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锦;杜毅鸣;杨海莲;孙芳;张俊花
乙型肝炎(乙肝)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众所周知,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乙肝.为了解潍坊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全面评估乙肝疫苗免疫状况,于2000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聂丹丹;徐静;孙永波;徐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托幼机构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儿童生活、学习、玩耍的公共场所.他们年龄小,抵抗力低,易感染各种疾病,加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卫生消毒工作,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从1997年~2001年,对我辖区内的各级各类托幼机构的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进行细菌学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郭小燕;杨长青;张亚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微生物检验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数据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室间质评是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总体水平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卫生防疫站于1997年10月和2000年11月分别进行了全市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微生物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现就1997-2000年的室间质评结果总结分析的如下:
作者:吴国辉;陈代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将超声萃取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联用,快速测定了面粉、大米、饲料和豆浆等样品中的微量氟.方法简便、快速直观、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利于普及推广.样品测定的RSD为=0.6%~2.8%(n=5),加标回收率为94.3%~99.5%,结果令人满意.与文献[1]比较,分析速度提高近百倍,适用于批量样品的快速测定.
作者:高向阳;王翠;冉丹;五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甜密素、苯甲酸、糖精和山梨酸是食品分析中的常规项目[1],根据GB标准在分析这些项目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测定[2-4],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不便.本文以一支C18色谱柱、两种检测器串联的形式同时完成了上述测定工作,满足了日常卫生监测快速、准确的需求.
作者:祁广建;沈国英;王毅;刘鹏春;张国祥;薄开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铬在电镀、冶练、制革、印染和化工等废水中常常以三价铬和六价铬状态存在,尤其是六价铬对人体及水生生物毒性更大,在排放的染料废水中六价铬被列为重点监测项目.
作者:钟良康;方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支原体是细菌培养中常见、不易被察觉又很能干扰实验结果的一种污染.从1952~1972年间,有人检查了54个实验室的9700个各类培养细菌从中发现有11%的细胞受到支原体污染[1].目前发现支原体已有数十种之多.抗生素对支原体污染不能奏效,根据支原体对热耐受性差的特点,本实验拟用加温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被污染的细胞,以杀灭支原体.
作者:买霞;陈莉;张敏;叶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食品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食用方便的罐头类食品,其卫生质量更应引起卫生监督人员的重视.2001年1月我们从卫生监督时随机抽取的真空扒鸡中同时检出三种病原菌,报告如下:
作者:宋淑锦;杜毅鸣;杨海莲;孙芳;张俊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卷发、烫发和脱毛化妆品中的巯基乙酸,采用0.25mmol/L HCl+2%CH3CN淋洗液, 5mmol/L NaOH再生液,方法的线性好(r>0.9990),精密度(RSD%<2.81)和准确度高,样品加标回收率92.0%~107. 2%,方法的检出限为14.75mg/k,优于碘量法3个数量级.同时与滴定法作对比测定,定量研究了酸度、共存无机离子、相邻离子间等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确保方法准确性.
作者:钟志雄;杨业;李少霞;杜达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3月23日晚,温岭市大溪镇沈岙村村民蒋德正家在制作糯米团子时,误将放在家中的化工原料氟硅酸钠当作米加入糯米粉中制作团子,误食后造成11人中毒,潜伏期20min至30min,出现刲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痛,腹泻等症状.
作者:王凌星;沈仁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了研究重组HDV抗原的性质及与其它HDV抗原的差别.[方法]本文用ELISA方法对重组HDAg进行了测定,并与肝脏提取的HDAg及美国HDAg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重组HDAg能与抗-HD特异性结合,中和抑制试验平均抑制率为86%,该抗原在37℃放置1~7d稳定性良好.[结论]三种抗原对抗-HD阳性血清和HBsAg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一致,表明基因重组HDAg可以替代诊断试剂中的其他HDV抗原.
作者:杨小昂;高峰;方华;职慧军;金志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粮食类食品已成为一目三餐的大众化主食品,其中大部分已进入工厂化生产,其产品质量标准都有明文规定.但现在市售的一些馒头、花卷、粉丝、腐竹,甚至一些水浸食品(如水笋、牛百叶、蹄筋等),虽然色泽洁白,感官性状良好,但不宜食用.一些食品经营者为了牟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掺杂、掺假.
