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李红宇

关键词:心力衰竭, 曲美他嗪,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依据指南采用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为3个月。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6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各项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出现头晕和步态不稳,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没有取得满意疗效。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成效

    目的:探究在妇产科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护士受表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 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妇产科患者具有显著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A1等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A1等因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4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 A P ,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 A P ,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37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老年男性140例作对照,检测各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载脂蛋白B/A1(ApoB/A1),分析其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等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1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亚组 Hcy等指标进行比较,AMI组较 UAP组、UAP组较 SAP组 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明显增高(P<0.01)。SAP组、UAP组、AMI组两两比较 Hcy等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冠心病病变程度与Hcy、TC、LDL‐C、ApoB100、ApoB/A1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Hcy、UA、TC、TG、LDL‐C、ApoB100、ApoB/A1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呈升高趋势,Hcy、ApoB100、ApoB/A1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这三个指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淑娟;洪冰;王连环;林祥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规范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内科规范治疗措施,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替普瑞酮+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 Hp转阴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89.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转阴率为92.5%,随访复发率为2.5%;对照组转阴率为71.1%,随访复发率为10.5%,2组数据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规范的替普瑞酮+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用药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能有效清除Hp ,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ETV)延长疗程至96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随访24周的疗效。方法:16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2组:A组67例,Peg‐IFNα‐2a联合ETV治疗;B组98例,ETV 治疗。疗程96周。在治疗的12、24、48、72、96周及随访24周时检查 ALT、HBV DNA、HBeAg、HBsAg。结果:两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在治疗的48、72、96周及随访24周时,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在治疗的48周,P<0.05,在72、96及随诊24周,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eg‐IFNα‐2a联合ETV并延长疗程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任成俭;熊燕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1例报告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regenerativehy‐perplasia , NRHL)是一种慢性硬化性肝脏疾病,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以“腹胀,纳差半年,呕血、黑便半月”就诊。查呕吐物潜血阳性,急诊腹部B超:肝硬化,肝动脉增宽,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门脉内可见可疑低回声,栓塞?胆囊壁水肿,脾大,副脾,脾静脉增宽,腹水。既往因类风湿关节炎,服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强的松等药物10余年。2005年患急性乙型肝炎,服拉米呋定后复查 HBV‐DNA转阴。无服避孕药史。查体: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腹软,左下腹轻压痛,脾肋下3指触及。生化全检,TBIL 30.5μmol/L ;DBIL 7.3μmol/L ;ALB 32g/L ,余正常;乙肝六项:HBC‐Ab(+),余(-);自身抗体:抗核抗体:阳性。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心肌细胞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线粒体 M 型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 Ig A 6.6g/L ;(0.68~3.78),IgG、IgM ,补体C3、C4,铜蓝蛋白均正常;类风湿因子:172IU/ml(0~20);血常规:WBC 3.86×109/L ,RBC 2.43×1012/L ,PLT 65×109/L ,HGB 75g/L ;HCV‐Ab(-);肿瘤标记物:CA125243.9IU/L (<35),余正常;凝血全项:PT 20.3s(11~15),PTA 49%(80~120);便潜血:阳性;肝静脉彩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双侧股静脉、腘静脉未见明显栓子;胸片:两上肺结核,肺门淋巴结钙化;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少量),三尖瓣反流;腹CT 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脾大,门静脉主干,分支静脉广泛栓塞,胆囊增大,脾门钙化;门脉血流彩超:门脉较广泛的栓塞,其血流中止(伴行的肝动脉扩张);下腔静脉B超:下腔静脉未见明显梗阻。

    作者:叶妮娜;窦玉勤;赵洪川;张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DSA与CT检查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CT检查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观察组50例经DSA检查后根据结果选择用药,对照组50例进行CT检查后根据其结果选择用药。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及相关治疗效果。结果:以2mm为病灶体积分界点,比较两组检出情况,<2mm病灶检出率观察组为28.0%,对照组为20.0%,观察组更优(P<0.01);病灶体积>2mm两组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DSA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可准确暴露病灶情况,更利于治疗药物的选择。

    作者:张丽娟;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用药效果初评

    目的:探究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盆腔炎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沿用常规治疗盆腔炎的药物治疗法,即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观察组运用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进行对比治疗。结果:观察组盆腔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在女性盆腔炎治疗中,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在女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作者:杨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C 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临床C 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此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包括:10例甲状腺癌患者、13例甲状腺瘤患者、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以及13例甲状腺囊肿患者。结论:通过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有效定位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够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CT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琼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80例疗效分析

    目的:对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收的子宫肌瘤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55例作为观察组,进行腹腔镜手术;另外5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卵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500,P<0.05);观察组患者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可以促进其卵巢功能的恢复,保证治疗的效果。

    作者:程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80例慢性咳嗽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确定的病因构成。结果:380例病例中占前3位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41.05%)、咳嗽变异性哮喘(25.7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0%)。结论: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0~3岁的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引起3~6岁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6~14岁的慢性咳嗽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主导地位。

    作者:杨金玲;李爱香;刘香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让临床治疗经验更加丰富。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护理干预效果,对此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31/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24/3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君;于运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推拿治疗进展

    推拿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手段之一,手法多变,常与针灸、中药等配合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收效明显,故本文对单纯推拿治疗本病的手法、与多种治疗方式配合时的效果显著的特色手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高超;崔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配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应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肩周炎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常规手法松解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肩周炎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AS疼痛程度评分在治疗计划实施前后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肩部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和肩周炎疾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臂丛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联合个性化方案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文瑞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手足部氢氟酸烧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手足部氢氟酸烧伤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结果:相较治疗前,治疗后10min、4h、第2天疼痛程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为(12.2±8.5)d,创面经换药愈合48例,后期行肉芽创面植皮2例。创面愈合后,有程度不等的疤痕遗留19例。结论: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促进创口愈合,临床需依据患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取其他途径用药,以大限度改善预后。

    作者:眭怀清;梁拥军;郭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晚期肿瘤癌痛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晚期肿瘤癌痛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晚期肿瘤癌痛患者89例,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干预组由经过癌痛规范化培训的护士按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对癌痛患者进行质量管理,对照组由责任护士按护理常规对癌痛患者进行质量管理。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比较两组癌痛患者止痛治疗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以及调查对止痛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癌痛治疗后第3天,干预组患者平均疼痛评分(1.58±0.80)分,对照组为(3.02±0.82)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行走、正常工作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情绪、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乐趣方面,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满意率为95.7%,对照组为78.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能够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满意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曾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观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并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90例患者术后经病检证实,出现27例并发症,分别为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胆瘘,7例胰瘘,5例切口裂开,2例腹腔出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别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均不会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给予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胡海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阑尾炎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治疗的10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腹腔镜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英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住我院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因心绞痛急性发作入院,依据住院单双号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控制症状,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 ,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NO、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血清CRP、NO、LDL‐C分别与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而低剂量组为65.9%(27/41),经比较,2者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LDL‐C水平,升高舒血管因子NO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蒋改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探析

    目的:探析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柔软性管理效果进行观察统计,对其实施前后进行比较评分。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在护理综合考核评分、护士压力评分、患者平均满意率都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结论:柔性管理能够极大地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效率,极大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理人员不必要的压力,促进护理人员自发地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护理执行及交流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获得患者满意。

    作者:于舒;谭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