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敏;王萍;王宁
张圣德主任医师基于四十余年内科临床经验,在中风病治疗中从深浅论病机,精辩证抓虚实,从四诊中找致病先兆,于养生重病因预防,临床活用寓含整体辩证观的成方古方,是其临证治验之捷径.
作者:吉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传统教育模式与“定位教育”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运用的差异性.方法 根据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医筋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骨伤筋伤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情况,确定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作为重点“定位”学习内容,根据该四类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设计考核问卷,对2010级中医骨伤班学生(对照组)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对2011级骨伤班学生(实验组)进行定位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个组别的平均分,比较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平均分数为67.05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51 58分;对照组60分以下分数段人数百分比高于实验组,对照组60分以上各分数段人数的百分比均少于实验组,二者具有差异性.结论 定位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定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
作者:杨丽萍;陈相春;杨翠秒;胡彬;许雷;张立新;王景新;张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对各类耳聋耳鸣患者的不同病症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与方法.方法 对2013年收治的215例耳聋耳鸣患者,经辨证分型后,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予以辨证施护.结果 215例中46例治愈,147例好转,无效22例,总有效率达90.0%.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能更好地提高耳聋耳鸣患者的疗效.
作者:孔秀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理筋渗透法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0例.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给予理筋渗透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Kofoed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160例、好转70例、无效20例,成功率为92%;对照组治疗有效60例、好转120例、无效70例,成功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3、5、10天,观察组Kofoed踝关节评分都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在临床应用,理筋渗透法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成功率更高,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谢玉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针对目前新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转换,对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将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融入诊断学教学过程.通过课堂上理论知识讲解、课后强化训练等方式,训练学生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并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饶淑梅;袁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40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36例和对照组172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大便常规检查、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中西医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好,且复发率低.
作者:欧阳春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哑门穴是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因其周围结构复杂,针刺时如果过深或者方向不当,极易造成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章通过分析哑门穴的位置及层次解剖结构,讨论安全进针深度及进针方向,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宁;高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改革方法多样,包括案例教学法、PBL法、推演教学法、归纳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本文总结以上改革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作者:张婷婷;常征辉;龚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应用疏风止咳汤加减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雾化吸入,治疗组采用苏黄止咳汤加减内服,1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 苏黄止咳汤可以更好的减轻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作者:吴步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中医护理学内容作一阐述,主要有以下5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医护一体”思想、辨证施护、精于用药护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预防护理.
作者:胡春媚;张元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我在30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生涯中体会到,要在课堂上教好《中医诊断学》,就要注意:1、讲道德,2、讲质量,3、讲实效,4、讲感情,5、语言美,6、板书美,7、节奏美,8、形象美,9、课件美
作者:陈一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同时国内外学者也认识到,本病症是由于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感染所导致.HP感染属中医“胃脘痛”、 “纳呆”、 “痞满”、“吞酸”、 “嘈杂”等病症范畴.中医药对HP感染均有治疗作用,中医药治疗本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抑制和杀灭HP的药物,又能通过整体调节而发挥作用,克服了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1]
作者:郭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本文通过简析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内经讲义》有关诊法部分的内容,阐述了《内经》课程当中诊法内容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总结诊法的原理,总领《中医诊断学》之纲要;梳理脉法的源流,联系《中医诊断学》之发展;强调医德的重要,弥补《中医诊断学》之不足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内经》诊法教学当中衔接《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为《内经》诊法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作者:陈子杰;张银柱;翟双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临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方法和效果.结果 经积极治疗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为9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刘伯岩;李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考察舒筋外洗颗粒的稳定性,探讨舒筋外洗颗粒的贮存条件,为颗粒剂的内包装材料选择提供依据,确保医院制剂质量稳定.方法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项目包括性状、鉴别、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样品经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各考察项目均符合规定.结论 舒筋外洗颗粒在现有包装下可于常温条件下密封贮存,有效期12个月内稳定性良好.
作者:张建环;黄晓冰;陈诗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异位妊娠破损期孕卵已胀破脉络,血溢少腹,其少腹蓄血程度,出血多少,血虚程度,三者是相互关联且呈正比的关系,少腹血瘀兼血虚,虚实夹杂,更能反映此期的病机本质,教材上异位妊娠的病机实质是少腹血瘀实证,治疗始终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提法,有失恰当.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大失血引起的休克型和不稳定型,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与此原则相悖,值得商榷.
作者:李改非;冯冬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从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进行讨论.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药中应用早、广泛的一种剂型,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仍为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常用剂型之一.中药汤剂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随症加减,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汤剂多为复方,可按照中药配伍原则,能使药物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
作者:李秀英;吴国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异病同治”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活动,本文从病机、致病因素、同治中求异等方面探讨其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以期能为医疗工作者从整体上防治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提供思路.
作者:乔明亮;孟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应用克拉霉素联合中药坐浴的治疗方法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将应用克拉霉素药物口服联合阴道冲洗的治疗效果与克拉霉素联合中药坐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92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克拉霉素药物口服联合阴道冲洗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克拉霉素联合中药坐浴的方式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克拉霉素联合中药坐浴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应用克拉霉素药物口服联合阴道冲洗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疗效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克拉霉素联合中药坐浴的方式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不仅具有治疗稳定性而且副作用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琚丽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对出现腹泻症状的婴幼儿,以吴茱萸盐敷腹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收治167例腹泻患儿,其中98例患儿家属自愿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归入A组;另外69例患儿家属自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吴茱萸盐敷腹进行治疗,归入B组.治疗三日后,综合对比患儿止泻总有效率及止泻时间,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均有一定疗效,然而B组患儿止泻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且止泻成功的患儿止泻平均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吴茱萸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古丽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