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苯酚-硫酸法测定食品总糖方法的应用和改进

李丹

关键词:苯酚, 硫酸法, 分别测定法, 食品, 检验方法, 糖类物质, 碳水化合物, 总糖含量, 消化利用, 测定方法, 转化, 双糖, 食物, 前总, 多糖, 单糖, 成份, 差法
摘要:食品中的总糖含量是指食品中含各种可被人类消化利用的糖类物质总和,在食物成份表上所列的碳水化合物均为总糖.在目前总糖的测定方法中,主要采用减差法和分别测定法[1]将各糖类物质按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检验方法转化为速原糖的方式测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首次在我市检出O139霍乱弧菌的报告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流行病学上属于甲类传染病之一.目前,能引起霍乱流行的霍乱弧菌主要有O1群和O139群两个血清型.在我国的一些省市,大多数是由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流行,而由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流行却少见,多伴是散发病例.其中早在我国新疆出现过由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局部暴发.而在我省还未曾有过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的报道.

    作者:田军川;唐敏丽;戴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及其检测

    活性氧基团引起的氧化损伤在许多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ine,8-OHdG)是DNA氧化损伤的修饰产物之一,可以通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手段来检测,目前已成为DNA氧化损伤中常采用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本文主要介绍其来源、检测方法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作者:潘洪志;李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GC-MS/SIM检测中毒病人血样中毒鼠强

    毒鼠强是当前中毒事件常见的毒物[1],1949年由德国拜尔公司合成.我国是80年代开始出现毒鼠强,由于认识到其对人畜剧毒,在环境或生物体内代谢缓慢,不易降解,且易造成二次污染中毒,1991年即被禁止生产与使用.

    作者:马永建;徐瑞平;仓公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三种戊二醛消毒剂灭菌效果的比较

    TY牌强化戊二醛消毒剂含戊二醛20910mg/L,使用时加入防锈剂(亚硝酸钠)和pH调节剂(碳酸氢钠);LX牌戊二醛消毒剂含戊二醛21120mg/L,直接使用;YS牌戊二醛消毒剂含戊二醛21560mg/L,使用时加入防锈剂(亚硝酸钠),为了解这三种戊二醛消毒剂的灭菌效果,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灭菌效果和消毒液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艳淑;崔玉杰;董辉;刘继敏;关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海水中盐酸环丙沙星的测定及衰减度的研究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海水中盐酸环丙沙星的含量,并考察了盐酸环丙沙星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测定海水中盐酸环丙沙星在0.025~2.5μg/L范围内线形关系良好(r=0.9987,n=6),可满足海水中盐酸环丙沙星残留检测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发现盐酸环丙沙星在海水中衰减程度随含盐量的增加而加快,其衰减速度在6h内较大,在6h后盐酸环丙沙星的浓度变得较为稳定.

    作者:顾浩;仲齐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六种元素含量在血浆、红细胞中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人血浆、红细胞中铁、铜、锌、钙、镁、锰含量的关系.[方法]血样经分离、消化后,用岛津-6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浆、红细胞中六种元素的含量.[结果]六种元素在血浆、红细胞中的含量是不同的,与国外文献参考值基本一致.[结论]六种元素在血浆、红细胞中的含量无相关性.各元素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是比较固定的,可用元素分布的变化来探讨元素与疾病的关系.

    作者:张旸;叶军安;陈文华;刘彦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继续教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生活污水中粪大肠菌群快速监测方法-纸片法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地面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水域水质难以满足各种用水功能需求,水质恶化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作者:韩桂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沙门菌的定量分析

    伤寒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伤寒的早期诊断对伤寒病的及时治疗和传染源的控制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用Ampli Sensor技术建立了一种高特异、高敏感的伤寒沙门菌定量分析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学文;王礼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洁肤霜中氯霉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洁肤霜中氯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四氢呋喃作溶剂直接将洁肤霜溶解,用乙腈-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0nm.[结果]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为0.9998,回收率分别为100.6%,RSD分别为1.3%.[结论]HPLC法可用于洁肤霜中氯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专属性强,适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亚南;嵇扬;贺吉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利用化学发光抑制效应测定尿碘含量

    碘(Iodine)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人体平均含碘14mg,主要分布在甲状腺,用于合成甲状腺素.体内碘离子(Iodide)主要通过尿液排泄,通常情况下,当每天尿中碘离子排泄量少于80μg时,是机体缺乏碘的信号[1].

