,保证透析效果。
作者:黄晓春;单海珍 刊期: 2013年第33期
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可以采用基因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然而,心血管病基因治疗与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还处在试验阶段。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基因治疗,需高效的基因转移载体和转移体系将目的基因导入心血管,并安全可靠地表达。基因治疗载体的选择是决定基因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基因转导载体应该无致病性、可以有效转导靶细胞,转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长时间稳定表达并可调控,同时只有小程度的副作用[1]。在用基因治疗纠正疾病缺陷时,其安全性研究及评价也就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构建基因治疗载体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应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主要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作者:彭家芹;朱华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涉及5个活动领域。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启示我们: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医疗条件和技术的进步,而是一些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化的影响,健康促进的核心是社会动员。
作者:李会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脑卒中后氧化应激在脑损伤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氧化剂除了氧化大分子,导致细胞损伤,也涉及细胞死亡或信号通路的异常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缺血性损害或修复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也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内源性的分子靶点。
作者:李佩云;杨兴隆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护理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6例,在对患者给予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36例患者全部对治疗效果满意,护理措施得当,所有患者均情绪稳定,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胡洁莹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了解手外科短小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应用静脉局部麻醉中加入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手外科病人100例,行静脉局部麻醉辅助,随机分为2组 A组注入0.5%利多卡因+舒芬太尼10ug混合液15ml。B组注入0.5%利多卡因15ml。观察2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快,麻醉维持时间较B组长,手术开始30分钟后A组镇痛效果优于B组(P<0.05)。术中及术后2小时2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SPO2正常;除去应用静脉药的病人,其余所有病人均无头晕,耳鸣,头痛等不良反应。结论手外科手术臂丛神经阻滞不全辅助A组静脉局部麻醉方法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手外科手术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采用静脉局部麻醉中加入舒芬太尼较单用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要好。
作者:包楚肖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药物治疗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及药学干预。方法:本次共选择1000例高血压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患者,调查影响用药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人群行针对性药学干预。结果:女性患者、>40岁、<2种药物联用、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用药<3年用药依从率与男性、>40岁、>2种药物联用、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用药>3年患者比较,居较高水平,故后被比较项为危险因素,依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本组含至少两种危险因素650例,经药学干预后,降压总有效率为92.3%。结论:调查对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造成影响的危险因素,并行针对性药学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李英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期间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相应的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有效的提高了的抵抗力,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心理、用药、氧疗、祛痰等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张艳辉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采用PDCA管理结合路径化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运用PDCA管理结合路径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行为依从性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路径化健康教育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曾令丹;李春妹;左曙荣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期剥离患者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对20例胎盘早期剥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时间1h~4h,11例早期剥离面积超过1/3,9例小于1/3,其中剥离面积大者几乎完全剥离,小者仅1/7。结论:胎盘早剥约占妊娠晚期出血患者的3%。胎盘早剥的救治原则是纠正休克,尽快终止妊娠,防治DIC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李迎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胸部物理疗法对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96例不同程度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症状及体征改善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胸部物理疗法治疗的患者肺部各体征症状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护理明显缩短(P<0.05)。结论胸部物理疗法能改善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邢桃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收治的1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痊愈率(89.23%)和总有效率(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和(8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李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避免临床滥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查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7月份出院病人病历500份,对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了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病例共410例,占抽查病例的82%。抗菌药物的应用存在抗菌药物种类选用不当、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当、治疗用药疗程过长、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规范等不合理现象。结论医疗机构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机构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是保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基础。
作者:应春萍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狂犬病属乙类传染病,是须严格管理的传染病,要求发现后24 h内上报。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是单股负链RNA病毒。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特点为致病力强。固定毒株是街毒株连续在家兔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毒株,特点为毒力减弱,失去致病力,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用。狂犬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均敏感,加热100℃2min可灭活。
作者:袁惠琼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护理告知程序在外科骨折病人体位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取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意识及专业知识培训,强化临床护理告知,注重医护患沟通的方法。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意识,提高了病人对病情的知晓率和体位的医从行为。结论:护理告知不仅在骨折病人体位安全护理中意义重大,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张李鲤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这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引起黄疸的原因较多且复杂,若胆红素过高可致胆红素脑病发生,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积极预防、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关键。现将我科自2008~2012年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护理汇报如下。
作者:温翠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针对传统病员服不能满足病情需要的缺点,设计制作了前纽扣后分片的双上侧开衩病员服。临床应用中方便长期卧床患者更换衣服、心电监护患者导线固定、急救时快速电除颤、带管病人的导管固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薛敏霞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观察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予灯盏生脉胶囊口服,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O%,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宝庆付;慈军;管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护患关系是指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与病人建立起来的工作性的人文关系。护患关系是所有护理关系中的核心部分,已不仅仅局限于治疗与被治疗的简单关系,而是包括护患双方心理、社会等诸多关系的较为复杂的立体结构。正确的交流,可以沟通抚慰患者感情,密切护患关系,缓解护患矛盾,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素养、重视病患的心理护理,是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新护士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还没有完全转变从学生到护士的心理,因此,在处理复杂的护患关系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自身也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日常工作。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认真总结,并结合护理学理论,浅谈几点关于维护护患关系的心得体会。
作者:金芝珏 刊期: 201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