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无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及B超检查等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作者:高雅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cesarean scars pregnancy,CSP)是妊娠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瘢痕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CSP呈增多趋势,但本病的早期诊断困难,初诊误诊率高,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部分患者以子宫切除为结局.反之,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得当,则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保留生育能力.所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作者:穆红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每天口服拉西地平4~8mg/次,连续4~8周,测量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结果:4周后显效3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2%.结论:拉西地平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作者:陈洪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常规化疗时,药物难以在肿瘤内部达到有效浓度,且药物分布全身易致系统性毒副反应.若不良反应严重时,患者因顺应性差而被迫中断化疗.故研发新型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或改变现有化疗药物的剂型和药动学性质,以适宜的方式作用于肿瘤组织是提高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对大多实体肿瘤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阿霉素(DOX)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可广泛用于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化疗.将DOX制成各种靶向制剂可达到缓释、降低给药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DOX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杨少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俗称红血丝) 发病原因不明确,多见于高原、寒冷地带人群;使用化学剥脱换肤后,使用化妆品不当致皮肤反复过敏者;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者,遗传或磨皮术后等.多呈线状、树枝状、蜘蛛状、星状、点状、丘疹状形态,少数患者面部皮肤局部发红、血丝不明显,通常对冷热、日光敏感,患者常有面部灼热感,且影响美观.笔者于2008年10月-2009 年5月间采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48 例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霍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主要的病原学因素[1].慢性HBV 感染者中PHC的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高约200倍[2].本文分析了76例PHC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AFP.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与AFP含量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任国庆;牛海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完成后进行子宫肌瘤体积检查.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可将中西医结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掌握滨州市市、县级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预防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市、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果:2002-2008年市、县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合格率依次为67.97%、74.92%、81.78%、85.62%、84.39%、89.27%、91.06%,其中医院污水与空气合格率较低,7年平均合格率分别为37.12%和44.23%.结论: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监督监测力度,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严把医院消毒质量关,是提高消毒质量的关键.
作者:张友洲;刘静;罗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血钾过低时,心肌的兴奋性增高,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而血钾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均降低或消失,易造成心肌收缩无力及传导阻滞.二尖瓣置换术后极易出现血钾异常,血钾异常时,常会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软瘫,甚至心跳骤停,因此密切观察血钾变化并及时处理,是护理换瓣病人的关键.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血钾浓度应维持在4.0~5.0mmol/L之间[1].本组156例二尖瓣瓣膜置换病人均实行术后一周血钾的观察与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mHg=0.133kPa)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可无任何症状,或伴出汗、头昏眼花、哈欠、便意或失禁,血压显著下降者可出现心绞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抽搐、昏迷、死亡,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1].国内外报道发生率大约是20%~30%[2];急性肾衰患者首次诱导透析发生率为43.61%;本文就其诱因、发生机制及防护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张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癌病例的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表现.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本院经超声检查胆囊癌31例,常规检查日早晨空腹检查,二维超声发现胆囊癌声像图改变时,再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结果:依二维超声将胆囊癌分为五型:实块型、蕈伞型、厚壁型、息肉型和混合型,其中29例均显示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阳性率93.5%.结论:彩色多普勒与二维超声相结合可明显提高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吴玉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比较利用抗HCV和RT-PCR方法检测HCV-RNA阳性率的差别.方法:对2000-2008年间的150例血透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采用RT-PCR方法检测HCV-RNA,对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透前抗HCV 检测阳性率为8%,HCV-RNA检测阳性率10%;血液透析后抗HCV阳性率为19.57%,HCV-RNA检测阳性率28.15%.血液透析年限<4年者,抗HCV阳性率为20.45%,HCV-RNA检测阳性率28.41%;明显低于>4年者抗HCV阳性率33.87%,HCV-RNA检测阳性率45.16%;两者间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HCV-RNA检测阳性率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和性别抗HCV和HCV-R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透患者是HC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且感染率随血透年限的延长而增高.采用RT-PCR方法检测HCV-RNA优于检测抗HCV,可避免漏诊并能发现病情活动者.医院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腰麻后直接俯卧位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肛肠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腰麻后转为平卧位,调节麻醉平面后再转为俯卧位;B组腰麻后直接俯卧位.观察两组腰麻后生命体征变化、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麻醉-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手术等待时间缩短(P<0.05),阻滞平面易于控制,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后直接俯卧位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缩短手术等待时间,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作为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陈爽姿;冯英妮;曾宪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超早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确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超早期辅以无创机械通气,同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氧合指数、APACHE II评分等资料.结果:2例死亡,24例成功脱机,氧合指数上升,APACHE II评分下降,2例行无创通气3d后改为经口气管插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较有创正压通气更易早期实施,能在早期改善患者低氧血症以及由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损害,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彭加英;李先全;范红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胆汁性特殊增生性胆囊炎是一种在炎性胆囊内可以形成瘤样肿块的疾病,它是以胆囊慢性炎症为基础、病理变化以增生为主,伴有黄色肉芽肿形成、重度增生性纤维化、以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为特征的炎性病变.但因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异性易与癌瘤相混淆,病理形态学虽具有特征性但缺乏认识时也可能导致误诊.该病发病率低,仅占胆囊炎症性疾病的0.7%~13.2%,其中以中老年人多见,男女比例不一,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现收集中心医院从1988年8月-2008年8月术后病理诊断78例,结合临床及病历资料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王军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2008年6月2日21时30分,大庆市让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接到市第四医院报告,该院急诊室有20余人就诊,疑似食物中毒,监督所立即通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赶赴医院,监督所4名监督员于21时55分赶到市第四医院进行调查.
作者:周梦;马松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9年6月外伤性肠穿孔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进行剖腹探查,进行一期肠修补16例,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肠吻合外置1例.术后一期愈合18例,切口感染3例,未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正确的手术方式、有效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静脉营养药物,是影响肠穿孔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红星;张强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14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朱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过程中的滴速与不良反应.掌握正确的输液速度,达到佳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临床运用生长抑素治疗的20例急性胰腺炎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3mg生长抑素加入5%葡萄糖500ml或0.9%生理盐水500ml中连续静滴,对每位患者分别在每分钟小于10滴、每分钟10~15滴、每分钟16~20滴、每分钟大于20滴4种不同滴速状态下进行严密观察.结果:生长抑素在静滴过程中不同滴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生长抑素静滴的滴速与不良反应成正相关.在输注生长抑素过程中,必须进行严密观察,严格控制、正确掌握输液滴速,以确保输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夏世萍;赵柱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一种三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使人体获得高能量,临床上除应用于肝脏疾病外,还应用于恶性肿瘤、神经、泌尿、消化等多种疾病.在应用过程中,慎防过敏反应.本文将对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敏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马英芳;马艳平;刘淑梅;王凤荣;刘艳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