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玲;张瑜;谢燕;袁娟;王军;王小燕
目的 回顾性分析直立性高血压(OHT)儿童24 h动态血压(ABPM)变化.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不明原因晕厥及先兆晕厥为主诉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确诊为OHT者43例(OHT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1.56±1.88)岁.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同期以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为主诉,经HUTT诊断为单纯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1.16 ±2.18)岁.每例儿童在HUTT前或后1d内记录ABPM.结果 1.ABPM参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在OHT组高于VVS组(t=2.332,P<0.05),OHT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昼夜差值及舒张昼夜差值与VV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75、1.334、1.540、1.156、0.617、0.957及0.969,P均>0.05).2.HUTT3 min内血压变化:HUTT 3 min内舒张压改变在OHT组高于VVS组(t=2.132,P<0.05),平卧位收缩压及舒张压、3 min内收缩压及舒张压、3 min内收缩压改变与VV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1、0.030、2.062、1.632及1.811,P均>0.05).3.血压类型:OHT组及VVS组均以“非勺型血压”分布为主,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5,P>0.05).结论 OHT儿童日间平均收缩压、HUTT 3 min内舒张压明显增高,血压类型以“非勺型血压”为主,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刘德宇;向际兵;林萍;储卫红;吴礼嘉;刘丽萍;冉静;李芳;邹润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婴幼儿百日咳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提高对百日咳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经百日咳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证实为百日咳的142例患儿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42例患儿中,男96例,女46例,男女比例2.1∶1.0.其中年龄≤3个月93例,占总数的65.5%;3~6个月26例,占总数的18.3%;6~36个月23例,占总数的16.2%.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患儿约占总数的88.7%.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阵发性咳嗽(73.2%,104/142例),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6例(4.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83例,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占90.4%(75/83例).影像学诊断为肺炎86例(60.6%).81例合并细菌、呼吸道病毒或肺炎支原体感染.3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在发热症状和呼吸道病原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月龄患儿发热症状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患儿(x2=11.45,P<0.01;x2 =34.56,P<0.01);6 ~36月龄患儿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2组患儿(x2=7.590,P<0.01;x2 =6.928,P<0.01).结论 百日咳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小月龄、未接种疫苗或未全程接种疫苗的婴幼儿中;婴幼儿百日咳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往往不典型,易误诊为肺炎等其他呼吸道感染.PCR检测百日咳DNA有助于婴幼儿百日咳的早期诊断.
作者:黄建琼;马卓娅;郑跃杰;刘恩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ART)体外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实验室标准株及耐药株的抗病毒作用,了解分次给药法足否能增强ART抗病毒效应.方法 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ART的细胞毒性,计算ART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的大无毒浓度(TC0)与半数中毒浓度(TC50).2.ART抗HCMV作用检测:以HCMV标准株及耐药株感染HEL后,再加入含有不同浓度ART的新鲜培养基,设更昔洛韦(GCV)对照、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培养7~10d,待病毒对照组病变达+++~++++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OD490值,计算受试药物病毒抑制率,Probit回归法计算药物对HCM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3.测定ART分次给药对HCMV AD169株的抗病毒效应:实验分3组,1组:药物总量一次性给予;2组:药物总量分3次,每天给药1次;3组:药物总量分6次,每天给药3次.以GCV组作为对照,MTT法测定各组OD490值,并计算各药物浓度组的病毒抑制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各组OD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1.ART在62.5 μmol/L以内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TC0和TC50分别为62.5 μmol/L和171.7 μmol/L.2.在5 μmol/L、15 μmol/L及30 μmol/L时,ART与GCV对HCMV AD169株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GCV IC50为3.49μmol/L,而ART IC50为2.17 μmol/L,ART治疗指数为28.8,GCV治疗指数为716.3.另外,ART对HCMV耐药株生长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GCV抑制作用明显下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GCV IC50为44.4 μmol/L,ART IC50为2.5 μmol/L.3.在15 μmol/L及30 μmol/L浓度下,ART每天2次给药较每天1次给药及单次给药,对病毒的抑制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CV同样按上述方法给药,则对病毒抑制率影响不大(P>0.05).结论 1.ART浓度在62.5μmol/L以下时,对HEL无明显毒性.2.ART对HCMV标准株及耐药株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3.ART每大分次给药比单次给药及一次给药更能发挥其抗病毒作用.4.ART不良反应轻微,加上其与现有抗HCMV药物可能不同的独特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非常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HCMV药物.
