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解剖学研究

谯时文;姜淮芜;黄勤

关键词:在体胃裸区, 胃癌, 亚甲蓝, 解剖间隙, 通联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术前螺旋CT诊断,分为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观察胃裸区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关系,尤其是有与右侧相通联.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及裸区内走形的血管、神经及其走向和分支、裸区内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液的流向.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周长和其长、宽.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A组胃裸区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周长为(17.86±3.58)cm、长(4.96±0.72)cm、宽(3.77±0.51)cm,面积为(13.15±2.25)cm2;B组胃裸区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周长为(15.66±3.68)cm、长(4.91±0.92)cm、宽(3.02±0.49)cm,面积为(10.75±3.28)cm2;(2)两组患者胃裸区左右侧界均为胃、膈韧带左、右层,左侧与左肾周间隙相通、右侧封闭、上界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并通食管裂孔和膈血管间隙与纵隔相连、向下与肾旁前间隙相通联;(3)A、B两组胃裸区内有血管分布的占100%,其中只有胃左动静脉占13%,只有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60%,只有膈下动脉返支的占10%,有胃左动静脉和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9%,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5%,同时有胃左动静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3%;A、B两组胃裸区有淋巴结分布的占100%,出现的淋巴结均为胃左淋巴结,有1~3枚淋巴结的占82%,有3~5枚淋巴结的占15%,有5枚以上淋巴结的占3%;A、B两组胃裸区内有神经分布的占35%,仅有右侧迷走神经干经过的占33%,有右侧迷走神经干及其分支经过的占2%.结论: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存在差异,与是否受到周围疾病的侵犯有关.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睾丸扭转延误诊断原因探讨(附32例报告)

    目的:加强公众和临床医师对睾丸扭转的认识,提高首诊医生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32例延误诊断为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手术复位并行双侧睾丸固定,22例行患侧睾丸切除、健侧睾丸固定.结论:公众及首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超声医师经验不足误导、误诊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石志强;孙贵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巨大胎儿58例相关因素分析

    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 000g者称巨大胎儿.国内资料报道巨大胎儿占出生总数的5.62%~6.49%,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分娩巨大胎儿58例,占分娩总数的9.6%.巨大胎儿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均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严重威胁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传统观念认为:巨大胎儿的发生与糖尿病、产次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巨大胎儿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及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故现将如何预防巨大胎儿的发生及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适时计划分娩报告如下.

    作者:张亚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在耐多药结核病住院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加强耐多药结核病区硬件建设、有关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及耐多药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耐多药结核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晓琴;余奕;王槐堂;曹鸿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应用庆大霉素局部治疗干槽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和碘仿纱条分别在干槽症局部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将170例干槽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庆大霉素组85例,将含有庆大霉素溶液的小棉球置入牙槽窝内;碘仿纱条组85例,将碘仿纱条置入牙槽窝内,分别复查封药1d、2d后各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比封药后疼痛反应情况.结果:庆大霉素组封药第1天,有效60例,第2天有效15例,第3天有效10例.碘仿纱条组封药第1天有效51例,第2天有效19例,第3天有效6例,第4天有效5例,第5天有效4例.结论:对于干槽症的局部治疗牙槽窝内封庆大霉素疗效更好.

    作者:吉辉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4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 468例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果者再作梅毒胶体金法(SYP)、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结果:共检出ELISA阳性621例,其中经TPPA确认阳性有566例,SYP阳性有575例,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1.1%、92.6%.TRUST阳性有158例.根据ELISA检测的原始吸光度值,将621例标本分为低、中、高吸光度组,与TPP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经TPPA确认后,阳性比例分别为83/132、182/188和300/301.结论:使用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可靠,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作者:周守容;邓安彦;陈华平;吴春磊;穆万洋;刘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外阴恶性肿瘤6例的围术期护理

    外阴恶性肿瘤约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3%~5%,占女性全恶性肿瘤的1%,常见于60岁以上的妇女,以外阴鳞状细胞癌常见,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90%[1].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为辅.由于手术范围广, 且与尿道和肛门相邻,易继发感染,故良好的术前准备、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成功极为关键.

