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
目的:总结本地区首次开展登革热病诊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4年9月26日-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快速建立专项护理小组和开展护理培训,设立专用病区集中治疗,密切观察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重症患者。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4.13±1.75)d ,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重症登革热病例比率8.33%,无护理并发症,无1例死亡,在病区内未发生院内感染和第二代登革热病传染。结论:快速有效的疾病诊治、专业的临床护理技术以及认真负责的护理精神对控制登革热病情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月连;温静;莫穆隆;梁柱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溶栓后出血评分(HAT)模型对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122例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给予rt‐PA 0.9mg/kg 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记录 HAT评分,根据评分不同,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及≥3分组共4组,分析4组之间出血转化的差异。结果:静脉溶栓患者共122例,其中22例出现出血转化,6例患者为症状性脑出血;0分组出血转化4例;1分组出血转化6例;2分组出血转化8例;≥3分组出血转化4例,各组之间行卡方检验,统计量χ2=26.5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 A T模型可有效地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
作者:姜超;徐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诊断性教学评价法在提高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我院教师的临床理论课堂教学情况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评价法,研究组应用诊断性教学评价法,分别进行评价后再次实施教学和评价。将两组问卷调查及成绩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教学评价前,两组观察对象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素质等5方面评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总分也较为接近(P>0.05),两组教学评价后的教学态度评分均与评价前接近(P>0.05),其余项目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评价前,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诊断性教学评价法评价基地医院课教质量,可以有效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便于针对性纠正。该方法对于提高基地医院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史成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CT检查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观察组50例经DSA检查后根据结果选择用药,对照组50例进行CT检查后根据其结果选择用药。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及相关治疗效果。结果:以2mm为病灶体积分界点,比较两组检出情况,<2mm病灶检出率观察组为28.0%,对照组为20.0%,观察组更优(P<0.01);病灶体积>2mm两组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DSA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可准确暴露病灶情况,更利于治疗药物的选择。
作者:张丽娟;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以及常规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均应用常规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均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略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略低于对照组的15.00%( 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新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析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柔软性管理效果进行观察统计,对其实施前后进行比较评分。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在护理综合考核评分、护士压力评分、患者平均满意率都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结论:柔性管理能够极大地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效率,极大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理人员不必要的压力,促进护理人员自发地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护理执行及交流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获得患者满意。
作者:于舒;谭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的价值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行肠外营养)和观察组(43例,行肠内营养及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及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及肠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明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盆腔炎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沿用常规治疗盆腔炎的药物治疗法,即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观察组运用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进行对比治疗。结果:观察组盆腔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在女性盆腔炎治疗中,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在女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作者:杨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6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26例产妇再次剖宫产210例,试产35例,成功分娩16例,发生子宫破裂2例。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仍以剖宫产为宜,但不是绝对指征,部分产妇经慎重筛选、严密监护,阴道试产亦是可行的。
作者:沈淑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5例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尿量等临床指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脉搏、血红蛋白水平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5例患者经抢救,42例脱离危险,救治成功率93.3%;死亡3例,死亡率6.7%。42例患者救治后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结论:产科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应加强产科危重症患者监测,掌握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制定针对性救治措施,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玉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方法:指定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及相关证件(上岗证)的专业分析人员,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批次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及回收率,记录测定结果,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不同批次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知,其含量测定结果及回收率测定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回收率98.93%,RSD=0.891%。结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准确测定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含量,有利于顺利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工作,保障患者用药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秦黎明;李启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80例慢性咳嗽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确定的病因构成。结果:380例病例中占前3位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41.05%)、咳嗽变异性哮喘(25.7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0%)。结论: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0~3岁的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引起3~6岁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6~14岁的慢性咳嗽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主导地位。
作者:杨金玲;李爱香;刘香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08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V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带机时间、病死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及带机时间上,对照组也明显长于观察组;同时虽然两种护理干预对患者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合并 VAP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增加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让临床治疗经验更加丰富。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护理干预效果,对此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31/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24/3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君;于运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我院66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良好,能减少出血、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并发症。
作者:侯海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手足部氢氟酸烧伤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结果:相较治疗前,治疗后10min、4h、第2天疼痛程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为(12.2±8.5)d,创面经换药愈合48例,后期行肉芽创面植皮2例。创面愈合后,有程度不等的疤痕遗留19例。结论:手足部氢氟酸烧伤采用葡萄糖酸钙凝胶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促进创口愈合,临床需依据患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取其他途径用药,以大限度改善预后。
作者:眭怀清;梁拥军;郭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收的子宫肌瘤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55例作为观察组,进行腹腔镜手术;另外5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卵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500,P<0.05);观察组患者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可以促进其卵巢功能的恢复,保证治疗的效果。
作者:程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住我院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因心绞痛急性发作入院,依据住院单双号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控制症状,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 ,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NO、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血清CRP、NO、LDL‐C分别与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而低剂量组为65.9%(27/41),经比较,2者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LDL‐C水平,升高舒血管因子NO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蒋改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好。
作者:王乃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