作者:曾爱红;欧阳颖;郭明明;戴瑄;邹德志;方建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相关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炎性反应的程度和活动度并进行分级;13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黏膜尿素酶试验均阳性则视为H.pylori感染;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占总T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 慢性胃炎伴H.pylon感染患儿(HP组,33例)、慢性胃炎非H.pylori感染患儿(非HP组,24例)和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15例)的外周血Th17细胞数分别为(1.55±0.30)%、(1.06±0.33)%和(1.04±0.35)%,HP组显著增高于非HP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非HP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组不同炎症程度患儿Th17细胞数分别为(1.64±0.21)%(无炎症,10例)、(1.61±0.23)%(轻度炎症,8例)、(1.25±0.29)%(中度炎症,9例)、(1.75±0.20)%(重度炎症,6例),中度炎症组Th17细胞数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不同炎症活动度患者Th17细胞数分别为(1.23±0.25)%(无炎症,15例)、(1.53±0.15)%(轻度炎症,6例)、(1.55±0.32)%(中度炎症,6例)、(1.71±0.35)%(重度炎症,6例),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在儿童H.pylon感染慢性胃炎的过程中可能既有抗H.pylori感染的作用,又起到对患儿胃肠道的免疫病理损害作用.这可能成为临床治疗H.prlori感染的新靶点.
作者:岳玉林;张燕;韩军;钟天鹰;金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是由Citrin缺陷引起的,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报道于日本,东亚地区高发,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多数NICCD患儿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儿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定期随访和适当的治疗有望改善预后,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作者:俞蕙;葛艳玲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中microRNA(miR)-146a、miR-29a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其对ALI的作用.方法 选取7d龄新生SD大鼠80只,简单随机法分为LPS组和对照组.LPS组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5 mg/kg)建立新生大鼠ALI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9g/L盐水0.1 mL.分别于6h、1d、3d、7d留取新生大鼠肺组织及血清标本,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oα)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组织中miR-146a和miR-29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LPS组大鼠肺组织呈ALI表现,血清中TNF-α和肺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呈高表达趋势(P<0.05),miR-29a较对照组呈低表达趋势(P<0.05).结论 miR-146a和miR-29a的差异性表达在ALI中有重要作用,其关键靶点可能为临床早期诊治ALl及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标靶.
作者:陈丽;吴本清;陈文清;程涵蓉;涂惠英;易晓利;戎荣;燕旭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患儿脑脊液(CS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VE组患儿和16例对照组患儿CS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B蛋白)、MMP-9、IL-6、TNF-α水平,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E组患儿CSF中NSE、S100B、MMP-9、IL-6、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E与S100B之间有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09),NSE水平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472,P=0.008);MMP-9、IL-6分别与NSE、S100B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0;r =0.559,P=0.00;r =0.812,P=0.00;r=0.664,P=0.00),TNF-α与S100B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49),但与NSE无相关性(r=0.245,P=0.193).结论 VE患儿神经元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有损伤,MMP-9、IL-6、TNF-α参与VE患儿的神经细胞病理损伤过程.
作者:沈栋林;戴园园;陈娇;路明;孙明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HFMD)临床症状轻重不同的病因尚不清楚,通过比较分析EV71 RNA病毒载量与HFMD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为控制及有效治疗HFM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RT)-PCR技术检测西安市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随机抽取的247例肛拭子EV71病毒核酸阳性的HFMD住院患儿咽拭子标本中EV71 RNA,同时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体征,血常规、空腹血糖、炎性指标、病原学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比较分析其与HFMD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247例HFMD患儿中,普通病例121例,重症病例126例.2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肢体抖动、空腹血糖、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7份咽拭子标本EV71的病毒载量大于100 copies/mL,高者达1.1×105 copies/mL,121例普通病例高者达9.32×104copies/mL,126例重症病例高者达1.1×105 copies/mL.2组病毒拷贝数的对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核酸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法对咽拭子标本EV71 RNA定量检测结果直观,方便快捷.EV71型病毒载量高低与HFMD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但需更进一步的大量临床样本证实.
作者:邓慧玲;张瑜;谢燕;袁娟;王军;王小燕 刊期: 2014年第22期
IgA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明,一些microRNA可能参与其致病过程,并且可能与其关键酶——核心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相关.现介绍表观遗传学的定义,microRNA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功能.结合文献总结、概述目前在IgA肾病患者中已经发现的异常表达的microRNA,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方式.
