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晻;周红祖;肖小河;刘塔斯;袁海龙;赵艳玲;高晓山
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结合内经理论,针对阴火提出的治则,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热病证,但凡辨证准确,收效甚佳.本文结合西医病名、检查手段和临床病案,从高热抗生素无效,肝炎发热,血液系统疾病发热,五官病证,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热5个方面分析论述,提示了甘温除热法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运用规律.
作者:江瑞云;陈建杉;江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重症肝炎由热毒、瘀毒内陷所致,病情危急,症候凶险.作者针对急性肝炎阳黄重视清里驱邪,使邪有出路,减轻邪毒伤害和内陷;慢性肝炎瘀黄重视扶正祛邪,延缓病情的逐渐恶化,从而防止重症肝炎的形成.重症肝炎急黄初成,早用凉血救阴、泻火解毒,以延缓病势发展,防止腹水、昏迷等逆症发生,出现神志轻度异常时,当及早、连续、重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泻火解毒,为防治神昏逆症的关键,在腹胀尿少时,及早化瘀逐水、泻火解毒,乃防治腹水逆症的要领.
作者:康俊杰;康素琼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为了比较针刺内关与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家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比较IP、针刺内关穴、针刺足三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电图STⅡ、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TⅡ明显抬高(P<0.01),CK及MDA也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IP及针刺内关组STⅡ抬高幅度减小(P<0.01);CK释放减少,其中针刺内关与模型比较P<0.05;MDA生成减少(P<0.01).结论:预处理与针刺内关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作用机制均与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有关.提示采用针刺(非缺血)方法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易受乡;林亚平;严洁;常小荣;杨昱;田岳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黄芪活性成分QST、QT对CHOml细胞M1受体及其偶G-蛋白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CHOml细胞M1受体的结合特性,用[35S]GTPγS结合活性检测M1受体偶联的C-蛋白的结合活性,并计算偶联效率.结果:QST对M1受体密度、[35S]GTPγS结合活性、偶联效率有上调作用(P<0.01),而QT无作用(P>0.05).结论:QST对M1受体的偶联功能有上调作用.
作者:房才龙;胡雅儿;夏宗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自血混合丙球穴位注射疗法:过敏性豚鼠肺组织β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2只哮喘豚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自血混合丙球穴注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β受体数目.结果:模型组豚鼠肺组织中β受体数目减少,自血混合丙球穴位注射后哮喘豚鼠肺组织β受体数目增加.结论:自血混合丙球穴注治疗哮喘疗法有可靠的分子水平依据.
作者:张汉民;李俊雄;俞瑜;吴清和;唐志军;阮仲立;林辉文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循证医学对医学的影响日渐深远,将促进中医药的研究.
作者:张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HGP启动10年以来,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带动了人类疾病基因的研究,对医疗、医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HGP对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临床应用现代化研究及疾病预防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启示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海洲;刘诗怡;严灿;潘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对中药四性的发展进行回顾,探讨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结果:为中药四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中药四性的研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余惠晻;周红祖;肖小河;刘塔斯;袁海龙;赵艳玲;高晓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抗纤软肝冲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并传代培养.用抗纤软肝冲剂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72h,提取细胞总RNA,RT-PCR法分析Ⅰ型前胶原、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抗纤软肝冲剂药物血清能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的Ⅰ型前胶原及TGF-β1mRNA的表达.结论:抗纤软肝冲剂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之一是调控肝星状细胞的Ⅰ型前胶原及TGF-β1mRNAA的表达.
作者:杨玲;朱清静;张赤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清毒饮和养正片协同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取615小鼠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接种成L7212白血病模型,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灌胃清毒饮和养正片各0.5ml,治疗8d后,取血测定NK细胞、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小鼠NK细胞、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除红细胞免疫中DTER外,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或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毒饮和养正片协同化疗治疗白血病,两复方合用有提高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状况作用.
作者:蔡宇;蔡天革;唐凤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poA1、ApoB100水平及A1/B100比值与中医虚实辨证的关系.方法:将11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偏虚组、偏实组、虚实并重组,并设对照组100例,测定其血清ApoA1、ApoB100水平及比值.结果:①患者血清ApoA1、ApoB100水平及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②偏虚组的ApoA1下降,偏实组ApoB100上升,虚实并重组的A1/B100比值显著下降;③以ApoA1、ApoB100及A1/B100比值建立的判别方程的回代符合率为77.6%.结论:血清载脂蛋白A1、B100及A1/B100比值可作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虚实辨证的客观标准.