    作者:谢芹燕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5例中老年女性患者行盆底重建术的护理

    盆底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d,POP)是由于分娩、长期腹压增加及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并造成机能退化所致.盆底脏器脱垂包括膀胱及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阴道后壁及直肠膨出,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方式为阴式子宫切除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是将薄弱的组织加固,并不能提高对抗腹压的强度,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1].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已经实施盆底重建术,补片已经成为重要的盆底组织替代物,替代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从而恢复盆底的整体性.2009年11月-2011年4月我科对25例中老年女性患者行盆底重建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前术后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余红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胸、腹部严重外伤患者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

    严重的外伤是指多脏器损伤或多处外伤,常指可能出现致命性损伤的危险,通常累及头部、胸部、腹部和四肢,代表着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中的15分及更高的状态[1].这样的患者常需要快捷、准确地进行损伤情况的诊断,这也是住院治疗后的首要任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多螺旋CT普及之前,超声检查是对这种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它能够获得横断面的影像资料,而且超声广泛使用、易于操作和价廉的优势非常明显.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与多螺旋CT结合使用,对那些持续性严重外伤患者进行急诊诊断,尤其是在欧洲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本文主要对超声检查严重外伤的作用进行综述,对急诊检查所使用的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分析超声在严重外伤患者中使用的可靠性和缺陷.

    作者:杜福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甘舒霖30R联合伏格列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有学者报道血糖的波动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病变死亡危险[1],对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甘舒霖30R(通化东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早、晚餐前注射联合伏格列波糖片(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不但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而且阻止或逆转B细胞功能下降,而且提高了患者强化治疗的依从性,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朱易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新生儿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并文献复习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以轻微外伤后,皮肤和黏膜水疱形成为共同特征的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依分型不同轻重不一.我院于2010年11月收治1例新生儿EB患儿,考虑为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有其自身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同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运用前后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手术室运用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手术患者按实施优质护理前、后分成两组,每组100例,手术完成后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优质护理前患者满意度92%,优质护理后满意度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

    作者:王小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骶骼关节针刀松解术治疗急、慢性腰腿痛63例

    笔者应用骶骼关节针刀松解术治疗急、慢性腰腿痛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经验如下.1.1 资料 63例患者,男37例,女26例,年龄14~71岁,病程长7年,短2h,有外伤者15例,无外伤者48例,有腰椎手术(髓核摘除)者3例,无手术者60例.

    作者:张得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脑囊虫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脑囊虫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04例脑囊虫病患者行头颅CT平扫,83例做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型81例,脑室型4例,脑模型1例,混合型18例.结论:CT是诊断脑囊虫病好的影像技术之一,尤其对钙化检出优于MRI,部分典型病例平扫即可确定诊断.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囊虫抗体实验)均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田耀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羊水过多1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羊水过多的诱发因素,分析病因与羊水指数的关系,总结在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8年2月-2011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确诊羊水过多的孕妇1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妊娠中晚期的孕妇容易出现羊水过多,胎儿畸形与妊娠足月相比,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 对于羊水过多的治疗实施,关键是胎儿怀孕时间长短,是否出现畸形和孕妇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对症处理.结论:羊水过多发生时间越早程度越重,围生儿在临床的判断是预后差,必须排除胎儿畸形的诱因,必要时妊娠终止.

    作者:王贵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鉴别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2000-2011年我院310例甲状腺肿物切除后的病理结果与超声诊断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在鉴别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10例患者切除结节,超声诊断符合率约90%.结论: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重复检查,随诊观察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方法,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社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阴道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剖宫产术后,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其中35例诊断为子宫切口憩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切口可见宫腔内凸向浆膜层的缝隙状、三角形或囊状缺损,缺损区可有积液,边界模糊,内透声欠佳.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操作简便,结果迅速、准确,在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与救治1例

    临床上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前皮试是防止其肌肉注射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一项必要措施,皮试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常见为皮试局部皮丘、红肿及瘙痒,罕见有严重过敏反应并导致休克者,我科2010年12月末救治1例破伤风皮试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德胜;周孟云;李晨;冯胜骄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118例老年患者PPH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118例老年人餐后血压变化,减少因血压过低造成的不利影响,探讨预防老年人进餐后血压下降的护理措施,进一步加强预见性护理.方法:选择住院老年患者118例,观察进餐对血压的影响,以早、中、晚三餐后20、40、60、90、120min所测血压与餐前血压做配对t检验,并记录餐后有无不适.结果:餐后与餐前相比,118例老年人三餐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餐后20、40、60、90、120min与餐前血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aP<0.01,bP<0.05).平均下降幅度以早晚餐下降幅度较大;餐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大于舒张压;又以餐后60min血压下降幅度为明显.77例患者餐后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有41例因为血压过低,出现头晕、心慌、胸闷不适等低血压症状.结论:餐后低血压是否产生症状与血压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有关,尤其对于高龄及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老年患者,要进行防止餐后血压下降所致意外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金舟;彭红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TNF-a、IL-6、IL-8检测分析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导致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清的细胞因子紊乱密切相关.2011年1-12月,我院对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和3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TNF-α、IL-6、IL-8进行了对比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低场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低场MRI机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似为脑梗死的37例患者包括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5例,急性期(发病后6~3d内)32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的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其他序列脑梗死更有明显优势,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100%.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选择佳扫描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作出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仝占胜;郝淼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