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森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在静脉输注时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较大.如果化疗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特别是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使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1].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2],所以治疗中一方面要积极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另外一旦外渗,需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以把病人的痛苦降到低程度.我院2008-2009年对防治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规治疗中,采用自制中药清热祛毒粉外敷,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王交莉;郭建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因双眼红痛、视力下降外斜20d,于2008年12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自觉双眼红痛、视物模糊变形,伴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头皮感觉异常,未给予治疗.于入院前1d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悸症状.既往体健.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腱反射稍活跃,无病理征,无脑膜刺激征.头颅MRI未见异常.心率:102次/min.呈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步态不稳.双眼球快速顺时针旋转性震颤,原位注视时右眼外斜25°.
作者:张丽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临床上乳癌术后局部复发多采用放射治疗,但时间不长肿块再次复发,而化疗对机体影响大,我院从2002年以来采用再手术加以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完成后进行子宫肌瘤体积检查.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可将中西医结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破窗理论在供应室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质控管理小组,严格工作流程,针对各环节中出现的不完善行为及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并跟踪整改,杜绝破窗现象.结果:实施后护理缺陷相对减少,各项检查项目对比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破窗理论进行环节质量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无菌观念及风险意识,使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合理化,提高了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开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主要的病原学因素[1].慢性HBV 感染者中PHC的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高约200倍[2].本文分析了76例PHC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AFP.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与AFP含量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任国庆;牛海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7例,其中累及无名动脉1例;腹腔干1例,左肾动脉1例;Ⅱ型2例,无名动脉受累1例;Ⅲ型9例,其中累及左锁骨下动脉1例 ,腹腔干1例;假腔被血栓充填为动脉壁内血肿1例;18例中有1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口.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破口位置、瓣膜情况,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徐春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截瘫病人长期卧床,皮肤知觉丧失,骨隆突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于床褥与骨隆突之间而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皮肤出现坏死,称为压疮[1].我科于2009年6月收治了1例截瘫并发压疮感染的患者,骶尾部6cm×8cm及右侧髂嵴3cm×4cmⅢ°压疮,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后病情好转,褥疮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玲钰;王莹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9年6月外伤性肠穿孔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进行剖腹探查,进行一期肠修补16例,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肠吻合外置1例.术后一期愈合18例,切口感染3例,未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正确的手术方式、有效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静脉营养药物,是影响肠穿孔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红星;张强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糖尿病89 例中,应用饮食控制或饮食加胰岛素治疗,死亡胎儿8例,发病6例,产后绝大多数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无酮症发生.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和治疗对降低母婴并发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秀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吸烟(特别是空腹吸烟)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近10年来,对我附属医院100例吸烟与不吸烟人群及1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吸烟史进行了调查.大量吸烟的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比较高,将近一半以上,经正规治疗未愈的仍是大量吸烟者.治愈后出现复发的仍是大量吸烟者.因此,调查发现吸烟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就笔者的临床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与经颅多普勒(TCD)对青少年偏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儿分别进行EEG与TCD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患者EEG检查异常率占21.7%,TCD异常占80.2%,与健康青少年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TCD检查对青少年偏头痛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客观价值;EEG对青少年偏头痛虽无特异性但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本文对169例我院2006-2008年甲状腺结节病人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结节内的钙化在超声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意义,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晓华;杨淑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为了探索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采用症症相合、证病结合、病病相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等方法,使温病学中原本抽象模糊的概念、理论变为更加具体、生动,激发学生学好温病学的热情及临床运用温病理法的能力,从而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
作者:马登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对母体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住院分娩资料完整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126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血糖控制程度分为治疗满意组及治疗不满意组,对比两组母体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与治疗的关系.结果:治疗不满意组母体并发症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满意组(P<0.05),不满意组母体并发症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9.69%)为主,与满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血糖,重视胰岛素使用,加强胎心监护,适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是降低母体并发症和降低围产儿患病率的主要手段.
作者:李会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14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朱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腰麻后直接俯卧位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肛肠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腰麻后转为平卧位,调节麻醉平面后再转为俯卧位;B组腰麻后直接俯卧位.观察两组腰麻后生命体征变化、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麻醉-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手术等待时间缩短(P<0.05),阻滞平面易于控制,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后直接俯卧位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缩短手术等待时间,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作为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陈爽姿;冯英妮;曾宪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超早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确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超早期辅以无创机械通气,同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氧合指数、APACHE II评分等资料.结果:2例死亡,24例成功脱机,氧合指数上升,APACHE II评分下降,2例行无创通气3d后改为经口气管插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较有创正压通气更易早期实施,能在早期改善患者低氧血症以及由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损害,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彭加英;李先全;范红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据统计,有3/4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因此,重症脑出血康复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体能训练和记忆训练,并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HAD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患者康复前后的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何碧莲;黄碧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美国院内感染监测数据(NNIS)报告显示,不动杆菌属在医院内感染占第4位.不动杆菌属主要分为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等.而临床上不动杆菌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占75%[1].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给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我科自2008年7月-2009年1月发生了6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的院内感染,笔者通过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了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蓉;黃春霞;朱剑仙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