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炼
联体儿极少见,系单卵双胎在孕早期发育过程中未能分离,或分离不完全所致,分为:(1)相等连体儿:头部、胸部、腹部等联体。(2)不等连体儿:常为寄生胎。腹部检查不易与双胎妊娠相区别。产科超声诊断不困难,但也容易漏诊,本文旨在利用超声横切面扫查来探讨诊断连体双胎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方法: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较严重,患者一般须严格服用免疫抑制剂。本实验以肝脏移植为例,研究M SC的免疫学特点。首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普通造血干细胞,并建立两组大鼠肝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肝脏组织移植,对照组接受普通干细胞培养的肝脏组织移植。两组模型均给以半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观察实验组的M SC能否减轻其免疫反应,并与未加入M SC的对照组作对比。结果:实验组仍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术后1周饮食及精神状况良好,生存质量与正常健康大鼠无明显差异。表明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减弱免疫排斥反应。对照组除总胆红素含量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偏高。实验组存活率高达91.7%,而对照组仅33.3%。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并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能力,临床上可在器官移植等疾病上推广应用。
作者:汪兰;曾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比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和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作用。方法:将1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80例采用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组80例采用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音乐疗法组总有效率72.5%,运动疗法组总有效率4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音乐疗法组疗效优于运动疗法组;2组治疗后帕金森综合评分均有下降(P<0.05),音乐疗法组下降多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
作者:罗映;黄泗霖;邓超;潘东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模式和观念的改变,女性在社会上拥有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独立的能力,因此,女性婚育年龄有上升的趋势,妇女生育年龄的上升除增加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外,也提高了出生缺陷的风险,以21-三体综合征为例,怀有染色体异常胎儿的风险随孕妇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数据显示,在20~24岁之间,患病率为1/1400,~35岁为1/350,~40岁为1/100,~45岁或以上为1/25[1]。传统结合血清学和超声影像学检查的无创联合筛查虽然敏感性高但假阳性也较高,不少筛查阳性孕妇实际上进行了不必要的有创性诊断检查,因而为孕妇带来心理负担和操作相关的流产风险。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无创而可靠的产前检查方法。本文将以新近研究和应用的无创DN A产前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郭伟诚;林惠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慢性鼻-鼻窦炎的C T表现。方法:从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腺样体肥大儿童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均行螺旋C T扫描,分析所有患者的C T表现。结果:经扫描,100例患者均表现出上颌窦或者筛窦黏膜有明显增厚现象,窦腔变窄,鼻甲较肥厚。其中,腺样体轻度肥大的有19例,中度肥大的有50例,重度肥大的有31例。有57例患者合并有中慢性鼻-鼻窦炎,经C T 扫描表现出上颌窦、筛窦黏膜增厚,窦腔变窄等慢性鼻窦炎表现以及鼻甲肥大和/或鼻中隔偏曲等。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较为全面的显示出腺样体肥大患者的中慢性鼻-鼻窦炎病变情况。
作者:李亿华;欧阳晓明;尹俊;欧阳清春;谢勇刚;龙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手术拔管期应用艾司洛尔后对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择期行颅脑手术的100例老年患者(ASAⅠ级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毕前10min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滴注)和对照组(术毕前10min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前、拔管前3min、拔管期间、拔管后5min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拔管前、后,HP、DBP、SBP等指标变化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前、后,HP、DBP、SBP等指标变化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手术拔管期间应用艾司洛尔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对患者心率、血压的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芯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TileCl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救治的35例TileCl型骨盆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在C臂导引下经皮穿刺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18例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或骶髂螺钉,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功能恢复和复位满意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leCl型骨盆骨折采用C臂导引下经皮穿刺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有效保证预后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芳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出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24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中西药结合加乳腺病治疗仪治疗组(以下简称“综合组”)4组,每组均为60例,对各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西药组66.7%、中药组58.3%、中西药组83.3%、综合组98.3%。4组总体疗效比较χ2检验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疗效比较 P=0.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疗效比较 P=0.035,中西药组和综合组疗效比较 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法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明显不同,运用中西药结合加乳腺治疗仪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较高,治疗后患者恢复较快,应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积极的推广应用。
作者:韩晓婷;姜鹏;王萍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4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氨基酸250ml/d、脂肪乳剂250ml/d ,治疗14d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作用安全有效。
作者:汪莉;郑晓芸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患者,35岁,G3 P1 L1,因停经40d ,B超检查宫内孕,孕囊直径12mm于我院行人工流产术。术中刮出绒毛与B超大小相符。术后3d ,因腹疼及阴道少许出血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提示子宫直肠窝积液13mm ,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双附件区无明显压痛。考虑为盆腔炎症予静脉抗炎治疗2d疼痛无明显好转。术后6d ,突然腹疼加重,再次复查超声提示盆腔大量积液,宫内未见异常,查血HCG 1029M IU/ml ,行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8ml ,考虑宫外孕予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侧输卵管颊部妊娠破裂,病理证实符合宫外孕诊断。