    作者:姚群峰;宁勇;周宜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测结果分析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它对人类及某些动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强.花生是易受污染的食品之一[1],由其制取的花生油AFB1污染情况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于2002年1月至12月对本地区的花生油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骆建祥;涂若望;陈皖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色谱检测研究概述

    本文综述了采用液相色谱检测生物体液和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研究进展.配备紫外或荧光检测器的HPLC仪,可以分析绝大部分的此类残留物质,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氨氟沙星、氟罗沙星、二氟沙星、洛美沙星、芦氟沙星、恩诺沙星和沙拉沙星.介绍了采用HPLC-MS-MS同时分析了鲑鱼组织、对虾和鲍鱼中的八种喹诺酮和氟乙酰苯醌(简称为FQs)残留量,如(口恶)喹酸、氟甲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达氟沙星、沙拉沙星、piromidic acid和orbifloxacin.高压免疫亲和-反相液相色谱,在分析四种FQs类药物残留时,操作特别简单.

    作者:余以刚;刘继平;林华山;黄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中毒食物中的氟乙酰胺和毒鼠强

    国家相关部门早就明文禁止使用对人畜剧毒的灭鼠药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但是,由于利益驱动,不法分子仍然生产、销售含有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成份的鼠药,造成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中毒时有发生.

    作者:高玲;杨元;谯斌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德生牌必泰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效果与稳定性的试验观察

    德生牌必泰消毒剂是含醋酸氯己定的无色透明水溶液,含醋酸氯己定5006mg/L,在实验室对其杀灭微生物效果、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姜霞;崔玉杰;韩艳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从活甲鱼体表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

    自1992年印度首次检出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大暴发以来,由于人流和物流频繁,交往增多,O139群霍乱弧菌作为霍乱病原对世界各地的威胁日益严重,时有暴发流行发生.2002年10月中下旬我区发生了一起人群感染菌型与市场销售的活甲鱼体表检出的菌型相一致的O139群霍乱暴发流行.现将其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丁建武;张洪琼;赵娜;李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全国口岸首次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26

    采用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方法,从一批可疑进口冻墨鱼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26,并对该菌的形态及生化等特性进行研究.该菌在国内口岸属于首次检出,并且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后该批冻墨鱼被彻底销毁,消除了疫性隐患,确保了卫生安全.

    作者:李光伟;林涛;郭慧;黄伟;程开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论证酸(氧)化电位水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高氧化还原电位酸性水(简称EOW)是在自来水中加入0.05%氯化钠,通过离子隔膜电解在阳极产生高氧化还原单位(ORP)、低pH值的水,这种电位水具有氧化能力和较强的杀灭微生物作用.我们为了准确地论证EOW对细菌、芽胞的消毒效果及其消毒效果的稳定性、有机物影响等,现对氧化还原电位为1125~1130mV,pH值为2.27~2.31的EOW原液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学实验.

    作者:李锦光;黄愈玲;李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空气中铅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改进

    铅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1].目前空气中铅的测定方法有双硫腙比色法、火焰原子吸收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催化极谱法等[2].所有这些方法中都需要将样品消化处理,操作繁琐,样品易损失.本文报道空气中铅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改进测定空气中铅的实验研究,本法具有准确、快速、简便的特点.

    作者:聂莉;曲宁;吴晓芳;聂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O157:H7大肠杆菌的调查研究

    自1982年在美国发生了首次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小型暴发以来,O157:H7大肠杆菌的散发病例和小型暴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地不断发生.

    作者:陈妤;刘守芝;罗不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