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耀春
开放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师作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传统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利弊,并具体介绍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情况。
作者:赵欣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1、2、3三组,每组50例。1组口服氨氯地平,每天每次5mg ;2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每天每次2.5mg ;3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每天每次5mg。将所有患者治疗8个疗程以后,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8个疗程后其红细胞指数和血红蛋白值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3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值和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1组和2组,并且2组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明显降低,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各项指标对比均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对于轻中度高血压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适量的左旋氨氯地平对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张阳炼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乳房肿瘤患者术后采取不同包扎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乳房肿瘤患者482例,其中207例术后采用常规纱布绷带包扎,275例采用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比较两组的包扎效果。结果:采用常规纱布绷带包扎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8.7%,术后换药次数(3.5±1.2)次,愈合时间(9.5±3.5)d。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1.5%,术后换药次数(2.3±0.8)次,愈合时间(7.2±1.3)d。两组比较采用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明显优于常规纱布绷带包扎。结论:采用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可减少血肿发生,缩短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是一种较好的乳房肿瘤术后包扎护理方法。
作者:蔡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对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研究,出现的医用X线机的类型不断的增多。而且,这些医用的X线机都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医用X线机的大量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故障。并且,医用X线机的故障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针对这种现象,医院应该对医用X线机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实施有效的维修。
作者:李庆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联体儿极少见,系单卵双胎在孕早期发育过程中未能分离,或分离不完全所致,分为:(1)相等连体儿:头部、胸部、腹部等联体。(2)不等连体儿:常为寄生胎。腹部检查不易与双胎妊娠相区别。产科超声诊断不困难,但也容易漏诊,本文旨在利用超声横切面扫查来探讨诊断连体双胎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降纤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分别对采用降纤酶联合奥扎格雷钠和血塞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各150例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个疗程后将两组在总有效率、MES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IB、PT、CT 实验室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降纤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贾燕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发生的各种原因,寻找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5年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占剖宫产的33.5%,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产妇害怕产痛、高龄初产及珍贵儿。结论:社会因素剖宫产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孕妇和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需要孕妇、家庭、社会、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作者:卓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子宫破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不同子宫破裂病例的声像图特征及手术记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在15例子宫破裂病历中,有14例发生于疤痕子宫,1例发生于非疤痕子宫,超声检查结果:15例有不同程度的腹水;6例包裹胎儿及附属物的羊膜囊完整位于腹腔内;12例子宫壁内及周围见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1例患者见子宫一侧不规则低回声包块,超声误诊为输卵管妊娠。结论:超声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子宫破裂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汪文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微创膀胱造瘘术与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急性尿潴留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微创膀胱造瘘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瘘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膀胱造瘘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德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估电凝术联合经皮间断环形缝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63例患者分别施以电凝、经皮间断环形缝扎术及电凝与缝扎术相结合。结果:术后均随访3~6个月,58例溃疡愈合,1例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淋巴漏后抗感染自行愈合,3例感染。结论:电凝术对于轻度溃疡有较好疗效,电凝与缝扎相结合对轻中度溃疡有较好疗效,对于严重溃疡缝扎术仍是不能替代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立新;王仲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如何将手术使用后的各种硬式内镜镜头在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清洗、消毒、保养和灭菌时的损坏降到低程度。方法:常规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常规接收硬式内镜镜头的清洗、消毒及灭菌。对照组:设专职护士接收硬式内镜镜头并进行严格的评估、清洗、消毒及灭菌的改进方法。结果:采用改进方法后各种硬式内镜镜头因人为因素损坏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采取对硬式内镜镜头的有效维护,降低硬式内镜镜头损坏,延长硬式内镜镜头的使用寿命。
作者:汪四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AECOPD合并药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笔者通过全程参与1例AECOPD合并药源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探讨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和药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为临床药师如何做好对特殊患者的治疗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参考。结果:临床药师为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可以让患者了解到自身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消除怀疑和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可使用药更规范合理。
作者:李先瑞;蒋俊杰;王法财;聂松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主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 T影像表现与病人体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对照C T 影像与体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Chmorl结节、矢状面髓核、经骨情况方面,CT影像表现与病人体征症状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髓核密度、髓核情况、额状位突出、水平面突出、压迫神经根、硬囊膜形式的表现方面,与体征症状存在较显著的比较意义(P<0.05)。结论:CT影像的某些指标与病人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合二者能够较好地评估临床症状的发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作者:谢学胡;陈强;黄雪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170例待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观察组略短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分娩质量。
作者:任继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应用激素治疗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均给予综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分析及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喘息减轻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但其喘息和肺部鸣音全部消失的时间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迁延人数为4例(10.0%),对照组1例(2.5%)。结论:对存有特殊指征或症状严重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快速缓解患儿的病情。
作者:袁芹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对直肠癌择期拟行全麻的患者进行术前吞咽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32例直肠癌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在麻醉医师指导下进行吞咽功能的锻炼,锻炼时间为术前3d;对照组则按常规进行术前告知及全麻术前准备。观察两组全麻术后的拔管时间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吞咽动作出现比对照组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全麻患者术前准备中进行吞咽功能的锻炼,可尽早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全麻术后的拔管时间,有效降低全麻术后并发症。
作者:杨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的管理重在预防,预防压疮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外科尤其是骨科颈椎骨折患者不需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需行颅骨牵引者,由于其特殊体位要求难以翻身已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我科自2008年至今,均采用自制空心垫圈预防压疮,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群芬;钟传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吡啶1.0g qid+诺氟沙星2粒ti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氢化泼尼松20mg+生理盐水10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两组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活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 IgA、IgM、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CRP和WBC联合检测诊断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急性感染儿童作为感染组,选择60例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以上儿童末梢血进行CRP以及WBC水平的检测。结果:感染组儿童的CRP和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WBC 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和WBC为儿童急性感染敏感的指标,进行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急性感染,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海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方法:将随机选取的全部急性脑梗死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分别检查两组病人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T3、T4、TSH)、颈动脉B超,尽量动员病人做头颅MRI及MRA、头颈部CTA ,记录病人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发病时的感染史,计算病人的平均年龄。结果:复发组的平均年龄大于初发组,烟龄长于初发组,复发组糖尿病发生率及患病时间均高于初发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率低于初发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复发组 T T3、FT3与初发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吸烟、感染,特别甲状腺功能减低与脑梗死的复发有明显关系。
作者:张文华;牛玉秋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