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辉;陈菊花
经肛门一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由于具备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而被小儿外科医师青睐,但该方法多局限于普通型巨结肠,而对于占20%的小儿长段型巨结肠,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经肛门游离、拖出结肠十分困难,多需开腹手术.基于此,笔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游离结肠,解决了这一难题,已实施5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居胜;高桂香;蔡坤;吴瑞婷;方爱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对观察组7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对照组74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入院时未接受葡萄糖静脉滴注或使用激素,检出观察组低血糖38例(35.1%),高血糖15例(20.3%),对照组低血糖10例(13.5%),高血糖4例(5.3%),两者差异显著.提示对新生儿HIE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及时纠正,避免血糖异常,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作者:孟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应用本院中药制成的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52例临床观察,并与西药青霉素或病毒唑作为对照,结果提示:退热合剂治疗痊愈率高达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及白细胞复常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合剂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作者:冼建平;周晓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辨虚治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60例患者与常规服用止咳、化痰、平喘中成药6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观察1年内治疗组无急性发作者38例,发作1次者14例,2~4次者8例;对照组分别为12例、21例、2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分别为8例、24例、28例,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虚治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其急性发作次数和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杜秀英;段淑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头孢菌素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对31例尿毒症头孢菌素脑病患者使用的头孢类药物及发病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治疗尿毒症合并感染可引起脑病.第1、2、3代头孢菌素脑病有不同特点.第1代头孢菌素脑病多发生于用药剂量未作适当调整且未规则血透病人,发病后血透效果好.第3代头孢菌素脑病在血透病人也会发生,发生后血透疗效差,但停药后可自行缓解.第2代头孢菌素引起脑病,血透效果差,且不能自行缓解,预后差.结论:尿毒症患者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发生脑病后应根据药物药理特点治疗.
作者:郑东辉;陈菊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科2000年6月~12月,对食道贲门癌术后化疗病人分别经颈外静脉和上肢静脉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用药,分别观察并对比其炎症反应情况.经比较,颈外静脉更适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给药途径.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溯摈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因腰区疼痛8个月于2000年11月20日住本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查体双肾区有轻叩压痛,尿液分标蛋白+、红细胞++,余无特殊.B超检查示:双肾结石并轻度积水,KUB和IVP示:双肾盂和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双下肾盂各可见一约0.9×0.8cm的结石且轻度积水,双肾功能好,双输尿管于第3腰椎横突处融合成一条输尿管.
作者:谢志坚;吴锡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科1996~2000年共安置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30例.针对起搏器的特性,围绕整体化护理工作,笔者开展了安置起搏器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晓辉;李丽;李洪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糖尿病(DM)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许多国家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多的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人1.2亿,估计到2025年,至少升至2.5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53%~3.51%,较10年前增加了2.5~3倍[1].作为DM治疗重要手段之一的DM教育虽然已列入DM糖尿病护理常规,但因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使其难以普遍实行.总体而言我国DM教育尚处于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水平[2,3].为提高我国DM教育水平,应用护理程序进行DM教育的具体方法值得探索.现将近年来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梁业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时产生的相互关系.一般分为3种:①两人之间的关系;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③个人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者的人际关系一般指与护理人员之间、与患者之间、与上级之间、与医生之间及与其他相关科室人员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护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笔者仅就基层护理管理者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作者:景秀绒;高玉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女性多见,而因行女扎绝育术后而诱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笔者临床仅见6例,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症状见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达;李秀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年间30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结果:成功298例,中转开腹7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全组无1例胆管损伤.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②固定而成熟的手术组成员;③正确的麻醉选择;④规范手术操作,及时中转开腹;⑤术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
作者:吴劲松;匡荣康;魏永祥;李恭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慢性阻塞肺病(COPD)晚期均发生肺心病和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如合并巨大肺大泡更是雪上加霜.心肺功能进一步减退,患者十分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且肺大泡一旦破裂随时都有致患者于死亡的危险,每遇这种情况常常放弃外科处理,因为患者不能耐受传统的开胸手术的创伤,即是目前的胸腔镜手术,在无呼吸机等设备的条件下,也难过麻醉这一关.因而这种病例,只能内科保守至死.笔者近年来学习各种文献,结合我医院现有条件,摸索出一种创伤更小,几乎对患者无生理干扰的微创方法,彻底消灭肺大泡,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现介绍分析如下.
作者:方新社;王锋;杨德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心肌梗塞(acute mi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内科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90万人患AMI,其中约22.5万人死于受治前.AMI病人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提高存活率,而溶栓疗法是心肌再灌注治疗的简单和常用方法.
作者:刘林强;王玲;王华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既往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术前诊断为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术前检查:心肺阴性,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呈急性病容,T37.6℃,P72次/min,R20次/min,BP14.7/9.8kPa,血常规WBC12.6×109/L,中性82%,其他无特殊情况.于2000年11月30日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左肝外叶部分切除术.
作者:文晓林;廖先怀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脑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对85例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率约占全部脑动脉瘤的16.5%,后交通动脉瘤易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约占全部后交通动脉瘤的40%.DSA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脑动脉瘤的特征.结论:对于部分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脑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张莉;张坤丽;崔文柱;康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廊坊地区3岁计划免疫健康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从而对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1998、1999、2000年3年间经过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廊坊地区3岁健康儿童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测定其吸光度值(CO),CO/阴性对照的CO>2.1为阳性,当抗-HBs为阳性且CO/阴性对照的CO>10时,则说明体内已有免疫力可预防HBV的感染,如抗-HBs<10则保护力减弱甚至不能防止HBV感染.结果:1998年共检测542名儿童,其中免疫成功的占42.4%;1999年检测602名,其中免疫成功的占45.7%,2000年共检测410名,免疫成功的占40.2%.经过酵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廊坊地区3岁健康儿童整体免疫成功率与其它文献报道比较,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讨论:机体的免疫应答与疫苗的种类、质量有关,并且健康儿童中有一部分群体肝细胞对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处于不应答状态.
作者:张小梅;王文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抗菌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及农业性植物外伤机会的增多,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逐年增多,由于本病不易早期诊断,治疗手段又非常有限,因此常造成角膜严重的损伤,甚至丧失视力.我院近4年来共诊治了13例真菌性角膜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食管内支架在食管恶性狭窄及瘘治疗中的应用,置入操作要点及术后处理经验.方法:本组12例患者,(包括食管癌和食管癌并食管气管瘘)均采用镍钛合金支架,在X线监视下,经专用输送装置从口腔进行置入术.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性置入成功.食管狭窄及瘘支架置入后,患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食管瘘口封闭,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食管恶性狭窄及瘘采用内支架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技术是食管恶性狭窄及瘘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国胜;朱莉;郭自明;陈道文;张光辉;丁宗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胆汁酸的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某些肝脏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致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发生变化,因此它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2月20日5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血清胆汁酸含量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云飞;卢积良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