作者:孙嫱;沈颖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近3年李斯特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出生后0.5 h~5 d发病(平均17.45 h);出生体质量(2 331.82 ±677.64)g;足月儿7例,早产儿15例;低出生体质量儿13例.住院时间(21.91 ±17.64)d,治愈率为45.45%(10/22例).产妇孕晚期出现发热15例,体温37.5 ~ 39.5℃.李斯特菌3年感染率分别为0.03%(2/7 137例)、0.11%(8/7 281例)、0.19%(12/6394例).2011年至2013年李斯特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分别为82.72%、75.40%、50.66%;耐药率分别为17.28%、17.50%、11.01%,3年中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5,P>0.05),敏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x2 =36.87,P<0.01).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率为33.93%(19/56例),耐药率为51.79%(29/56例),各年间其耐药率分别为100.00%、40.00%、46.43%,敏感率为0、60.00%、25.00%.李斯特菌对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其他(如利福平等)等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对苯唑西林、青霉素和硝基呋喃类耐药率为33.33% ~ 100.00%.结论 本组患儿具有早发型感染的特点,孕妇和新生儿是易感的高危人群,感染率及临床分离菌株呈逐年增多趋势,李斯特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和硝基呋喃类药物耐药.
作者:杨梅;王志刚;封志纯;王爱华;赵文利;张万巧;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且病死率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病日龄其病原学特点不同.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易导致诊断及治疗的延误,确诊需要腰穿了解脑脊液培养和生化参数情况,但脑脊液培养阳性率极低,生化参数在早期和经抗生素治疗后敏感性下降,反转录-PCR技术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费用昂贵并受技术条件限制,因此临床医师需时刻警惕,对有可疑患儿需及时甚至反复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的首选药物,革兰阳性球菌首选万古霉素,激素的应用仍不主张.因该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治疗过程及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韦巧珍;吕海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儿童结核病对社会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儿童结核病患儿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且排菌少,使得诊断相对困难,造成临床的延误诊断,从而增加治疗负担及病死率,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线性探针(DNA line probe)等基于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核酸序列,可对儿童结核病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
作者:朱朝敏;潘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儿32例为DCM组,根据ROSS评分标准分为0~2分组(6例)、3~6分组(7例)、7~9分组(11例)及10~12分组(8例);选取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儿童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periostin与ROSS评分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组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DCM患儿随着ROSS评分的增高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逐渐增高,不同ROS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组CK-MB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不同ROSS评分组间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组LVE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DCM患儿随着ROSS评分的增高LVEF逐渐降低,不同ROS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D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不同ROSS评分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与ROSS评分呈正相关(r=0.742,P< 0.001),与CK-MB水平无相关性(r=0.24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24,P<0.01).结论 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在DCM患儿中显著增高,其水平与ROSS评分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可作为DCM患儿病情评估的新指标之一.
作者:吴岚;孙景辉;张春艳;王朝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出生后高蛋白喂养对早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断奶后的SD仔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早产标准蛋白组(A组)、足月标准蛋白组(B组)、早产低蛋白组(C组)、足月低蛋白组(D组)、早产高蛋白组(E组)、足月高蛋白组(F组),每组大鼠34只.从22日龄起,标准蛋白组、低蛋白组和高蛋白组分别给予标准蛋白饲料(含18%蛋白质)、低蛋白饲料(含8%蛋白质)和高蛋白饲料(含30%蛋白质)喂养至实验结束.每组大鼠分别在第6周和第8周进行Mom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 1.定向航行实验:(1)6周龄足月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随训练天数增加逐渐缩短,早产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在第3天和第4天的变化不明显;(2)8周龄早产大鼠和足月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随训练天数增加逐渐缩短.2.空间探索实验:(1)6周龄早产大鼠的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和原平台所在象限路程占总路程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足月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周龄E组大鼠的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68.48±20.65)s]和原平台所在象限路程占总路程的百分比[(36.56±10.44)%]均显著高于A、C2组大鼠[A组(52.41±11.24)s,(29.83±8.33)%;C组(49.54±11.04)s,(26.97±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周龄E组大鼠的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和原平台所在象限路程占总路程的百分比[(68.48±20.65)s,(36.56±10.44)%]均高于F组大鼠[(61.29±16.27)s,(35.71±6.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早产可能严重影响大鼠大脑的功能,早产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差于足月大鼠.在随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时间摄入高蛋白营养可使早产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恢复并能追赶上足月大鼠.
作者:苏志文;崔其亮;张慧;谭小华;吴繁;陈盛强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喘息住院婴儿痰液半定量细菌培养数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喘息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且病史资料完整的婴儿957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痰液细菌检查,依据痰液半定量培养细菌数量分为0+、1+~2+和3+~4+组,应用预测统计分析软件(PASW) 20.0软件对3组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共有372例患儿痰液细菌培养阳性,占38.87%(372/957例).痰液细菌0+组共585例,1+~2+组225例,3+~4+组147例;痰液细菌1+~2+组以流感嗜血杆菌(24.89%,56/225例)和肺炎链球菌(16.00%,36/225例)较常见;痰液细菌3+ ~4+组以肺炎链球菌(54.42%,80/147例)和流感嗜血杆菌(8.84%,13/147例)常见.2.与痰液细菌0+组相比,痰液细菌3+~4+组患儿有兄弟姐妹、发绀的比例较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淋巴细胞比例较低;痰液细菌1+~2+组气促比例高于痰液细菌0+组.3.多项Logiaic回归分析发现兄弟姐妹、居住地、被动吸烟、病程、发绀是痰液细菌3+~4+组的影响因素;性别、热峰>38.5℃、母乳喂养、被动吸烟、年龄、病程和发绀是痰液细菌1+~2+组的影响因素.4.痰液细菌3+ ~4+组以重症肺炎多见.结论 喘息住院婴儿痰液细菌培养阳性常见,痰液细菌数量与临床特征存在相关性,重症肺炎患儿多见于痰液细菌培养数量高组.
