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及护理体会

王建英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高热, 效果, 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及联合物理降温治疗小儿高热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将60 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2 组,第1 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第2 组在第1 组的基础上联合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观察患儿体温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降温总有效率均为100%;联合擦浴组体温下降较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组快,体温下降幅度大(P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脂六项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近9300 万,每年约有近50 万人死于各种肝病,其中约有25% 的肝炎病人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肝脏作为脂类代谢的中心,能合成和储存各种脂类,以供应肝脏及全身的需要,因此肝胆疾病中血脂水平变化的分析,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都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对162 例肝胆病住院病人及40 例门诊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T-chol、TG、HDL-c、LDL-c、apoB 和apoA1 等指标检测,结果见表.

    作者:刘庆丰;胡先礼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在细胞受体及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在肝癌治疗中针对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但是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途径、交叉对话的蛋白网络系统,本文就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艾莉;吴涛;杨振坤;董宝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118例2型糖尿病的康复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1 年2 月~ 2012 年6 月收治的118 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两组各59 例,常规组给予降糖药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措施,并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情况.结果 护理后康复组的FBG 为5.8 ~ 8.6 mmol/L、PBG 为6.6 ~ 9.8 mmol/L 及HbA1c 为3.4% ~ 8.2%;常规组的FBG 为7.1 ~10.3mmol/L、PBG 为8.2 ~ 12mmol/L 及HbA1c 为7% ~ 10%,康复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通过对11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分析,发现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等不良心理,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控制血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较理想的控制,是防止病情发展,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菊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冠心病患者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痛患者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49例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临床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分为5组:20~39岁组89例、40~49岁组162例、50~59岁组226例、60~69岁组210例、≥70岁组1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 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痛患者(P<0.01).各年龄组男性冠心痛患者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40~49岁组女性比较,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女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重庆市万州区新婚育龄妇女6215例TORCH 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新婚育龄妇女TORCH 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来预防缺陷儿的出生.方法 采用抗体捕获法对6215 例孕前妇女的血清进行TORCH病原体IgM 检测.结果 由检测结果可知弓形虫、风疹、CMV、HSV- Ⅱ的阳性率分别 1.72%、2.41%、0.72%、0.14%,弓形虫和风疹明显高于CMV 和HSV- Ⅱ(P<0.05).可见,在TORCH 感染的不同月份,2 ~ 4 月、5 ~ 7 月、8 ~ 10 月、11 ~ 1 月感染率分别为 6.16%、2.43%、1.80%、5.33%,2 ~ 4 月感染率与5 ~ 7 月、8 ~ 10 月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RCH 检测作为孕前常规检查项目,可预防新婚育龄妇女宫内感染和畸形胎儿出生,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陶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广州市番禺区6~12个月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FURUNO CM-200 型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番禺区300 例6 ~ 12 个月婴幼儿右脚跟骨超声传播速度 (speed of sound,SOS),并应用自设问卷调查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 骨超声速度越快,婴幼儿骨密度值越高.测定值与婴儿遗传因素、喂养情况、日晒时间、是否进行婴儿被动操等情况等有密切关系.结论 婴幼儿期是骨强度快速增长期,但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骨密度的早期干预.

    作者:赖翠云;梁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开展处方点评制度促进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处方点评制度对提高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 年7 月~ 12 月和2011 年7 月~ 12 月二个时间段我院门急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400 张,每月随机抽取住院病历40 份,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填写处方评价表,对不合理处方逐一点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2011 年7-12 月我院住院病例抗菌药物平均用药品种数低于2010 年同期;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符合率明显提高,一级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较2010 年下半年明显减少,至2011 年第四季度已为3.5 天.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11 年较2010 年明显下降,至2011 年第四季度已达7.8%.结论 建立处方点评制度,通过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多重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水平.

    作者:童德银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 preexam ination process).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 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生理学因素影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在实验误差中, 分析前误差约占70%, 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 对减少实验误差, 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作者:岳燕双;张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心静脉置管术在ICU 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122 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及严重并发症.结果 122 例置管成功112 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快捷、安全可靠、有效的监测和治疗技术.

    作者:姚伟;胡思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宫颈肥大合并宫颈严重糜烂的leep 刀治疗

    宫颈肥大伴严重宫颈糜烂药物难以治愈,采用leep 刀锥形切除,缩小宫颈,去除宫颈内圈病变组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是可行的.

    作者:马云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 年1 月-2011 年3 月共收治45 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类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无切口感染,亦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个月-3 年.优27 例,良10 例,可6 例,差2 例,优良率为82.2%.术后并发症中,其中3 例有坐骨神经损伤,2 例发生异位骨化,3 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 例后期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 髋臼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玉进;杨奇峰;席俊豪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耳穴压豆治疗少儿假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治疗少儿假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门诊50 例假性近视少儿,采用耳穴压豆方法进行治疗.3 日更换一次,10 次为一疗程,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效果分析.结果 一疗程治疗后39 例视力提高2-3 行,11 例视力未进展;坚持治疗4 个疗程以上,其中37 例视力恢复正常,10 例视力提高2-3 行,3 例视力未进展.结论 耳穴压豆可有效治疗少儿假性近视,恢复少儿视力.