作者:李晓峰;林禾禧;黄伟贤;陈耀祖;江红;林求诚;吴水生;陈劲智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发生基本途径是:通过细胞因子(C-o-kines)及其网络(Network)的调控,激活肝星状细胞(HSC),致使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并在肝内过度沉积而引起肝纤维化[1].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2],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
作者:白宇宁;刘绍能;姚乃礼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淫羊藿甙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淫羊藿“补肾壮阳,益精健骨”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在96孔培养板和24孔培养板内分别加入0.2ml和0.4ml的4×105个/ml细胞,并在相应培养基中加入淫羊藿甙,终浓度分别为20μg/L、40μg/L、60μg/L,不加淫羊藿甙者作为对照.培养24h、48h、72h后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6孔板内放置盖玻片,每孔内加入1×105个细胞,并加入淫羊藿甙(终浓度为20μg/L),继续培养24h、48h,用于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淫羊藿甙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能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和I型胶原蛋白.结论:淫羊藿甙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使骨形成增加,起到“健骨”的作用.
作者:刘素彩;孔德娟;赵京山;李恩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皮肤的时程老化是机体整体老化的一部分,是随着增龄而出现的一种萎缩性改变;光老化则是由紫外线损伤引起,对青年人来说皮肤呈增生性改变,中老年人由于合并时程老化皮肤也呈现萎缩变薄的状态.皮肤老化的机理阐述仍以遗传学说和自由基学说占主导地位.近些年的研究证实,线粒体的点突变和缺失参与衰老过程.皮肤老化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尤以防紫外线为先,治疗则根据程度不同分别采用外用药、内服药、物理疗法、剥脱法、手术疗法等.中医药疗法的应用有较大潜力.
作者:王源;张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耳穴对卵巢切除术后妇女神经生殖内分泌的影响,为针刺作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将双附件切除病例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6例),另一例剔除,采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于术后第3d耳穴埋珠治疗,两组分别予术前、术后第3d、5d、8d观察血β-内啡肽、促卵泡性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以及临床症状Kupperman 评分(K氏),采用统计学方法t检验.结果:治疗组β-内啡肽上升明显(P=0.01),FSH上升幅度减小,E2水平不再继续下降,阴道脱落细胞MI出现右移,K氏评分显著下降(P=0.000).对照组β-内啡肽无明显上升,FSH上升幅度明显(P=0.04),E2水平继续下降(P≤0.05),阴道脱落细胞MI左移,K氏评分几无变化.结论:耳穴治疗对去卵巢后妇女下丘脑垂体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表现为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作者:杨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在研究众多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病名趺蹶进行了系统考证.
作者:曾庆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感染CVB3后建立的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采用正交设计确定治疗方案,通过观察小鼠的中位生存期、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评价大黄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经大黄注射液、病毒唑及0.9%氯化钠治疗组的CVB3感染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3、¨、10.5d,存活率为35%、5%、5%,大黄注射液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病灶减少.结论:大黄注射液在小鼠体内有抗CVB3作用.
作者:申元英;杨占秋;王晶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睡眠调节涉及多级脑中枢的相互联系,应从整体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深慢波睡眠机制.
作者:张景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消积饮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30只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后,把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替加氟治疗组和消积饮治疗组,两治疗组分别灌服78mg/kg替加氟和60g/kg消积饮,每天1次,共21d.21d停药后次日,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的皮下瘤重肺转移灶数: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结果:经消积饮治疗的小鼠皮下瘤重(1.95g±0.39g,νs3.43g±0.55g,P<0.01)以及肺转移灶数(3.30个±2.31个,ν11.3个±4.00个,P<0.01)均较对照组低,C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呈明显的C0/G1期阻滞现象.结论:消积饮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可能与其促使肿瘤细胞发生q/G1期阻滞、阻抑细胞DNA合成有关.
作者:卢君仁;刘宇龙;吴万垠;赵珍品;徐凯;刘伟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脾阳虚和细胞信号传导的相关性以及脾阳虚时五脏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塑造大白鼠脾阳虚模型,底物磷酸化方法测定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阳虚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01),而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温补脾阳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细胞浆中PKC活性(P<0.05).脾阳大鼠模型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温补脾阳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P<0.001),明显提高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P<0.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中、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可能是脾阳虚病理变化机制之一;温补脾阳中药对PKC活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组织中PKC活化,促进脾组织中PKC活化而实现的.
作者:易杰;李德新;修宗昌;林庶如;夏淑杰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