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红
目的:探讨高年级学生标准化病人(S P )在诊断课程教学及考核中运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11级临床专业1班(72人)、2012级临床专业1班(73人)作为实验组,以传统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增加S P教学方法,2011级临床2班(76人)、2012级临床专业2班(72人)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诊断学课程理论期末考试,两组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了SP病人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S P模拟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S P应用于诊断学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的成绩,大面积使用学生SP和将学生SP的推广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中的诊断教学及考核中,可以提高诊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作者: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吴秀明;向志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依据指南采用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为3个月。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6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各项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出现头晕和步态不稳,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没有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以及常规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均应用常规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均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略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略低于对照组的15.00%( 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新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重症感染是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救治的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情危重、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目前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正确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必要的外科手术清创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可以有效清除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迅速清除中小代谢产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保证机体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主体,有效降低重症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了CRRT在重症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实施模式、滤器膜和吸附材料的选择以及临床应用疗效方面的进展,以期为重症感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作者:谭明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经Genbank获得mutL序列信息后,采用不同在线软件及数据库分析并预测mutL蛋白的信号肽、疏水区、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结论:该研究为相关菌株的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信息基础。
作者:潘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解剖学是医学各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面临着解剖学教学资源紧缺的困境,这将严重影响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如何让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解剖学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赵健;李怀斌;吴锋;黄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08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V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带机时间、病死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对照组也明显长于观察组;同时虽然两种护理干预对患者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合并 VAP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增加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划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显效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首选术式。
作者:林建宇;侯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晚期肿瘤癌痛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晚期肿瘤癌痛患者89例,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干预组由经过癌痛规范化培训的护士按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对癌痛患者进行质量管理,对照组由责任护士按护理常规对癌痛患者进行质量管理。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比较两组癌痛患者止痛治疗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以及调查对止痛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癌痛治疗后第3天,干预组患者平均疼痛评分(1.58±0.80)分,对照组为(3.02±0.82)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行走、正常工作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情绪、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乐趣方面,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满意率为95.7%,对照组为78.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能够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满意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曾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80例慢性咳嗽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确定的病因构成。结果:380例病例中占前3位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41.05%)、咳嗽变异性哮喘(25.7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0%)。结论: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0~3岁的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引起3~6岁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6~14岁的慢性咳嗽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主导地位。
作者:杨金玲;李爱香;刘香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C 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临床C 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此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包括:10例甲状腺癌患者、13例甲状腺瘤患者、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以及13例甲状腺囊肿患者。结论:通过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有效定位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够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CT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琼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分析误诊病种,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肺炎型肺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分布、是否伴有实变区内支气管充气征、不规则小结节、不规则小囊腔及病灶周边有无磨玻璃影环绕等。结果:单发分布19例,两肺多发分布8例;其中,单发者上叶4例、中叶4例、下叶11例;所有病灶均为外周分布;实变区内支气管充气征22例;伴有小结节5例;不规则小囊腔8例;周边有磨玻璃影环绕16例;27例中首诊为肺炎24例、肺结核3例。结论:肺炎型肺癌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积极抗感染及抗痨治疗吸收不佳的肺炎,应警惕肺炎型肺癌的可能需尽早行活检确诊。
作者:王宇;杨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A1等因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4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 A P ,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 A P ,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37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老年男性140例作对照,检测各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载脂蛋白B/A1(ApoB/A1),分析其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等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1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亚组 Hcy等指标进行比较,AMI组较 UAP组、UAP组较 SAP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明显增高(P<0.01)。SAP组、UAP组、AMI组两两比较 Hcy等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冠心病病变程度与Hcy、TC、LDL‐C、ApoB100、ApoB/A1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呈升高趋势,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这三个指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淑娟;洪冰;王连环;林祥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CB T )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 T 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结果:第8周末,两组的HAMA总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 HAMA总分和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研究组的疗效、ITAQ总分、GQOL‐74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疗效、治疗依从性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作者:周龙川;周芳珍;农玉贤;黄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regenerativehy‐perplasia , NRHL)是一种慢性硬化性肝脏疾病,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以“腹胀,纳差半年,呕血、黑便半月”就诊。查呕吐物潜血阳性,急诊腹部B超:肝硬化,肝动脉增宽,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门脉内可见可疑低回声,栓塞?胆囊壁水肿,脾大,副脾,脾静脉增宽,腹水。既往因类风湿关节炎,服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强的松等药物10余年。2005年患急性乙型肝炎,服拉米呋定后复查 HBV‐DNA转阴。无服避孕药史。查体: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腹软,左下腹轻压痛,脾肋下3指触及。生化全检,TBIL 30.5μmol/L ;DBIL 7.3μmol/L ;ALB 32g/L ,余正常;乙肝六项:HBC‐Ab(+),余(-);自身抗体:抗核抗体:阳性。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心肌细胞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线粒体 M 型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 Ig A 6.6g/L ;(0.68~3.78),IgG、IgM ,补体C3、C4,铜蓝蛋白均正常;类风湿因子:172IU/ml(0~20);血常规:WBC 3.86×109/L ,RBC 2.43×1012/L ,PLT 65×109/L ,HGB 75g/L ;HCV‐Ab(-);肿瘤标记物:CA125243.9IU/L (<35),余正常;凝血全项:PT 20.3s(11~15),PTA 49%(80~120);便潜血:阳性;肝静脉彩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双侧股静脉、腘静脉未见明显栓子;胸片:两上肺结核,肺门淋巴结钙化;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少量),三尖瓣反流;腹CT 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脾大,门静脉主干,分支静脉广泛栓塞,胆囊增大,脾门钙化;门脉血流彩超:门脉较广泛的栓塞,其血流中止(伴行的肝动脉扩张);下腔静脉B超:下腔静脉未见明显梗阻。
作者:叶妮娜;窦玉勤;赵洪川;张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依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注射阿奇霉素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到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导致患儿发生诸多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依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为其制定出合理的使用方案,尽可能的口服阿奇霉素实施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该药物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欧阳玉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手足部氢氟酸烧伤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结果:相较治疗前,治疗后10min、4h、第2天疼痛程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为(12.2±8.5)d,创面经换药愈合48例,后期行肉芽创面植皮2例。创面愈合后,有程度不等的疤痕遗留19例。结论: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促进创口愈合,临床需依据患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取其他途径用药,以大限度改善预后。
作者:眭怀清;梁拥军;郭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CT检查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观察组50例经DSA检查后根据结果选择用药,对照组50例进行CT检查后根据其结果选择用药。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及相关治疗效果。结果:以2mm为病灶体积分界点,比较两组检出情况,<2mm病灶检出率观察组为28.0%,对照组为20.0%,观察组更优(P<0.01);病灶体积>2mm两组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DSA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可准确暴露病灶情况,更利于治疗药物的选择。
作者:张丽娟;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