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苗;薛东生;姜毅

关键词:儿童, 喘息, 研究进展
摘要:喘息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减少喘息发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通过对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分类、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儿童喘息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革兰阴性菌耐药

    随着抗生素滥用状况的日趋严峻、使用监管的日渐复杂和发现新的尤其是针对革兰阴性菌(GNB)抗生素技术难度的日益增加,GNB 的耐药问题日趋严峻。现主要讨论临床上常见的 GNB 耐药的相关问题。

    作者:赵长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 D3水平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 D3[25(OH)D3]的变化,分析不同血清25(OH)D3水平哮喘患儿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武汉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确诊为哮喘的50例患儿为哮喘组,根据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标准进行分级。其中中重度发作37例,轻度发作13例;另选同期因呼吸道发育畸形或支气管异物住院的20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哮喘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血清及 BALF 中 MMP-9水平。结果哮喘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为(19.5±6.4)μg/L,对照组为(39.3±7.1)μg/L,哮喘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重度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为(16.6±4.1)μg/L,轻度哮喘患儿为(27.9±4.5)μg/L,中重度哮喘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较轻度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血清25(OH)D3水平哮喘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 BALF 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上皮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不同血清25(OH)D3水平哮喘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血清及 BALF 中 MMP-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 BALF 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上皮细胞呈负相关(r =-0.683、-0.795、-0.670,P 均<0.05);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 MMP-9水平呈负相关(r =-0.796,P <0.05)。结论哮喘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 D 缺乏或不足,25(OH)D3及 MMP-9可能参与了哮喘患儿呼吸道炎性反应和呼吸道重构过程,与哮喘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蒋鲲;张慧燕;陆小霞;王莹;陈和斌;舒林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栓塞6例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栓塞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 MPP 并栓塞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儿年龄3岁2个月~13岁10个月,其中男3例,女3例。6例均有高热、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滴度强阳性(≥1160)、痰荧光定量(FQ)-MP DNA 阳性,胸部影像学检查符合肺炎改变。4例合并肝功能损害,4例 D 二聚体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不同程度升高,5例合并胸腔积液或胸膜炎。6例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栓塞,其中1例左肾动脉栓塞,1例左下肢动脉栓塞,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合并脑梗死,1例为右侧锁骨下静脉、右上肢静脉栓塞,1例双侧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栓塞合并脑梗死,1例右下肺静脉远端及右下肺动脉分支栓塞。1例行血栓取出术,6例均经过抗感染、抗凝、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例发生脑疝死亡,5例好转。结论MPP 常伴有高凝状态,栓塞可发生于全身各脏器,发生脑梗死预后差,故应提高对 MPP 合并栓塞的潜在风险认识,早期诊断,及时行抗凝、溶栓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顾海燕;赵德育;王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由于其易于产生耐药,导致临床治疗面临许多问题。临床医师要掌握细菌耐药规律及其机制,并合理使用才能降低其快速产生耐药的速度。

    作者:马香;孙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IgE综合征STAT3基因突变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 STAT3基因突变相关性高 IgE 综合征(HIES)的临床诊断过程,复习文献,了解STAT3基因突变与 HIES 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病例的临床、胸部影像学及基因检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存在特殊面容,颜面及躯干可见皮疹,皮肤及呼吸道感染,总 IgE 明显增高,胸部 CT 可见肺囊性病变,STAT3基因 R382W 突变,抗感染、呼吸道管理后临床好转。结论STAT3基因突变与 HIES 发病密切相关,对于临床早期出现新生儿皮疹、反复湿疹、皮肤及肺部反复脓肿的患儿可行总 IgE 检测,IgE >1000 Ku/L 时,应怀疑 HIES,进一步行 STAT3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尽早干预。

    作者:张国卿;曹玲;朱春梅;王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细菌耐药与微生态平衡

    细菌耐药性增加是抗菌药物使用的结果,抗菌药物还可以引起正常菌群产生耐药性,成为耐药基因库,将会导致更多的耐药菌产生和扩散。控制使用抗菌药物是目前的首要措施。

    作者:郑跃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组织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调控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组织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调控。方法新生 SD 大鼠75只随机分为 A、B、C、D、E 共5组,每组15只:A 组为代乳品喂养组,B 组为 NEC模型组,C 组为 NEC 双歧杆菌干预组,D 组为代乳品喂养双歧杆菌干预组,E 组为鼠乳喂养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回肠组织 Toll 样受体-4(TLR4)水平,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和β-Catenin 水平。比较各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此外将 TLR4、GSK3β、β-Catenin 三者之间两两进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各组肠组织 TLR4水平分别为 A 组0.36±0.03,B 组0.48±0.05,C 组0.34±0.03,D 组0.37±0.04,E 组0.35±0.02;GSK3β水平分别为0.98±0.23、1.48±0.42、0.99±0.20、0.56±0.17、0.60±0.15;β-Catenin 水平分别为1.48±0.22、0.64±0.55、1.27±0.36、1.72±0.51、1.82±0.44。B 组肠组织 TLR4、GSK3β水平较 E 组明显升高(P <0.05),β-Catenin 水平明显降低(P <0.05),C 组肠组织 TLR4、GSK3β水平较 B 组明显降低(P <0.05),β-Catenin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K3β与β-Catenin 呈负相关(r =-0.592,P <0.05),TLR4与 GSK3β呈正相关(r =0.295,P <0.05),TLR4与β-Catenin 呈负相关(r =-0.426,P <0.05)。结论双歧杆菌对 NEC 新生大鼠肠道保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下调因脂多糖刺激而增高的 TLR4水平,减轻炎症级联放大反应,也可以直接或通过 TLR4水平间接调节 GSK3β及β-Catenin 水平,维护肠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平衡。

