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6例临床分析

朱艳红

关键词:剖宫产, 子宫切口, 血肿, B超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14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眼外斜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因双眼红痛、视力下降外斜20d,于2008年12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自觉双眼红痛、视物模糊变形,伴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头皮感觉异常,未给予治疗.于入院前1d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悸症状.既往体健.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腱反射稍活跃,无病理征,无脑膜刺激征.头颅MRI未见异常.心率:102次/min.呈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步态不稳.双眼球快速顺时针旋转性震颤,原位注视时右眼外斜25°.

    作者:张丽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机制及防护措施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mHg=0.133kPa)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可无任何症状,或伴出汗、头昏眼花、哈欠、便意或失禁,血压显著下降者可出现心绞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抽搐、昏迷、死亡,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1].国内外报道发生率大约是20%~30%[2];急性肾衰患者首次诱导透析发生率为43.61%;本文就其诱因、发生机制及防护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张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4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完成后进行子宫肌瘤体积检查.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可将中西医结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给药可有效地保护静脉和预防化疗药物的外渗,为治疗和护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如果护理不到位,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科实施的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徐兴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例

    自从1982年Shieman及Gallagher将电消融疗法应用于临床,由于其疗效确切、恢复快,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替代直流电消融在全世界迅速普及,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的疗法,RFCA术后能引起一些并发症,血栓栓塞是其中一种.我院自2001年开始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其中3例并发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尹琼;万书平;陈礼学;杨广龙;魏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髌骨外侧压迫综合征的关节镜下治疗

    目的:探讨髌骨外侧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2例(43膝),其中男性8例,女性24例,年龄34~61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明显,诊断较明确,采取了外侧支持带松解,部分患者采取软骨病灶微骨折术治疗.结果:诊断明确的所有病例经过手术治疗后,随访长的3年,短的半年,平均约1.5年,参照叶启彬等方法对患膝进行综合评价,优良率为95.4%.结论:髌骨外侧压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外侧支持带松解(部分患者加软骨病灶微骨折术)治疗严重或反复发作的髌骨外侧压迫综合征,创伤小,效果满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戴冠东;周志华;罗丽丹;丁华东;叶伟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10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确诊的10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表现为肺内散在分布斑片影,为多叶多段的两肺受累;3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1例表现为肺内点状、小结节状阴影;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吸收慢、迁延时间长的特点.结论: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胸部CT检查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远鸿;王良永;黄祥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无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及B超检查等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作者:高雅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粉针过敏1例报告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一种三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使人体获得高能量,临床上除应用于肝脏疾病外,还应用于恶性肿瘤、神经、泌尿、消化等多种疾病.在应用过程中,慎防过敏反应.本文将对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敏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马英芳;马艳平;刘淑梅;王凤荣;刘艳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康复护理体会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据统计,有3/4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因此,重症脑出血康复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体能训练和记忆训练,并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HAD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患者康复前后的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何碧莲;黄碧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临床浅静脉留置针污染调查及预防对策

    目的:调查浅静脉留针的细菌污染情况,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方法:对静脉留置针细菌培养结果、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7年1月-2008年12月送检的留置针细菌培养标本,总阳性率为20.2%,2008年阳性率明显低于2007年阳性率(χ2=7.66,P<0.01),共检出各种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1株,占51.9%;革兰阴性杆菌36株,占45.6%;真菌2株,占2.5%.留置期间套管口保护性措施不当、留置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严、导管相关感染知识缺乏等是留置针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规范置管护理和无菌操作、控制留置时间等,是减少留置针污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升芝;单玉云;倪佃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cesarean scars pregnancy,CSP)是妊娠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瘢痕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CSP呈增多趋势,但本病的早期诊断困难,初诊误诊率高,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部分患者以子宫切除为结局.反之,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得当,则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保留生育能力.所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作者:穆红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ICU病房常见的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ICU病房护理的常见风险与对策.方法:针对ICU病房护理技能操作、护患信任、隐私、护理文书等护理环节进行风险分析.结果:发现ICU病房护理的常见风险主要存在于护理技能操作、护患信任、隐私和护理文书书写等环节中.结论:通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完善各种操作规程;建立以人为本,互惠互信的服务意识;履行护士责任和义务,关注病人知情权;注重与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等措施可以有效防范ICU病房护理的风险.

    作者:饶青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血中BNP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用ARCHITECTI 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2008年6月-200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BNP的质量浓度及用PHILLIPSIE3S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NP的质量浓度在接受PCI与未接受PCI的患者早期第1天、第2天内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第3天、第7天,PCI组明显低于未PCI组(P<0.05).1周左右的EDV、ESV值在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第3、7天的BNP质量浓度,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作者:律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术前心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焦虑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采取组间对照和术前对照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访视等;心理干预组(干预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随后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前的焦虑值及血压、心率变化,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入院时焦虑值: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焦虑值 :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心率比较,入院时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干预组血压、心率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焦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医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易建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DOX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述

    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常规化疗时,药物难以在肿瘤内部达到有效浓度,且药物分布全身易致系统性毒副反应.若不良反应严重时,患者因顺应性差而被迫中断化疗.故研发新型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或改变现有化疗药物的剂型和药动学性质,以适宜的方式作用于肿瘤组织是提高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对大多实体肿瘤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阿霉素(DOX)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可广泛用于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化疗.将DOX制成各种靶向制剂可达到缓释、降低给药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DOX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杨少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浅谈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某种感染,也不处在感染的潜伏期,是在住院48h后发生的感染.我国卫生部于2006年9月1日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将医院感染管理步入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一所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好与差,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医患和谐均非常重要,下面就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控制预防做一综述,旨在寻找有效的、实用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白雅玲;吴振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金属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37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者随访9~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Kuderna 评分进行评估:优3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3%.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减少软组织及骨膜剥离,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吕国庆;张天宏;杨松运;彭笳宸;吴术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48例分析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俗称红血丝) 发病原因不明确,多见于高原、寒冷地带人群;使用化学剥脱换肤后,使用化妆品不当致皮肤反复过敏者;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者,遗传或磨皮术后等.多呈线状、树枝状、蜘蛛状、星状、点状、丘疹状形态,少数患者面部皮肤局部发红、血丝不明显,通常对冷热、日光敏感,患者常有面部灼热感,且影响美观.笔者于2008年10月-2009 年5月间采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48 例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霍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目的:通过对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观察我院外科50例胃癌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输入能全力的耐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营养液温度不适合、滴速过快,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管道不畅.50例患者无一例放弃肠内营养.结论:有效的心理指导、正确固定导管、合适的营养液温度和速度,是保证早期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作者:汤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