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花;王永生;欧阳运富;王英;李乐
目的:建立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动物骨粉中锶含量.方法:采用高压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以氧化镧作为抗干扰剂,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富燃火焰测定锶含量.结果:高压消解法前处理骨粉消化完全,待测元素不易损失,选用浓度为8 g/L氧化镧可基本消除样品中共存元素的干扰.锶含量在0~4.0 μg/ml浓度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0.018X+0.0016,r=0.9990,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4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1%~7.4%,方法回收率在90%~104%,对两种国家标准物质进行测定,测定值均与标示值相吻合.结论:方法精密准确可靠,可满足正常来样检测的需要,便于推广.
作者:商博东;张维;吴颖虹;白世基;马永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中老年旅行者的血脂水平,为有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分别对137名55~80岁的中老年旅行者进行血清血脂4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结果: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58.3%;男、女性总胆固醇升高检出率分别为6.6%和11.6%,女性高于男性;甘油三酯升高检出率分别为21.6%和10.3%,男性高于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检出率分别为51.6%和64.9%,女性高于男性.结论:通过保健体检对血脂水平异常的中老年旅行者尤其是更年期妇女给予正确的防治知识,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中老年旅行者晚年的生活质量.
作者:谭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室内游泳池中弧菌科病原菌的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病原菌在游泳池中的传播流行.方法:采用碱性胨水增菌、TCBS平板分离和系统生化鉴定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小白鼠毒力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60份游泳池水中有25份水样检出了弧菌科病原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菌,其次为温和气单胞菌与非O1群霍乱弧菌.小白鼠毒力试验等证明了这些菌株都具一定的毒力.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弧菌科细菌存在一定的耐药现象,特别是对羟氨苄青霉素100%耐药,且嗜水气单胞菌、非O1群霍乱弧菌对头孢噻吩、头孢西丁也100%耐药.结论:弧菌科病原菌在室内游泳池水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常规方法结合病原菌分析,能综合评价游泳池水的卫生状况.
作者:章乐怡;李毅;李小春;陈慧燕;洪程基;王良怀;吴跃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海(水)产品中霍乱弧菌新的增菌分离检验方法,提高方法的小检出量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海(水)产品等水生动物检样经搅碎后,应用四硼酸钠缓冲溶液,将污染在组织中的霍乱弧菌等微生物洗脱溶释游离在液体内,吸取上层清液加入5倍浓碱性蛋白胨,霍乱弧菌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有效增菌,然后分离鉴定.结果:四硼酸钠能有效地控制增菌条件.pH值变异系数0.63%,减少干扰物质组胺75.0%~80.0%,小检出量0.01~0.04 cfu/g,比原方法可提高5个对数的阳性检出量,检出率提高50%以上.结论:本方法具有防腐、抗干扰强、增菌条件稳定、分离平板上杂菌少、菌落易识别、菌型不易变异、操作方便和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可缩短检测周期1倍,节约成本65.0%~70.0%.不但适用于海(水)产品,也适用于其它固体食品的检测.
作者:陈国雄;陈德云;巫结冰;胡伟宁;张慧红;符发雄;老倩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农药由于具有高效、速效、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生产、采后保鲜等过程.
作者:陈芳;杨冰仪;龙军标;张健雄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保健品中红景天甙的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准确称取样品0.1~0.5 g,经甲醇超声提取处理,定容,过0.45 μm滤膜.滤液10 μl进HPLC分析.色谱条件:Agilent C18柱(4.6×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25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80,pH 5.8),流速1.0 ml/min,柱温40℃,测定波长220 nm.结果:红景天甙不同水平的样品回收率为91.2%~104.2%.RSD均小于5.4%.红景天甙标准溶液浓度0~200 mg/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4,检出限为:0.10 mg/L.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有效监控保健品的质量,防止不法商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该体系还可同时测定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减少了实验步骤,节省了时间,适于实际工作需要.
作者:文君;缪红;王鲜俊;彭喜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氧自由基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基因组,具有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功能,以母系遗传的方式进行遗传[1].研究表明,mtDNA突变与电离辐射、肿瘤和生物衰老等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在这些情况下,mtDNA会发生许多不同的缺失,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功能的行使.特别是对mtDNA 4 977 bp缺失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的尝试.
作者:陈晓培;王平;吕玉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特异、快速、灵敏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副流感3型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对副流感3型病毒的N基因应用ClustalW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在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并对荧光RT-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同时应用于疑似患者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该方法对副流感3型病毒核酸检测有高度特异性,与副流感1、2、4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的灵敏度达0.1TCID50,可从疑似患者含漱液标本中直接检出,从病毒核酸提取至完成检测仅需3 h左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是一种快速检测副流感3型病毒特异、敏感的方法,适用于临床早期诊断.
作者:徐昌平;严菊英;卢亦愚;史雯;茅海燕;陈小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吉林省高危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我省乃至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6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畜肉、生禽肉、非定型包装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蔬菜、速冻面米食品、非发酵豆制品共625件,检出沙门菌97株,检出率15.5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4株,检出率13.44%;大肠杆菌O157:H7 9株,检出率2.5%;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检出率13.4%;副溶血弧菌3株,检出率3%;未检出弯曲菌.结论:吉林省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速冻生制面米食品品种污染较重,另外熟肉制品、蔬菜色拉、非发酵豆制品等即食食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作者:辛生;刘桂华;龚云伟;杨红;孔祥云;安笑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铅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一种具有蓄积性的有害元素,当摄入过量时会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造成危害.人体铅的主要来源是食品,每天约400 μg,生活饮用水10μg,空气20 ng.