    作者:唐娟;周伟;李美雪;吕回;黄龙光;袁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年第31卷第4期广告目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B 族链球菌耐药

    B 族链球菌是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围生期感染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之一,其危害严重。随着产时抗生素预防策略的实施以及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近年来出现了 B 族链球菌对多类抗生素耐药的现象,且对部分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现对 B 族链球菌对多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耐药

    A 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即酿脓链球菌,是人类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皮肤、黏膜浅表感染性疾病,危及生命的侵袭性疾病,毒素介导性疾病及免疫相关性疾病。抗生素是控制 GAS 菌感染的有效手段,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 GAS 感染的首选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作为阻断 GAS 外毒素产物的手段或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替代治疗药物而被推荐。但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GAS 在全球范围内播散,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现将对 GAS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阐述。

    作者:梁云梅;李苗;呙芳;张金;任思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6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结核病的流行及耐药现状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全球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儿童结核病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南。但由于儿童结核病确诊困难,世界各国关于儿童结核病的研究和监测数据非常有限。现分析国内外关于儿童结核病研究方面的数据,对儿童结核病的流行和耐药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申阿东;焦伟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青少年过度生长的临床诊疗进展

    儿童过度生长在临床并不少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生长加速。生理性主要包括家族性高身材以及肥胖导致的过度生长,病理性包括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染色体异常以及多种遗传综合征。但目前仍有很多患者未予重视,规范的诊疗对患者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现将对儿童期过度生长的病因分类及诊疗思路进行综述。

    作者:侯佳彤;潘慧;朱惠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由于抗生素的长期过度使用,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由耐药肺炎链球菌导致的感染增多,有限的抗生素选择增加了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

    作者:姚开虎;史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国儿科常见致病菌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

    近年来,各种致病菌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之一。儿科常见致病菌耐药状况尤为突出,随着各种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儿科细菌耐药感染现状形势严峻。限制抗生素的滥用、制备新型抗生素和制备疫苗等措施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然而应对细菌耐药性挑战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临床医师和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密切合作,掌握常见致病菌耐药性数据与变化趋势,了解微生物学,充分了解抗菌药物,参照药敏结果,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选择抗菌药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广泛加强国内外不同领域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明确机制是控制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

    作者:杨永弘;刘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百日咳杆菌耐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百日咳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出现了百日咳杆菌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现象,局部监测耐药率甚至达到90%。现将从百日咳杆菌耐药情况、耐药机制、耐药后的抗生素选择、耐药的防治和控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杨永弘;杨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与耐药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是儿童时期细菌性脑膜炎、肺炎和菌血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其抗生素耐药性存在地区和时间差异。β-内酰胺酶是 Hi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抗生素使用是影响 Hi 耐药性变化的主要因素,Hi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仍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性监测为儿童 Hi 感染抗生素应用提供依据,疫苗预防是控制 Hi 感染的未来方向。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受到全球关注,但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仍然堪忧。虽然近些年儿科抗生素总的使用在下降,但处方率反而升高,广谱抗生素使用在增加。抗生素使用受到疫苗接种、指南、临床路径管理、处方者以及家长认知度等的影响。因此,抗生素合理用药方面的研究应更深入、细致、全面,对临床实践确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文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15例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6年8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 CCAM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5例患儿中男11例,女4例。临床表现:肺部感染12例,反复胸痛1例,胸骨下段凹陷畸形1例,无症状1例。胸部 CT 检查表现为单侧肺部多发气囊肿9例(其中1例并漏斗胸和隔离肺),左肺下叶巨大液气囊肿1例,肺部密度增高影4例,1例反复胸痛患儿 CT 检查表现为右侧膈肌膨隆合并隔离肺。全部病例行手术切除,1例行囊肿切除术,1例行右隔离肺切除术及膈肌折叠术,1例并漏斗胸患儿行病变肺叶切除、隔离肺切除及微创漏斗胸矫正术(Nuss 手术),其余12例行病变肺叶切除术。15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病理分型Ⅰ型1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其中并肺隔离症2例。结论CCAM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常因肺部感染被发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发气囊肿,胸部CT 检查是术前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理分型以Ⅰ型和Ⅱ型多见,治疗以早期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作者:潘知焕;金微瑛;翁翠叶;朱婷婷;贾霄霄;张海邻;李昌崇;张维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人冠状病毒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临床特征

    目的: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冠状病毒(HCoV)感染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3503例,患儿在住院当日或次日采集鼻咽吸取物1份,采用反转录(RT)-PCR 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毒(HBoV)。同时检测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及痰细菌培养,将单一 HCoV 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03例患儿中单一 HCoV 感染11例,男女为2.71.0,中位年龄3个月,HCoV 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11/11例,100.0%)、喘息(10/11例,90.9%)、纳差(7/11例,63.6%)、发热(6/11例,54.5%),查体阳性体征主要为双肺呼气相喘鸣音(8/11例,72.7%)及吸气相湿音(5/11例,45.4%)。大多数患儿胸片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结论HCoV 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中,婴幼儿(特别是≤1岁的婴儿)易发展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息、发热为主,还可合并消化道症状如纳差、腹泻等表现。

    作者:刘军;谢正德;徐保平;钱素云;杨燕;申昆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