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马丽美;尚卫红

关键词:PICC置管, 并发症, 原因, 处理
摘要: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概念层进循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概念层进循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610人,分别采用概念层进循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通过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概念层进循环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课业难度、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及增强授课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概念层进循环教学法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以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意义.

    作者:杨丽娟;胡洁;姚智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00例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4月我妇幼保健院在腹腔镜下进行妇科手术100例,护理人员按个体需要进行护理.术前的心理干预,肠道、皮肤等充分准备,术后严密监测及预防护理术后并发症.结果:100例手术成功,术后住院3~6d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5~78岁ASAⅠ~Ⅲ级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0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26例,A组采用布比卡因6~7.5mg,B、C组采用布比卡因12~13.5mg,并A、B组留置硬膜外导管,D组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4组用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B、C组MAP及HR更稳定,不良反应更少,较D组麻醉效果更好,A组较B、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副作用少,麻醉效果满意,更适合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

    作者:牛建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BV三联法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游动弯曲杆菌,普雷沃菌,紫单胞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其数量可增加100~10 000倍.

    作者:王兆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例重度复合外伤致眶尖综合症患儿的护理

    眶尖综合症由于外伤和炎症肿瘤所致Ⅱ、Ⅲ、Ⅳ、Ⅴ和Ⅵ颅神经受累,通常表现为眼肌麻痹、面部麻木和视力受损[1],是一种手术难度大、损害严重、预后极差的致盲性眼病.

    作者:刘想娣;程璐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妊娠并发症及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畸形的妊娠并发症和分娩结局,积累产科处理经验,提高产科预后.方法: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的82例妊娠合并子宫畸形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正常子宫分娩12 506例为对照组.结果:子宫畸形组流产、早产、剖宫产、围产儿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子宫畸形妊娠后产科并发症发生率高,剖宫产率也显著升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应提高孕前和妊娠早期畸形子宫的诊断率.

    作者:张友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产妇妊娠的181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经产妇再次妊娠的并发症及分娩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吸取临床经验.方法:对181例经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分娩的初产妇18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产妇在重度子痫前期、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经产妇的妊娠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聂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分析评价该药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使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将6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盐酸纳洛酮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显效率(80.6%)和总有效率(93.5%)均高于对照组(53.3%,70.0%),统计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χ2=5.16,P<0.05;**χ2=5.72,Ρ<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t=2.73,P<0.01).结论:纳洛酮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愈好转率,特别是对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效果确切,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徐立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宫内组织残留的中医中药治疗

    目的:探讨宫内组织残留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对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我院人工流产不全、药物流产不全及不全流产拒绝清宫患者40例,采用中药方剂清宫汤治疗.结果:服清宫汤5剂阴道流血干净者26例,服清宫汤8剂阴道流血干净10例,服清宫汤10剂阴道流血干净者3例,1例治疗中途放弃服药.结论:中药清宫汤简单有效,是非手术治疗宫内组织残留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于重庆市农村地区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重庆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方法:对400名0~3岁儿童家长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防治意识较差.佝偻病防治知识掌握与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文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缺少儿童保健有关.结论:重庆农村儿童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儿童保健工作者及乡村医生应加强佝偻病防治知识宣教,降低其发病率,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冯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媒体技术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寄生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属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孙慧;黄琼瑶;彭飞;刘年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脑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9%,因出血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表现各异,特别是大面积小脑出血,形成占位效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故临床易导致误诊.现就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间收治经CT确诊的小脑出血患者37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析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者.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已早期规则地进行糖尿病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减低了由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徐凤霞;宋成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P和TP方案治疗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顺铂(DDP)与紫杉醇(TAX)+ DDP两种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将89例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分为NP组44例和TP组45例,NP组采用NVB+DDP治疗,iv,d1、d8.TP组采用TAX+ DDP治疗,iv,d1、d8.以WHO肿瘤疗效标准和毒性反应为评定工具,随访3年,记录死亡情况.结果:NP组完全缓解(CR)7.7%、部分缓解(PR)46.2%、稳定(SD)35.9%、进展(PD)10.3%,TP组CR4.8%、PR47.6%,SD35.7%、PD11.9%, 1、2、3年生存率NP组51.28%、33.33%、15.39%,TP组47.62%、30.95%、11.98%,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共同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毒性、脱发,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注射部位反应NP组高于TP组,而神经毒性和肌肉关节疼痛TP组高于NP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结论:NVB+DDP和TAX+ DDP的两种联合用药方案对乳腺癌转移复发有确切疗效,如何防止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贺新爱;陈海平;霍小珍;张继林;许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肌肌钙蛋白I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冀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进食蚂蚱致变态反应1例

    1 病例资料陈某,男性,19岁,某部队战士.因进食蚂蚱约6h后皮肤瘙痒并皮肤风团伴数次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即头晕并摔倒(摔破嘴唇)后被抬到我院急诊.

    作者:刘凤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放化疗对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SF-3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31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静脉血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体积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肿瘤病人治疗前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LT、MPV、PCT、P-LCR在放化疗后患者组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P<0.01或P<0.05),PDW则与放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放化疗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观察其骨髓抑制状况和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素碧;代庆忠;孙昌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

    随着冠脉搭桥手术的进步和器材的改进,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也逐渐成熟且呈上升的趋势[1].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CABG)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对机体干扰小、炎症反应小、术后ICU滞留天数短[2]等优点.

    作者:唐伟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癌血清中CEA、CA125、CA199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CEA、CA125、CA199的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82例肺癌患者(均经TNM分期)、50例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20例健康者分别进行血清CEA、CA125、CA199的检测.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肺部感染性疾病及健康人(P<0.01﹚,而且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呈直线正相关(r=0.99,P<0.05﹚,肺部感染性疾病与健康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肺部感染性疾病(P<0.01),但与肺癌的临床分期不呈直线正相关,肺部感染性疾病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血清CA199水平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有CEA、CA125的过度表达,CEA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即与肿瘤的恶性度有关;三组均无CA199的过度表达.

    作者:王军;徐晓慧;刘云萍;滕朋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丹参酮IIA磺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治疗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症状、体征、心功能及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使用安全.

    作者:宋翠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