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向东;姜许莉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由Kononen等[1]于1998年首先建立并报道,是将数十至上千个小组织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张载玻片上而形成的缩微组织切片.它具有高效或高通量特点,并有省时、省力、节约经费和试验结果可比性强的优点,能应用于HE常规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芯片等各种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组织芯片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其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正处于深入探索阶段.本文初步探讨了目前组织芯片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
作者:常中飞;胡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性疾病,常发生于长期卧床病人,早期多采用静脉滴注溶栓、手术静脉局部切开取栓及导管介入溶栓,而静脉滴注溶栓疗效差,病情长,恢复时间慢,住院时间长,导管介入溶栓及手术切开局部取栓则风险大,创伤大,费用高,病人不易接受,且易伴发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1].本疗法纯属护理技术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费用低,康复快,病人易于接受,可明显改善患者愈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世叶;娄艳霞;崔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临床上血小板制剂的使用日益广泛,但是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ot platelet transfusion,RPT)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常见问题.因此,血小板抗体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较多.本文用流式细胞(FCM)法与MASPAT法来检测血小板抗体并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吴建香;李丽;姚丽;徐惠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患者D-二聚体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28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28例对照组的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异常增高,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姜正华;吕元文;桑慧颖;朱慕云;朱湘平;丁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起病急骤,发展迅猛,死亡率达50%以上.我院ICU 2001年4月~11月共收治21例ARDS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寄生虫病在我国人群中分布和数量的改变,以及寄生虫学课时数的减少,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必需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我们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所进行的一点尝试.
作者:李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格列齐特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用反相HPLC法测定格列齐特血药浓度的方法.固定相为C18-ODS化学键合相,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35:20:45)用磷酸调节pH为3.5的混合溶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28nm,流速1.0mL/min,保留时间(10.00±0.50)min,低检测浓度50ng/mL,绝对回收率大于95%.结果:格列齐特的线性范围在0.5~12μg/mL之间,标准曲线为:y=0.0232x-0.04681,r=0.9995.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可用于格列齐特血药浓度的检测.
作者:周守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同仁使用胶带的习惯做法是:先打好包,然后撕下所需长度的胶带,贴在桌子上,并写上包的名称、日期、打包人,这样做胶带容易脱落;或者是撕下所需长度的胶带,写上上述内容,由于胶带下面是布,容易出现书写不工整、胶带参差不齐、不美观等现象.为解决上述不足之处,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新的胶带使用方法,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并在全院推广,现介绍给大家,不妨一试.
作者:郑艳;昝芳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收集了该院2003年五个科室5498例住院病例,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病因素、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黄连素为中药黄连、黄柏或三颗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又名小檗碱,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菌痢等.临床上又发现了其新的用途,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汝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机构人员的法律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并总结了医疗纠纷中护理方面的部分潜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今后在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大限度降低护理因素在医疗纠纷中的比重提供依据.
作者:孙艳林;王蕊;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氨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84例输卵管妊娠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MTX 50mg单次肌肉注射,第3天加用口服米非司酮50mg,每12h1次,共5d;对照组单用MTX 50mg单次肌肉注射.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2.9%(39/42);对照组治愈率76.2%(32/42).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TX联合米非司酮,作用快,疗效高,保守成功率提高,而且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坚贞;王丽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气管插管在急救和手术全身麻醉时对改善通气、机械辅助呼吸,建立人工呼吸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因气管插管的置入引起的不适和暂时语言交流障碍,常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急躁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另有研究发现患者非常感谢带管中ICU护士提供的信息,而这有助于促进患者自身权利和信心的恢复,表明护士在提供信息,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我院ICU对全麻术后气管插管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云佳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7岁,体重23kg.因右胫骨中下1/3骨折钢钉内固定术后拟氯胺酮分离麻醉施钢钉取除术.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05g,东莨菪碱0.2mg,入室开放左上肢静脉滴注复方林格氏液,氯胺酮100mg加生理盐水8mL,经静脉通道缓慢注入氯胺酮40mg,患儿抽泣样呼吸、肌紧张,给予面罩吸氧,头侧偏,呼吸变平稳,37次/min、肌力正常.心率136次/min,sPO298%.消毒铺巾,未加用局麻,手术5min患儿微动,追加氯胺酮5mg,麻醉平稳,遂未再追加任何药物,手术顺利,历时50min,患儿呼之能应,生命体征平稳,送返病房.
作者:陈超;信文深;李秀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病人病情伤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医务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办事,以保护病人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护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现将我院自成立120急救中心以来对院前急救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与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黄爱珍;黄永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灸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和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临床通过CT、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筛选46例,发病在3d内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4例,药物组22例,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d,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针刺+药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4±7.06)分降至(15.6±6.2)分,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功能缺损由治疗前的(25±8.1)分降至(20.1±8.9)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在住院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恢复(P<0.01,P<0.05).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4±3.2)分;药物组评分下降(4.9±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性P<0.05.结论: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提示针灸有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用.
作者:温秀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乳酸加替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实际入组病例240例,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用乳酸加替沙星(治疗组)与加替沙星(对照组)静脉滴注均为400mg/次,每日1次,疗程7~14 d,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结果:乳酸加替沙星和加替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2%(109/117)和92.9%(105/113),2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5.8%和9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与7.6%.上述结果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酸加替沙星对临床常见的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方建茹;景运条;杜旭召;陈红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经气管冲洗后气管内滴入沐舒坦的护理.方法:该科于2002年10月~2004年12月对3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新生儿入院后立即清理呼吸道,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行气管内吸引,并从气管套管内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气管内冲洗,同时由助手进行拍背,反复多次冲洗吸引,吸净后将沐舒坦分3等份分别于3个体位滴入气管内.结果:32例中有30例治愈.另外2例1例合并肺出血及肺发育畸形而死亡,1例由于多种原因放弃治疗.结论:气管内冲洗后滴入沐舒坦能减轻新生儿MAS病情,改善预后.
作者:蔡久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y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胆囊炎时胆管损伤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4年间342例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中转开腹15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虽然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难度大、有一定的风险,但熟练的操作技术完全能够避免胆管损伤.
作者:周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见习是学生走向临床的第一步.将PBL应用于血液科临床见习,结合本院特点,形成了基于PBL的床旁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密切结合临床病例,因章施教;对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解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对临床工作的热情.
作者:袁玲;徐建民;王吉耀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