作者:孙慧明;周卫芳;季伟;严永东;陈正荣;陶云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氟康唑预防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23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是否使用及口服应用还是静脉应用氟康唑预防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将患儿分为3组:A组为未使用氟康唑预防组,B组为口服应用氟康唑预防组[6 mg/(kg·次),隔天1次],C组为静脉应用氟康唑预防组[3 mg/(kg·次),每3天1次].比较3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53例,B组115例,C组66例,3组间性别比、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天数、静脉营养使用天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天数、使用抗生素天数、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组、B组、C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1.32%(6/53例)、6.96%(8/115例)、0;3组效果不全相同(x2=7.078,P=0.029),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05,P=0.342),C组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0.028).结论 静脉应用氟康唑预防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优先选择.
作者:刘郴州;林丽丹;温碧霞;许小慧;关浩锋;黄碧茵;郭青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早产儿近平滑念珠菌性脓毒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9例确诊为近平滑念珠菌性脓毒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近平滑念珠菌性脓毒症患儿均为< 37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0.73%,体质量(1 621.00±372.22)g,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例,低出生体质量儿4例.发生真菌感染时日龄(22.00±7.58)d.9例均予静脉营养,感染前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7例,7例曾行机械通气,7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1例曾行外科手术.临床表现有反应差、血氧饱和度波动、皮肤黄染、灌注差(肢端凉)、腹胀、发热、发绀、体质量不增等症状.辅助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正常6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6例,血小板降低6例,9例血浆(1-3)-β-D葡聚糖升高.所有病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2例未能坚持住院治疗但带药出院并坚持院外治疗,定期随访,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 早产儿近平滑念珠菌性脓毒症中,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是否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血浆(1-3)-β-D葡聚糖增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冯燕妮;梁玉美;潘红飞;林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可预防的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导致年长儿及成人长期咳嗽的常见病因.1974年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计划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百日咳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下降.近年来,百日咳发病率有所上升,甚至发生局部暴发,从而对公共健康产生了巨大冲击.现就百日咳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许红梅;郑佳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生酮饮食(KD)在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癇)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率、保留率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内科进行KD治疗的36例难治性癫(癇)患者,发作减少50%以上为有效.评价有效率、保留率,并分析退出KD治疗的原因、可能有预测价值的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9例,女7例;平均年龄2.84岁).第1、3、6、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50.0%、52.8%、47.2%及41.7%;保留率分别为94.4%、91.2%、69.4%和52.8%.17例患者中途退出KD,7例(41.2%)因患儿家长医从性差,5例(29.4%)因疗效不佳退出,2例(10.6%)患儿因反复感染退出.年龄、病程、病因及发作类型不能作为预测KD是否能成功的因素;KD前使用过的抗癫(癇)药物种类越少,KD成功率越高.启动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睡眠增多、乏力、消化道不适、高脂血症、低血糖以及肝功能受损;维持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不适、易于感染、高脂血症及微量元素缺乏等.结论 K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癇)的措施.
作者:李丹;杨琳;黄绍平;王雪莹;宋婷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喘息性疾病的病毒性病原谱.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因喘息性疾病入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咽拭子标本70份.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并分析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份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54例(77%),其中单独病毒阳性34例,混合感染20例.病毒检测阳性标本中,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3份,其次分别是人鼻病毒(HRV)21份,腺病毒8份,人博卡病毒4份,副流感病毒3型4份,副流感病毒4型3份,人偏肺病毒、WU多瘤病毒、季节性流感H1N1和新型甲型流感H1N1各1份;混合感染中19份为2种病毒混合,1份为3种病毒混合;混合检出多的病毒是RSV混合HRV(6份).病毒检测阳性标本中,临床诊断39例喘息性肺炎,11例毛细支气管炎,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和1例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结论 本地区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喘息性疾病的病原体中病毒性病原体检出率高,以RSV和HRV常见.
作者:林创兴;陆学东;林广裕;蔡志伟;蔡晓莹;陈洁玲;周晓华;陈派镇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