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责任制助产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王晨静

关键词:责任制助产护理, 常规护理, 初产妇分娩
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助产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应用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产妇分娩的护理模式中,责任制助产护理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H型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补体C1q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检测血清补体C1 q的临床意义,不同Hcy浓度分组血清补体C1 q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96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117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79例),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补体C1q水平;依据Hcy值的差异将H型高血压患者组又分为A、B、C 3组,A组:10μmol/L≤Hcy<15μmol/L,B组:15μmol/L≤Hcy<20μmol/L,C组:Hcy≥20μmol/L,比较不同分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非H型高血压组补体C1q值水平明显高于H型高血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5).H型高血压进一步分组,不同Hcy分组的补体C1q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1,P<0.05);对3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A组血清C1q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0.05);A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组,B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补体C1 q浓度,可作为判断H型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评价H型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伟;李琳;王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行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行喉罩全麻,观察组行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阻滞时间以及麻醉前(T0)、喉罩置入时(T1)、切皮时(T2)、剥离骨膜时(T3)、切口缝合时(T4)、取出喉罩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对比术后3h、6h、12h、24h两组疼痛程度,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对比术前、苏醒后15min、45min两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HR、MAP水平较对照组低,HR、MAP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术后3h、6h、12h、24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15min、45min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麻醉起效快,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小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远铭;廖建祥;黄天堃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内蒙古地区医院医学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医院医学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内蒙古地区选取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各级医院,并对304名医学科技工作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民族医学科技工作者SCL-90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医院地区、医院级别等几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蒙古地区医院医学科技工作者SCL-90各因子得分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地区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作者:王园;张亚军;李保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真空垫与热塑体膜结合的方法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真空垫与热塑体膜结合的方法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宫颈癌病人80例,其中40例为使用真空垫与热塑体膜结合法制膜并定位放疗,40例为传统单纯热塑体膜固定摆位放疗.对这两组患者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真空垫与热塑体膜相结合的方法在宫颈癌放疗摆位中的实际误差小于单纯热塑体膜固定摆位误差.结论:使用真空垫与热塑体膜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改善纯粹依赖热塑体膜定位造成略大误差的现状,并可取代纯粹使用真空垫,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戴翔;李小俊;吕圣兰;杨艳;王昊;孙浩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取3.0T MRI与SPECT-CT诊断的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3.0T MRI与SPECT-CT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3.0T MRI与SPECT-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经SPECT-CT诊断显示责任椎体节段有49个,敏感度为90.74%,特异性为9.26%;经MRI诊断显示责任椎体节段有45个,敏感度为83.33%,特异性为16.67%,SPECT-CT诊断敏感度相比MRI稍高,但两者差异不明显,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结论:3.0T MRI与SPECT-CT均为诊断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SPECT-CT诊断敏感度相对较高,临床在进行检查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方式.

    作者:曾建成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全髋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全髋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优劣.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根据术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开展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引流的平均量和手术前后患者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以及引流的平均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疗效非常理想,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黄海清;李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手术切除与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比较及预后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切除与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采取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值和血红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血压值和血红蛋白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水、继发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达到了87.5%和57.5%,与对照组的85.0%和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手术切除,主要表现在其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止血效果,且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获得与手术切除相当的远期生存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式.

    作者:林新居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腹腔镜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剔除组(n=38),次全切组(n=38),全切组(n=39),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性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术后,次全切组、全切组AMH水平低于剔除组(P<0.01),且全切组低于次全切组(P<0.01).术后,次全切组、全切组性欲望、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性交痛评分低于剔除组(P<0.01),且全切组低于次全切组(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影响较小,性生活质量改善较明显,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次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影响明显,术后性生活质量较差.

    作者:都君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中医辨治与整合医学初探

    整合医学是将医学各领域先进的认知与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结合社会环境及心理现实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适合人体健康或疾病治疗的医学体系.笔者从医学的整合与分科;中医辨治与症状的药疗;中医辨治与辅助检查;中医辨证与身心调节四方面阐述中医辨治的整体观与整合医学的内涵相吻合,且弥补其不足,由此提出中国特色整合医学的概念.

    作者:陈新海;李世梅;徐丽娟;龙铟;李峰;刘文聘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疗法在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应用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饮食疗法,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琥珀酸亚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RBC、Hb、血清S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妊娠合并缺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疗法,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RBC、Hb和血清SF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尹春晖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偏斜效果及稳定性观察

    目的:观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我院口腔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28例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使上下颌颌骨处于设计好的咬合状态,牙齿咬合于理想的位置.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正畸时间(8.7±2.8)个月,术后正畸平均时间为(13.2±3.6)个月.治疗结束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21例患者对面貌非常满意,7例满意,满意率100%.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颌骨移位和复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无1例发生牙根损伤、骨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畸治疗是提高正颌外科治疗效果的必要保证,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和稳定性.

    作者:罗彩云;郑杰;蔡艺英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1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脊柱稳定性改善效果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OD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显著应用效果,且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脊柱稳定性.

    作者:陈挺霖;黄长智;吴迪;林泉;林久灶;潘凡武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深入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MIPPSO)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B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围术期的各项指标以及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B组患者在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B组下降幅度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能够更为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同时其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得宝;王光辉;王磊;杨伟宇;张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TCRA术联合不同剂量雌激素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对比分析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应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联合不同剂量雌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TCRA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3mg戊酸雌二醇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10mg戊酸雌二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月经改善率为95.00%,宫腔形态恢复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0.00%、65.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为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应用TCRA术联合大剂量雌激素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月经及宫腔形态,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与推荐价值极高.

    作者:杨晓帆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无痛分娩法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无痛分娩法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试产的产妇7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未进行分娩镇痛,观察组予以无痛分娩法镇痛,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法镇痛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钱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病共存患者中实施医养结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多病共存患者中实施医养结合护理模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n=30)和观察组(实施医养结合护理模式,n=30),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各项内容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在多病共存患者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者:刘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预防宫颈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宫颈癌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预防宫颈癌术后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可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可改善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华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南平市2012―2017年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南平市碘缺乏病监测结果,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碘盐监测方案》《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监测试点方案》《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开展生活饮用水碘含量、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食用盐碘含量、8~10岁儿童及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孕妇尿碘监测.结果:南平市生活饮用水碘中位数<10μg/L;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中位数5.7~6.9g/(人·d);2012―2017年食用盐的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上,盐碘中位数22.63~28.90mg/kg;8~10岁儿童甲肿率介于1.3%~2.9%之间;孕妇尿碘中位数133.2~171.5μg/L.结论:南平市是典型的碘缺乏病病区,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得到落实,碘盐质量稳定,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略高;碘缺乏病病情稳定;8~10岁儿童碘营养略充足;孕妇碘营养略有不足,需要长期开展碘缺乏病监测,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提供依据.

    作者:黄家梅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替格瑞洛与波立维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波立维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对其血液流变学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PCI术治疗的患者17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波立维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术后4周血流变指标、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变、血小板活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观察组血流变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波立维相比,替格瑞洛治疗PCI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变与血小板活化指标,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其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不同浓度血清尿酸、胆红素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清尿酸、胆红素与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测定患者入、出院时的血清尿酸(血清UA)、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通过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对出院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不同疗效分为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入院时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水平,经过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中显效组低、其次为有效组,而无效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尿酸、胆红素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越低,预后越好,反之预后越差.

    作者:许悦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