作者:张素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AECOPD合并药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笔者通过全程参与1例AECOPD合并药源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探讨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和药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为临床药师如何做好对特殊患者的治疗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参考。结果:临床药师为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可以让患者了解到自身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消除怀疑和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可使用药更规范合理。
作者:李先瑞;蒋俊杰;王法财;聂松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期痴呆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0例65岁及以上社区痴呆患者进行5年随访研究,应用Kaplan-M eier方法计算5年生存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方法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 Cox 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40名痴呆患者中94名死亡(67.1%),痴呆患者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1年(95% CI=3.8~4.6),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痴呆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腰臀比是影响痴呆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性别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社区痴呆患者5年生存率为14.8%,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因素有高龄、吸烟、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较大的腰臀比。
作者:张景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应用激素治疗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均给予综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分析及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喘息减轻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但其喘息和肺部鸣音全部消失的时间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迁延人数为4例(10.0%),对照组1例(2.5%)。结论:对存有特殊指征或症状严重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快速缓解患儿的病情。
作者:袁芹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不同给药途径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的效果。方法:8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在胎儿取出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8ml ,接镇痛泵静脉镇痛(地佐辛10m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16mg);观察组在胎儿取出后,硬膜外腔注射地佐辛1.5mg(生理盐水稀释至8ml),接静脉镇痛泵(地佐辛8.5m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16mg)。观察术后首次按压给药时间,记录术后6h、12h、24h、48h VAS评分及24h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按压给药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 P<0.05)。术后6h、12h 、24h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镇痛药用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硬膜外结合静脉给药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一静脉途径。
作者:朱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病房脓毒症患儿的发病状况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入住的121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患病率、发病率、原发感染状况等。结果:2013年儿科重症监护室的脓毒症患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2012年,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重症脓毒症患儿的病死率高,为51.28%,其中器官损坏≥3个的病死率居于首位;感染发生率高的部位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58.68%)、肠源性感染(15.71%)和皮肤感染(9.09%)。结论:在儿科,脓毒症已得到足够的重视,预防DIC和多器官的功能衰竭、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已成为治疗脓毒症的关键。
作者:林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主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 T影像表现与病人体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对照C T 影像与体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Chmorl结节、矢状面髓核、经骨情况方面,CT影像表现与病人体征症状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髓核密度、髓核情况、额状位突出、水平面突出、压迫神经根、硬囊膜形式的表现方面,与体征症状存在较显著的比较意义(P<0.05)。结论:CT影像的某些指标与病人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合二者能够较好地评估临床症状的发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作者:谢学胡;陈强;黄雪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发生的各种原因,寻找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5年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占剖宫产的33.5%,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产妇害怕产痛、高龄初产及珍贵儿。结论:社会因素剖宫产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孕妇和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需要孕妇、家庭、社会、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作者:卓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代谢并减少肝糖原的输出。吡格列酮还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压,抑制炎性细胞的产生,降低血脂,抗氧化,抑制动脉血管硬化等作用。
作者:车成健;赵庆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方法:将随机选取的全部急性脑梗死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分别检查两组病人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T3、T4、TSH)、颈动脉B超,尽量动员病人做头颅MRI及MRA、头颈部CTA ,记录病人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发病时的感染史,计算病人的平均年龄。结果:复发组的平均年龄大于初发组,烟龄长于初发组,复发组糖尿病发生率及患病时间均高于初发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率低于初发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复发组 T T3、FT3与初发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吸烟、感染,特别甲状腺功能减低与脑梗死的复发有明显关系。
作者:张文华;牛玉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估电凝术联合经皮间断环形缝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63例患者分别施以电凝、经皮间断环形缝扎术及电凝与缝扎术相结合。结果:术后均随访3~6个月,58例溃疡愈合,1例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淋巴漏后抗感染自行愈合,3例感染。结论:电凝术对于轻度溃疡有较好疗效,电凝与缝扎相结合对轻中度溃疡有较好疗效,对于严重溃疡缝扎术仍是不能替代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立新;王仲超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