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谚;郑洪新
通过构建微信平台辅助教学与临床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神经内科理论及临床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神经内科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运用,提高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有利于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优秀住院医师的培养.
作者:周印廷;周洋;阮红芬;张秋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平肝活血方治疗肝郁瘀阻型失眠症伴记忆力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失眠症伴记忆衰退患者,抽取40例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成药乌灵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平肝活血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相关电位P300认知电位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及6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300各波峰潜伏期对比差异较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幅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在改善潜伏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平肝活血方治疗肝郁瘀阻型失眠症伴记忆力减退具有显著效果,能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淑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对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育龄女性月经不调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140例育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的参照组,以及应用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的研究组,对比2组患者的近远期治疗成效.结果 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患者的月经周期天数情况,治疗以后研究组月经周期天数延长更加显著,P<0.05;对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育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调理辨证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陈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酸枣仁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更年期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予酸枣仁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25例予以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对比2组治疗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酸枣仁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更年期失眠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惠君;权国昌;吴清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和分析滋肾活血方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卵巢早衰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接收治疗的76例肾虚兼血瘀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激素替代疗法(结合雌激素片+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滋肾活血方进行治疗,治疗3个疗程之后,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抑制素(INH-B)、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变化,治疗后症状改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79%,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LH、FSH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但试验组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E2、INH-B都呈上升趋势,但试验组水平要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症状改善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滋肾活血方联合激素治疗肾虚兼血瘀型卵巢早衰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性激素水平,安全性高,改善了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素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熊果酸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相对广泛,如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抗癌、抗氧化、镇静、降压、免疫调节、促进造血等.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反应的调节者和炎症反应的中介者,在众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熊果酸作为具有抗炎作用的天然产物,对细胞因子IFN-γ、TGF-β1、IL-10、IL-6调节作用的研究,为研究开发新药和扩大熊果酸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陈维维;张小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镇肝息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主动脉夹层需保守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加服中汤药镇肝息风汤,慢性期加服血府逐瘀汤,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含量,用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测病人主动脉大内径和假腔的大内径.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血浆MMP-2含量低于对照组,中药组主动脉大内径和假腔大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汤药治疗主动脉夹层,能够增加疗效,改善预后.
作者:胡欣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重症医学的发展是一所医院医疗技术的体现,重症监护室(ICU)的临床教学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中医院校的学生接触危重症的机会更少.作为中医教学医院,ICU承担着更多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同时,不忘发扬传承中医药优势与特色.通过阶段目标模式结合模块分组模式运用到ICU的临床教学工作中,探索适用于中医教学医院重症临床的教学模式.
作者:石怡;陈伟;孔庆寅;木其尔;孟令鹏;孙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药内服治疗妊娠呕吐的辨证分型与用药规律等.方法 检索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内服治疗妊娠呕吐的文献,提取有关证型、方剂、伴随症状及加减中药等内容,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索获取符合标准的文献140篇,总结得出妊娠呕吐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痰湿内阻证;常用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苏叶黄连汤、橘皮竹茹汤、生脉散、小半夏汤;常见伴随症状及加减用药为:呕吐痰涎(瓜蒌、藿香、半夏、苏叶);口渴(石斛、麦冬、五味子);痞满(木香、砂仁、陈皮、枳壳);大便秘结(麦冬、火麻仁、玉竹、白芍)等.结论 中医认为妊娠呕吐多以胃为关键,累及肝、脾两脏,治疗多以辨证选方为主,并随症加减用药,具有标本同治的独特优势.
作者:李小娇;徐欢;刘宏奇;赵翠萍;杜彩凤;赵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双重性质.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管理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演示法、联系对比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综合运用,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中医知识、提高辨证能力,更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作者:曾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COP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除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外,还加用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方.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呼吸困难程度、中医证候情况及临床治疗总体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MRC、CAT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竹叶石膏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文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升陷汤加减治疗心肺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心肺气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以升陷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时间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疗效、BNP和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升陷汤加减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情况,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陈艳俏;程伟;林丹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同一病症,因地、因人、因时不同,或由于病机变化,病情进展程度,以及用药过程中邪正消长等差异,治疗上也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消渴病(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过程中,据其主要病因病机相同,均为气阴两虚,瘀浊热内停,故主要治则为益气补肾,清热活血降浊,兼夹证不同,治疗方法各有差异,且均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雅坤;高颜华;王万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应用解毒止痛汤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妇科门诊诊治的90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患者给予解毒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将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2%,说明中药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解毒止痛汤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随证加减,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可起到抗茵消炎的效果,而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改善组织微循环,从而使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且病情复发率较低,是临床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小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对高职中药学专业综合实训中药制剂及检测部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文章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中的创新点、教学改革的收获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需改进的方向进行阐述.这次教学改革对于师生均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对高职中药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武莹;于慧;王志霜;王法宇;肖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朱丹溪在五郁理论的基础上,首倡“六郁”学说.其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六种类型分别施治,郁证的脉象多沉,病因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洁)等有关,其病机为气血怫郁,治疗上以调畅气机为主,兼以除湿、化痰、清热、行血、消食,并独创名方“越鞠丸”“六郁汤”.其“六郁”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庆谚;郑洪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风湿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目、压痛关节数目的变化.研究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和美国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进行临床评价;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改善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0,P< 0.01);治疗后2组相关检验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相关检验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DAS28评分和H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腹痛、感染等不良发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温经蠲痹汤联合益赛普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关节炎相关症状、降低检验指标水平,且副作用小.
作者:张宇杰;李应宏;郝文婕;沈海霞;李苗;刘金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本文回顾古籍对过敏性鼻炎的论述,属中医“鼻鼽”范畴;现代学者多认为肺、脾、肾虚损为其内因,风寒异气之邪侵袭为 外因;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属本虚标实,其发展、转归与肺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临证治疗多重视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导致风寒趁虚侵入机体的发病机制.文章报道了陈明教授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验案,指出过敏性鼻炎治疗除从祛风散寒、益气固表、培补肺脾外,还应注意久病及肾、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发病的始动病机,重视助阳与解表并行的临证思路.
作者:周峻;赵凡莹;郭雨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针刺肾俞足三里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肾俞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骨质疏松模型.肾俞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天针刺1次,留针30 min,10次1疗程,疗程间期5天,6个疗程后同时处死5组大鼠,取右侧胫骨测量胫骨、胫骨上端骨密度;RT-PCR法检测大鼠腰椎c-myc、Cyclin D1和Runx2 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胫骨、胫骨上端骨密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肾俞足三里组胫骨、胫骨上端骨密度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胫骨、胫骨上端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 mRNA表达:肾俞足三里组c-myc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CyclinD1灰度值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unx2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unx2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肾俞足三里组与非经非穴组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 针刺肾俞、足三里穴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密度降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腰椎c-myc、Cyclin D1和Runx2 mRNA表达有关.
作者:李俐;郑旭仙;曾雅芬;余晓雯;吴明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本科生毕业考核是评价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作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较早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在中医学专业的毕业考核中进行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的探索与应用.通过对考试内容、形式与实施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近年来取得的经验,认为能够强化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掌握、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中医实训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及逐步凝练中医临床实训教学团队,有效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接轨融合,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但是由于正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仍需要进一步不断吸取经验进行研究探索与优化完善.
作者:李永乐;孟永亮;董重阳;史瑞;麻春杰;谭亚芹;董秋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