作者:杨文慧;金恩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次试验研究了TSC培养基和m-CP培养基对四种方法处理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细菌计数,并以RCM培养基作为对照培养基.测出了两种选择性培养基对经四种不同处理后的产气荚膜梭菌的计数能力,从试验结果可知,TSC培养基在对采用四种方法处理后的产气荚膜梭菌计数总能力大于m-MP培养基14倍,因此,我们认为采用TSC培养基作为检测和计数环境中各种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时,要优于使用m-CP培养基.
作者:文其乙;刘秀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ve B Virus,CBV)和TORCH的致病性,探讨CBV-IgM、TOXO-IgM、RU-IgM、CMV-IgM检测在早期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间接ELISA法定性检测人血清中的CBV特异性抗体CBV-IgM;用抗体捕获法定性检测人血清中的TORCH特异性抗体TOXO-IgM、RU-IgM、CMV-IgM.[结果]心肌炎、冠心病、心率失常、发热病人与健康人比较,不孕症组与健康经产妇女组比较,GBS组与健康儿童组相比较,血清CBV-IgM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孕症组与早孕组相比较,TORCH抗体阳性率和RU-IgM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孕症组还存在TORCH和CBV混合感染的情况.[结论]CBV感染与不孕症、格林-巴利综合症、不明原因发热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等有关;TORCH感染与不孕症呈较高的相关性;血清中CBV-IgM、TOXO-IgM、RU-IgM、CMV-IgM抗体的检测可作为有关疾病的早期病原学检测指标.
作者:宋新魁;王喜英;杨进伟;张彬;刘旭萍;张小青;王留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微生物自动化的实现,自70年代开始即有多种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问世.ATB-Ex-pression(以下简称ATB细菌鉴定仪)是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io Merieux)产品,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数百年来烦琐的手工操作,缩短了鉴定周期,提高了鉴定效率,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张国平;徐瑞良;张宏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8年5月14日大兴区安定镇汤营村,因集中就餐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都柏林沙门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敏;高玉荣;孙素梅;赵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柠檬黄、胭脂红、亮蓝等是饮料中常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多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属于偶氮染料,对人有害[1].为此,国家对食品中的色素加入量作了严格规定[2].目前食用合成色素测定方法很多[3-6],本文采用国产高分子多孔小球GDX-203对饮料中食用合成色素进行富集、分离,而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简单,特别适用于基层卫生防疫部门开展工作.
作者:时振强;李莉;肖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奶制品中c9,t11-共轭亚油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首先建立本实验方法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采用内标法,将样品提取、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同时对实验方法的回收率、精密度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能够将甲酯化亚油酸和c9,t11-共轭亚油酸很好地分离;内标物十七烷酸甲酯与其它脂肪酸甲酯能够完全分离,并不受样品中其它组分的影响;c9,t11-共轭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帕玛拉特天然酸奶饮品10.78mg/g,万家宝原味酸奶(搅拌型)5.03mg/g,奶油22.54mg/g脂肪.实验方法的回收率为84.74%,RSD=3.73%;精密度RSD=2.58%.[结论]所建立的实验条件准确可靠,这对于分析奶及奶制品来源的c9,t11-CLA共轭亚油酸含量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郑玉梅;陈炳卿;杨艳梅;刘家仁;薛英本;王璇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医院内空气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简称CNS)的分布、耐药性和质粒图谱.对70份从某市人民医院手术室、ICU病房、妇产科、外科采集的空气标本进行CNS分离鉴定、生化分型、药敏试验和质粒提取.CNS检出率为67.1%(47/70),分离出60株CNS,以头状葡萄球菌为主.耐药率高达83.3%(50/60).对万古霉素、丁胺卡拉霉素敏感.质粒检出率73.3%(44/60).主要质粒谱仅携带一个54Kb质粒.了解医院内空气中CNS的分布、耐药谱和质粒谱,对指导CNS院内感染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作者:白松涛;刘渠;郑志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过氧乙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消毒剂,杀菌谱广、消毒效果好,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过氧乙酸易受环境温度、温度、溶剂、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使用频度等各种因素影响,易分解、失效.
作者:袁文平;裘丹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