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徐俊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以及常规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均应用常规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均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略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略低于对照组的15.00%( 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新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阑尾炎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治疗的10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腹腔镜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英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年级学生标准化病人(S P )在诊断课程教学及考核中运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11级临床专业1班(72人)、2012级临床专业1班(73人)作为实验组,以传统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增加S P教学方法,2011级临床2班(76人)、2012级临床专业2班(72人)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诊断学课程理论期末考试,两组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了SP病人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S P模拟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S P应用于诊断学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的成绩,大面积使用学生SP和将学生SP的推广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中的诊断教学及考核中,可以提高诊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作者: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吴秀明;向志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ETV)延长疗程至96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随访24周的疗效。方法:16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2组:A组67例,Peg‐IFNα‐2a联合ETV治疗;B组98例,ETV 治疗。疗程96周。在治疗的12、24、48、72、96周及随访24周时检查 ALT、HBV DNA、HBeAg、HBsAg。结果:两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在治疗的48、72、96周及随访24周时,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在治疗的48周,P<0.05,在72、96及随诊24周,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eg‐IFNα‐2a联合ETV并延长疗程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任成俭;熊燕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溶栓后出血评分(HAT)模型对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122例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给予rt‐PA 0.9mg/kg 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记录 HAT评分,根据评分不同,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及≥3分组共4组,分析4组之间出血转化的差异。结果:静脉溶栓患者共122例,其中22例出现出血转化,6例患者为症状性脑出血;0分组出血转化4例;1分组出血转化6例;2分组出血转化8例;≥3分组出血转化4例,各组之间行卡方检验,统计量χ2=26.5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 A T模型可有效地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
作者:姜超;徐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在缩短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4-9月我院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32例,设为对照组,以2014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接受QCC干预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32例,设为研究组,由资深医护人员组成QCC小组,针对缩短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接台时间为(43.29±5.34)min ,显著高于研究组的(25.74±3.12)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用于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管理可有效提高接台效率,缩短接台用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雯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CP结合MRI在胆管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2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MRCP检查、MRI检查和两种手段结合检查。结果:MRCP组共检出32例,检出率为80.0%;M RI组共检出33例,检出率为82.5%;实验组共检出38例,检出率为95.0%。结论:M RC P结合M RI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中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费春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C T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别对其行C T检查与X线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患儿中,34例病灶位于右肺,15例位于左肺,11例位于双侧肺野。临床表现:X线主要以间质性浸润为主,C T以不均匀性高密度影为主;C T诊断准确率为85.00%,X线为68.33%。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 T检查能够更清晰现实病灶图像,诊断率更高。
作者:高爱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依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注射阿奇霉素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到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导致患儿发生诸多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依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为其制定出合理的使用方案,尽可能的口服阿奇霉素实施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该药物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欧阳玉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本地区首次开展登革热病诊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4年9月26日-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快速建立专项护理小组和开展护理培训,设立专用病区集中治疗,密切观察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重症患者。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4.13±1.75)d ,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重症登革热病例比率8.33%,无护理并发症,无1例死亡,在病区内未发生院内感染和第二代登革热病传染。结论:快速有效的疾病诊治、专业的临床护理技术以及认真负责的护理精神对控制登革热病情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月连;温静;莫穆隆;梁柱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 P<0.05);观察组的止泻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可缩短止泻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智军;王文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5例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尿量等临床指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脉搏、血红蛋白水平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5例患者经抢救,42例脱离危险,救治成功率93.3%;死亡3例,死亡率6.7%。42例患者救治后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结论:产科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应加强产科危重症患者监测,掌握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制定针对性救治措施,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玉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C 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临床C 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此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包括:10例甲状腺癌患者、13例甲状腺瘤患者、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以及13例甲状腺囊肿患者。结论:通过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有效定位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够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CT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琼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前臂皮瓣舌再造患者健康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在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游离前臂皮瓣舌再造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前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前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前臂皮瓣行舌再造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刘红;江锦芳;厥子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经Genbank获得mutL序列信息后,采用不同在线软件及数据库分析并预测mutL蛋白的信号肽、疏水区、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结论:该研究为相关菌株的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信息基础。
作者:潘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征(ICP)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与新生儿血胆红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患者及其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结果:(1)ICP患者及其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新生儿血胆红素与ICP患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6,P<0.05)。结论:ICP患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是造成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基础。
作者:许向明;黄映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让临床治疗经验更加丰富。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护理干预效果,对此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31/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24/3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君;于运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依据指南采用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为3个月。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6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各项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出现头晕和步态不稳,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没有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术后房颤(AF)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中心连续的397例CABG患者进入本研究样本。根据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这些病例分组为:低值组,HbA1c在3.8%~5.6%(142例),中值组5.7%~6.7%(141例);高值组6.8%~11.4%(114例),统计其不同分组间的房颤发生率并与术前HbA1c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共有78例发生房颤(19.6%)。在低值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8.2%(40/142),中值组为17.0%(24/141),高值组为12.3%(14/114)(P=0.01)。二者之间联系95%可信区间为0.7(0.61~0.83)。高值组与低值组比率为0.42。术前血浆 HbA1c水平作为预测术后房颤发生率95%可信区间为0.7(0.65~0.75)(P=0.01)。结论:术前 HbA1c的水平能够独立预测CABG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制定一定的策略来降低由HbA1c预测的术后高发人群的AF发生率。
作者:荆朝辉;李明秋;荣晓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