作者:张丽云;刘淑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建材市场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水平;研究低浓度甲醛、苯系物暴露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了解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AHMT分光光度法及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现场的甲醛及苯系物浓度;应用临床检测的标准方法测定血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GSTY1基因型.结果:研究组现场的主要污染物为甲醛、苯、甲苯、二甲苯,4种主要的污染物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苯浓度在研究组和对照组现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甲醛、甲苯、二甲苯浓度在两个现场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6.41、3.74、0.38 G/L,对照组分别为7.53、4.44、0.43 G/L,三者均为研究组小于对照组,但都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余血常规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按照GSTY1基因型分层,GSTY1基因缺失型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为7.19、4.21 G/L,GSTT1基因非缺失型二者的值分别为6.14、3.15 G/L,GSTT1基因缺失型大于非缺失型,但其均数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建材市场的主要污染物为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受温度及湿度的影响,冬季污染物的释放量减少,使板材市场的污染物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低浓度甲醛、苯系物暴露时,与对照组相比,机体的血常规观察到了变化,且GSTY1基因型对血常规的变化有影响.
作者:常君瑞;王秦;董小艳;王桂芳;唐志刚;徐春雨;徐东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简便、准确、绿色的食品中蛋白质的批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微波溶样技术处理样品,并与乙酰丙酮和甲醛显色定量.结果:微波消解-乙酰丙酮甲醛分光光度法与国标凯氏定氮法相比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该方法线性范围在5~100 μg/10 ml,相关系数r=0.9997,检出限为0.546 μg/10 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9%~2.21%,加标回收率93.3%~103%.结论:微波消解-乙酰丙酮甲醛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方法简便、试剂用量少且环保,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合于批量蛋白质样品的测定.
作者:王永根;王剑波;陈淑莎;沈永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5年5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发布了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取代ISO/IEC17025:1999.CNAL依据等同采用ISO/IEC17025:2005原则,于2005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AC01:2005),取代CNAL/AC01:2003《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等同ISO/IEC17025:1999).
作者:张镝;周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淋洗液的选择,以Na2CO3-NaHCO3混合液为淋洗液,使亚硝酸盐氮与Cl-、NO-f-N、SO24-同时测定.结果:方法低检出限为5.0 μg/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0.05~5.00 mg/L,相关系数0.9997,相对标准偏差RSD<4.2%,回收率92.5%~104.7%.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适于基层单位日常检测中需要.
作者:王海云;李倩;赵冬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为全面了解广州市售糕点、熟肉制品中人工合成色素含量情况.方法:对市场上销售的糕点、熟肉制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了72份糕点、91份烧卤熟肉制品中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的含量.结果:发现检出样品中,糕点中人工合成色素的不合格率为36.11%,熟肉制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不合格率为6.59%,以上结果说明,糕点、熟肉制品中滥用人工合成色素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糕点行业,合格率仅为60.66%,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结论: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民食用糕点、烧卤熟肉制品的安全性及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建议加强消费市场的卫生监督.
作者:刘虹;谢承恩;郑绍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验证采用大型水蚤检测农药和无机砷污染的饮用水和地表水源水毒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大型水蚤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检测饮用水和地表水源水的毒性,用SPSS12.0统计分析计算大型水蚤的LC50.结果:大型水蚤能够灵敏检测饮用水和地表水源水的0.2%高渗甲维盐和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液污染,在农药浓度达到微克时,仍然有响应;对砷酸钠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仍然可以达到毫克.结论:大型水蚤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可以用来检测饮用水和地表水源水中农药和无机砷的污染.
作者:潘力军;高世荣;孙凤英;王俊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铬天青S作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条中铝的含量.方法:在pH 6.7~7.0近中性的体系中,铝在聚乙二醇辛基苯醚(OP)和溴代十六烷吡啶的存在下与铬天青S形成稳定的蓝色四元混合胶束,其吸光度与铝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结果:铝含量在0.5~8.0 μg/25 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O.9996,回收率在90%~110%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显色灵敏、稳定,可用于油条中铝的测定.
作者:徐明敏;陈波;陈武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惠城区市售食品的卫生状况.方法:于2005年1月~5月对惠城区6类食品进行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6类食品(饮料、凉拌菜、糕点、灌肠类、酱卤肉类、果脯)的超标率分别为7.70%、47.06%、13.34%、11.11%、40.00%、6.25%.除饮料和果脯外其余食品均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6.12%.结论:凉拌类和酱卤肉类食品的污染较严重,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以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毛露甜;王绍芬;曾伟;陈蔡国;梁锦灿;杜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人野生型DNA聚合酶beta(polβ)的食管癌细胞系Ec9706,并对该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脂质体转染法将人野生型polβ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AC3转染入Ec9706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经G4l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系.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polβmRNA的表达水平,绘制生长曲线,软琼脂实验测细胞克隆形成率,MTr法测转染前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转染细胞荧光强,转染效率高,RT-PCR结果表明转染细胞的polβ表达较空载体转染细胞、对照细胞增加.转染前后细胞生长速度接近,转染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改变,多被阻滞在S期,在软琼脂实验中克隆形成率增加,对顺铂的敏感性降低.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高表达人野生型polβ的Ec9706细胞系,polβ的高表达与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恶性增殖能力及耐药性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敏;付庆;赵国强;董子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SARS病毒在实验室造成人员感染事件后,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2004年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加拿大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我国也先后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CNAL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2005),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作者:徐东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