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刘梅英;李志明;刘慧琴;乐树生;王玲;袁云庆

关键词:穴位贴敷, 益肾通络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痹证
摘要:目的 评价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分组观察,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颁发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疗效标准执行.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神经建构主义的中医院校生理学BOPPPS教学设计探索

    神经建构主义是新提出来一种学习理论模型,它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习模式.BOPPPS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神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生理学的BOPPPS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实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伍冠一;赵铁建;韦燕飞;钟静;马静;陈永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耳穴埋豆对肛肠病术后镇痛40例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对肛肠病术后镇痛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选择收治的8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耳穴埋豆治疗及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肠病手术患者接受术后耳穴埋豆治疗,有助于其疼痛程度的减轻,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作者:刘薇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学哲学基础术语的英语翻译考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门古老的中国本土医学.如何将其理论翻译成英语,从而为国内外医学界所理解,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术语翻译多元化,同一术语具有不同的翻译形式,为中医的国际传播造成了障碍,更为学习者造成了困惑.本研究以“阴阳”“五行”和“气”等中医哲学基础关键术语为切入点,全面、深入探讨其翻译源流,通过对近几年中医翻译相关文献及期刊的研究,对翻译形式提出见解,供同道参考.

    作者:武悦彤;王一;郭梦莹;任子君;王雪彤;贾永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早的理法通顺,方药严谨,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学医药论著,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其中很多方药非常经典,应用于各类疾病,而且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实践当中,这些方药都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桂枝汤是代表方剂之一,本研究就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番简要的论述,希望所得结果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作者:苗延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施

    以“葛花解酒汤对小鼠醉酒模型解酒护肝作用研究”实验项目为例,就中医院校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信息反馈和教学体会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讨论.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也对教师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推动了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

    作者:张明昊;赵珍珍;龚曼;李玉洁;孙曙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复方益母草胶囊与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恶不尽110例

    目的 研究复方益母草胶囊与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恶露不尽的效果 方法 将收治的220例恶露不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复方益母草胶囊与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恶露不尽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5%,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恶露干净时间为(4.26±1.15)d,明显短于对照组(7.28±1.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益母草胶囊与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恶露不尽时,可有效改善症状,加速患者恶露干净,提高有效率.

    作者:包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分层培训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分层培训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大班混合制培训模式,而实验组则采用不同层级的对应培训模式;通过观察培训前两组老师的核心能力评分结果以及培训后的评分结果和带教学生的满意度调查,观察干预方式的有效性.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经过两种培训模式后核心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实验组在临床护理能力(t=2.0158, P=0.0438)、专业发展能力(t=2.0508,P=0.0478)、教育与咨询能力(t=2.2916,P=0.0281)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t=2.2066,P=0.0340)提升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分层培训对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核心能力的提高优于常规的大班混合制培训,特别是对于低年资的带教老师,建议临床护理管理部门采用.

    作者:全小明;叶增杰;林雪梅;杨湘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门波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经验

    少精子症和弱精子症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发生,因此合称少弱精子症.少弱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门波教授继承中医传统理论,提出了以肾为主,阴阳兼顾,清肝达郁,调乙增癸的治法.又结合男性生殖特点,从湿热、瘀毒论治,提倡生活辅助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本文对其临床诊治少弱精子症的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薛铮;门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杨宗孟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

    杨宗孟教授是国家名医,全国500名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56年,尤其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症,在多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创立了中药保留灌肠加灸疗神阙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临床疗效满意,总结如下,以飧后者.

    作者:凌霞;张雪松;孟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海昆肾喜胶囊与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2~4期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海昆肾喜胶囊与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56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均28例.研究组患者应用尿毒清颗粒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应用海昆肾喜胶囊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变化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研究组对于患者血清肌酐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尿素氮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应用尿毒清颗粒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志红;易建伟;袁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70例

    目的 探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体内TNF-d、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效果显著,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钟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唐宋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经验探微

    唐宋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40余载,精通多家学说,临证经验丰富,对中医学许多问题都有独到见解并屡有创新.本文介绍唐老继承李东垣学术思想,并灵活运用李东垣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经验,以期对唐老在行医理念、辨证方法、中医学的定位和学习等方面进行论述,反映其学术思想.

    作者:马国柱;郜新莲;张宇航;陈晓辉;李晓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五音理论应用于治疗疾病及养生的探析

    五音是我国古代所确立的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的音阶.中医的五音理论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与人体脏腑、情志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及养生的一种指导理论.根据与五音对五脏、五行相克理论的结合下的五音理论对用音乐治疗一些疾病及日常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卢烁;郝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李东垣脾胃病用药配伍的数据分析

    目的 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 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 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 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贵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疏肝健脾化瘀法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应用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晚期乳腺癌患者,多以七情为外因,脾胃气虚为内因,病机上以郁、虚、瘀为主,本文讨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认为肝郁气滞、脾虚夹瘀为晚期乳腺癌的常见症候,临证治疗上予以疏肝健脾化瘀为法,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蔡玉荣;曹仲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高校实验室作为中药学本科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价与实践

    中药学专业实践性较强,实习实训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专业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优势资源面对本科生培养,应当有机的统一管理,建成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平台,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机制,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熟练掌握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研方法与应用,实现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对不同的实验室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制定评价标准,为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史晶晶;时博;卢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年教育模式探索

    为总结中医药院校开办“医体结合”特色体育学专业的教育成果,并不断提升“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情况,探讨了其在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保障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专业化和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作者:王烁;汶希;焦润艺;冯毅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喉痹概念的沿革及现代教材中喉痹的内涵

    论述了从《内经》以来对喉痹含义的认识,指出《内经》中咽部、喉部的解剖概念与现代的咽部、喉部相近,称咽为“咽”“咽喉”,称喉为“喉”“喉咙”;病名喉痹的病位偏向于喉,不是咽,但不能判断喉痹到底是什么疾病.后世医家所论喉痹有三层的含义,分别为:一是咽痛,二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险恶、出现咽喉梗阻的危重证,三是咽喉牙舌诸病症、其中包含现代的咽炎.建国以后的教材为规范病名,喉痹即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理清喉痹历史源流和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典籍,指导临床.

    作者:申琪;刘大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目的 评价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分组观察,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颁发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疗效标准执行.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通络方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梅英;李志明;刘慧琴;乐树生;王玲;袁云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血栓48例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104例脑血栓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治疗方案时将行常规西医治疗的56例设为对照组,行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的48例设为研究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ND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即治疗研究组NDS评分(10.32±2.5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59±3.3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行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促使其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兴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