    作者:段维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术在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大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应用和总体手术效果.方法 对185 例195 眼复明工程中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行透明角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远期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中并发后囊破裂14 眼(7.18%),角膜轻度水肿18 眼(9.2%),第2 天出院视力≥ 0.5 者158 眼(81.02%),0.1 ~ 0.4 者23 眼(11.7%),<0.1 者14 眼(7.18%).远期观察晶体后囊膜混浊21 眼(10.7%),行YAG 后囊膜切开,无严重并发症,191 眼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 眼二期悬吊式人工晶体植入.此术式能快捷恢复视力,而且远期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视力恢复快,设备要求低,易于掌握的优点.是基层医院治疗白内障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只要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细节及技巧,即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在贫困地区及基层医院值得推广[1].适合我国目前国情下大批量白内障复明工程,应该是现阶段白内障复明工程的主导手术方式.

    作者:苏来曼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个性化护理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影响.方法 对54 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入院给予指导宣教;术前进行心理疏导、体位耐受训练;术后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指导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疗效显著,未出现并发症;随访3 个月~半年无因护理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者.结论 椎体成形术前后的个性化护理是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庞东霞;刘凡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电子肠镜检查致肠穿孔1例报告

    我院内镜室于2008 年开展电子肠镜检查,共检查电子肠镜280 余例,其中并发肠穿孔1 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刘X,女性,67 岁.主因大便带血及消瘦于2011 年8 月就诊,行电子肠镜检查,术前给予口服甘露醇及生理盐水2000ml 行肠道准备,检查步骤如下:循腔进镜,肠镜到达乙状结肠后发现局部有溃疡及狭窄、并有赘生物样改变,继续进镜至升结肠未见其他病灶后退镜观察,退至乙状结肠行活检6 块后结束检查,耗时约30 分钟.患者回家后当晚7 时许出现腹痛等症状来复诊,此时距肠镜检查约4 小时,查体:患者呈痛苦貌,心肺无异常,腹部压痛明显,有腹肌紧张,行胸腹透视见有膈下游离气体,急诊行剖腹探查,穿孔部位位于乙状结肠癌肿部位,手术诊断:乙状结肠癌伴穿孔.治疗上给予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住院半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陶寻明;张泉平;秦德芳;禹丽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射频消融术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护理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护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18 例射频消融术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 18 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无一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东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 研究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探究护理工作的进展;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 年9 月份至2010 年3 月份收治的78 例因呼吸衰竭而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无创通气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口鼻咽干燥、胃肠胀气、面罩压迫、排痰障碍、误吸、气压伤、睡眠时低通气、恐惧.针对上述不良反应,我院积极进行有效护理,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得到缓解,通气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针对无创通气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护理工作的研究进展是强化患者教育、选取适当的连接方法、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人机同步.

    作者:窦小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动物实验人员如何降低感染疾病风险

    一、概述动物实验被应用广泛于生产生活军事国防生命科学等各项活动中,实验动物、仪器设备、信息和试剂,是科学实验经常涉及到的,动物实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四大支撑条件之首,有人统计过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其中有60% 以上需要使用实验动物,甚至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实验动物就寸步难行.

    作者:林其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在未足月胎膜早破中的应用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PROM) 的发生可导致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如胎儿窘迫、宫内感染、脐带脱垂和胎肺发育不良引起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使围产儿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因此,选择合理药物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促胎肺成熟方法的不断改进及广谱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孕期,降低了孕妇和新生儿的感染,从而改善了母儿的预后.本文根据临床实践就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在PPROM 中的合理应用方面做一介绍.

    作者:杨丽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78例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278 例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78 例手足口病患儿血常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常规白细胞(WBC)数:(7.93±3.24)×10 9/L,其中白细胞正常者217 例(78.06%),白细胞升高者54 例(19.42%),白细胞下降者7 例(2.52%);②血液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4.13±45.13)U/L,其中升高者11 例(3.96%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2.21±36.98)U/L,其中升高者99 例(35.6%),乳酸脱氢酶(LDH):(282.3±135.2)U/L,167 例(60.07%)升高,肌酸激酶(CK):(98.4±85.6)U/L,9 例(3.23%)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0.24±12.12)U/L,188 例(67.63%)升高.结论:WBC、ALT、AST、LDH、CK 和CK-MB 联合检测对临床及早诊断手足口病患儿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邓敏茹;吴曼鹏;林琳;蔡亚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