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秀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的管理重在预防,预防压疮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外科尤其是骨科颈椎骨折患者不需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需行颅骨牵引者,由于其特殊体位要求难以翻身已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我科自2008年至今,均采用自制空心垫圈预防压疮,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群芬;钟传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门诊部发生的用药差错分析,发现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再造医嘱处理流程,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方法:通过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再造医嘱处理流程,分阶段建立收费站、药房站、护士站、医生站、实行静脉输液卡打印功能、建立洁净配液室、二维码确认医嘱等一系列改变医嘱执行的方式。结果:杜绝了转录医嘱出现的差错,减少执行医嘱其他环节的错误,对建立护士、医生站前后5年护理差错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9,P=0.019);对使用二维码确认医嘱、药房双重查对前后18个月发生的差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8,P=0.035)。结论:通过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二维码确认医嘱,再造门诊医嘱处理流程,可明显降低门诊输液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黎东眉;胡敏芝;关瑞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微创膀胱造瘘术与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急性尿潴留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微创膀胱造瘘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瘘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膀胱造瘘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德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吻合静脉重建回流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中的应用。方法: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手术中改良应用静脉吻合重建回流的方式,将包含在皮瓣内的指侧方静脉与手指远端伤口的静脉断端端端吻合重建皮瓣的回流。结果:36例36指皮瓣全部成活,无回流障碍,皮瓣质地良好,无需二期整形。结论: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改良应用静脉吻合重建回流的术式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中建;王智慧;徐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以观察其疗效。结果:30例肱骨近端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随访12个月,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30例病人,其中达解剖复位26例,达功能复位4例。参照Constant-M 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优22例(73.3%),良5例(16.7%),可3例(10.0%),优良率达90.0%。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作者:丁建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发生的各种原因,寻找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5年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占剖宫产的33.5%,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产妇害怕产痛、高龄初产及珍贵儿。结论:社会因素剖宫产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孕妇和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需要孕妇、家庭、社会、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作者:卓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对直肠癌择期拟行全麻的患者进行术前吞咽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32例直肠癌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在麻醉医师指导下进行吞咽功能的锻炼,锻炼时间为术前3d;对照组则按常规进行术前告知及全麻术前准备。观察两组全麻术后的拔管时间及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吞咽动作出现比对照组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全麻患者术前准备中进行吞咽功能的锻炼,可尽早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全麻术后的拔管时间,有效降低全麻术后并发症。
作者:杨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代谢并减少肝糖原的输出。吡格列酮还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压,抑制炎性细胞的产生,降低血脂,抗氧化,抑制动脉血管硬化等作用。
作者:车成健;赵庆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乳房肿瘤患者术后采取不同包扎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乳房肿瘤患者482例,其中207例术后采用常规纱布绷带包扎,275例采用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比较两组的包扎效果。结果:采用常规纱布绷带包扎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8.7%,术后换药次数(3.5±1.2)次,愈合时间(9.5±3.5)d。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1.5%,术后换药次数(2.3±0.8)次,愈合时间(7.2±1.3)d。两组比较采用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明显优于常规纱布绷带包扎。结论:采用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可减少血肿发生,缩短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是一种较好的乳房肿瘤术后包扎护理方法。
作者:蔡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两纲完成情况,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方法:对我州10年内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两纲的实施提高了我州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降低了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结论:两纲的实施有利于我州妇幼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作者:赵有芳;何蓉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控制性降压治疗胸外科术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胸外科术后出血的患者78例,均行控制性降压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以及二次出血状况。结果:观察组39例患者中,满意23例,较满意1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39例患者中,满意10例,较满意17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率为69.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二次出血状况,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术后出血患者行控制性降压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二次出血的几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天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EN组)和36例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EN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小于PN组(P<0.01或 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亦明显低于PN组(均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出现并发症21例次,EN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作者:宋振鹏;丁明胜;黄金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吡啶1.0g qid+诺氟沙星2粒ti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氢化泼尼松20mg+生理盐水10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两组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活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 IgA、IgM、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感染发生率及探讨病毒感染与性别的关系。方法:在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随机抽取男性和女性患儿各1000例,取其鼻咽深部的刷检物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200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中七项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为27.45%(549/2000),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其次分别为(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3型)PIV-3、(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V-A、(副流感病毒2型)PIV-2、(乙型流感病毒)IFV-B。其中 PIV-3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χ2=4.465,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七项病毒中,以RSV为主。并且除PIV-3外,其他六种病毒感染均无性别差异。
作者:张碧清;李小梅;邵英;范楚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患肢保护性负重时间平均为(24.5±1.2)d,完全负重时间为(56.8±1.4)d ,X线片检查提示术后骨性愈合时间为(65.6±5.5)d。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 )中前足评分标准对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优良率达到90.0%。结论:采用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操作较简便,固定质量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曾云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措施,对照组采取为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运动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该种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孙美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手术拔管期应用艾司洛尔后对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择期行颅脑手术的100例老年患者(ASAⅠ级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毕前10min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滴注)和对照组(术毕前10min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前、拔管前3min、拔管期间、拔管后5min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拔管前、后,HP、DBP、SBP等指标变化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前、后,HP、DBP、SBP等指标变化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手术拔管期间应用艾司洛尔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对患者心率、血压的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为了提高阴式三角型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舒适度。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9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除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增加舒适护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几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统计学比较其结果具有显著差别(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于阴式三角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可提升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伏丽娟;李家秋;余红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比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和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作用。方法:将1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80例采用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组80例采用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音乐疗法组总有效率72.5%,运动疗法组总有效率4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音乐疗法组疗效优于运动疗法组;2组治疗后帕金森综合评分均有下降(P<0.05),音乐疗法组下降多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多巴丝肼联合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多巴丝肼联合运动疗法。
作者:罗映;黄泗霖;邓超;潘东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从中药内服、中药灌肠、针刺、艾灸、推拿、电磁波谱照射等方面概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并从目前不足之处提出研究展望。
作者:丁怀莹;邵岩;周冰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