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燕飞
解剖学是医学各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面临着解剖学教学资源紧缺的困境,这将严重影响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如何让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解剖学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赵健;李怀斌;吴锋;黄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药物口服一直都是心房颤动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由于传统抗凝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及治疗中的使用限制,使得新药的研发迫在眉睫。对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作者: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重症感染是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救治的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情危重、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目前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正确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必要的外科手术清创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可以有效清除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迅速清除中小代谢产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保证机体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主体,有效降低重症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了CRRT在重症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实施模式、滤器膜和吸附材料的选择以及临床应用疗效方面的进展,以期为重症感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作者:谭明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让临床治疗经验更加丰富。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护理干预效果,对此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31/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24/3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指标在护理后都显著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君;于运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疏肝活血止痛法对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2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活血止痛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液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活血止痛法可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薛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胶体液和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0例病例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于麻醉前快速输入500ml羟乙基淀粉,对照组于麻醉前快速输入500ml平衡盐溶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低血压发生及麻黄素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15min时心率、血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5%,麻黄素使用率为1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7.3%,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胶体液较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更佳,可有效维持产妇及胎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低血压及麻黄素使用的发生。
作者:王珏;沈进;胡乃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 P<0.05);观察组的止泻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可缩短止泻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智军;王文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妇产科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护士受表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 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妇产科患者具有显著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患者60例临床超声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符合共51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5.00%;其中肝脏破裂13例,脾破裂17例,肾破裂13例,腹膜后血肿3例,空腔脏器损伤4例,复合性损伤1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88.24%,84.62%,66.67%,75.00%,80.00%。结论:超声检查以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及费用低廉等优势可作为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首选影像学诊断方式。
作者:何金梅;杨晓龙;杨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年级学生标准化病人(S P )在诊断课程教学及考核中运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11级临床专业1班(72人)、2012级临床专业1班(73人)作为实验组,以传统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增加S P教学方法,2011级临床2班(76人)、2012级临床专业2班(72人)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诊断学课程理论期末考试,两组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了SP病人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S P模拟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S P应用于诊断学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的成绩,大面积使用学生SP和将学生SP的推广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中的诊断教学及考核中,可以提高诊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作者: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吴秀明;向志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CP结合MRI在胆管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2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MRCP检查、MRI检查和两种手段结合检查。结果:MRCP组共检出32例,检出率为80.0%;M RI组共检出33例,检出率为82.5%;实验组共检出38例,检出率为95.0%。结论:M RC P结合M RI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与鉴别中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费春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好。
作者:王乃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推拿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手段之一,手法多变,常与针灸、中药等配合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收效明显,故本文对单纯推拿治疗本病的手法、与多种治疗方式配合时的效果显著的特色手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高超;崔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析柔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柔软性管理效果进行观察统计,对其实施前后进行比较评分。结果:实施柔性管理后在护理综合考核评分、护士压力评分、患者平均满意率都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结论:柔性管理能够极大地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效率,极大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理人员不必要的压力,促进护理人员自发地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护理执行及交流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获得患者满意。
作者:于舒;谭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的价值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行肠外营养)和观察组(43例,行肠内营养及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及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及肠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明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并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90例患者术后经病检证实,出现27例并发症,分别为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胆瘘,7例胰瘘,5例切口裂开,2例腹腔出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别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均不会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胰岛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血量、胰肠吻合方式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给予早期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胡海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析复发性盆腔炎患者运用中药灌肠与理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盆腔炎患者13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运用中药和理疗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中药灌肠和理疗对复发性盆腔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牛力;纪国;李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本地区首次开展登革热病诊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14年9月26日-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快速建立专项护理小组和开展护理培训,设立专用病区集中治疗,密切观察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重症患者。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4.13±1.75)d ,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重症登革热病例比率8.33%,无护理并发症,无1例死亡,在病区内未发生院内感染和第二代登革热病传染。结论:快速有效的疾病诊治、专业的临床护理技术以及认真负责的护理精神对控制登革热病情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月连;温静;莫穆隆;梁柱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5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肿瘤坏死程度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3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00%,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2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显著,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安平;王建屏;何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住我院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因心绞痛急性发作入院,依据住院单双号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控制症状,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 ,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NO、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血清CRP、NO、LDL‐C分别与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而低剂量组为65.9%(27/41),经比较,2者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LDL‐C水平,升高舒血管因子NO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蒋改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