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妍;颜崇淮;余晓刚
儿童癫(癎)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睡眠及睡眠剥夺可诱发癫(癎)发作或活化发作间期神经元(癎)样放电,有的癫(癎)发作仅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睡眠中,癫(癎)与睡眠障碍可并存.癫(癎)发作及抗癫(癎)药物可能干扰睡眠,改变睡眠模式.
作者:刘智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儿科医师对睡眠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儿童睡眠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渐兴起,有关儿童睡眠障碍研究的报道也层出不穷.本文结合儿童发育特点,系统介绍各年龄段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考虑到睡眠受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本文尽可能将中西方各国的有关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进行总结比较,以期较为全面的展现目前全球范围常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作者:江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儿童睡眠是早期发育中脑的基本活动,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对儿童而言,睡眠对健康的影响较成人更为重要.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群体中常见.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可由呼吸、神经发育畸形等引起,也可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功能不完善和环境不适引起.社会、家庭、环境、营养、教育等因素都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为降低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应努力学习和引进国际睡眠医学新知识、新经验,建立我国儿童睡眠医学体系,服务于我国儿童.
作者:刘玺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临床分型、治疗前后脑电图(EEG)监测,探讨儿童ADHD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1月~2006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ADHD患儿121例,予哌甲酯10~20mg/d 口服,观察6~18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予ADHD评定量表-Ⅳ-父母版(ADHDRS-Ⅳ-Parent:Inv)、临床总体印象-总体严重度量表(CGI-ADHD-S)行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EEG检查.结果 1.分型特点:ADHD 121例中ADHD-Ⅰ 56例,ADHD-C 54例,ADHD-HI 11例,分别占46.3%、44.6%、9.1%;2.男女患儿发病比:男104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6.1:1;3.疗效及EEG:哌甲酯治疗有效者85例(有效率70.2%);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EEG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女性ADHD患儿少于男性.临床主要以学习困难为主述,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哌甲酯长期服用对ADHD患儿EEG无影响.
作者:朱彦丽;王立文;李尔珍;冯军坛;彭晓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男,2岁7个月,第2胎,第2产,剖宫产.出生后因吸人性肺炎住院5 d.生后20 d再次因新生儿肺炎住院8 d.出院时肌张力降低,肢体稍软.
作者:韩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男,生后5 min.因肌张力低下、全身皮肤发绀5 min转入儿科.第1胎,足月顺产,1 min Apgar评分2分,5 min Apgar评分5分.查体:体温不升,呼吸7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质量3 kg.
作者:廖吕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1~2006年收治的11例PDA并心力衰竭患儿(男7例,女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3例,新生儿肺炎、湿肺各1例.采用布洛芬悬液联合呋塞米治疗PDA.结果 9例痊愈,1例院内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治愈率81.8%.5例用呼吸机治疗,2~4 d顺利撤机,患儿均未发现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结论 布洛芬悬液联合呋塞米治疗新生儿PDA并心力衰竭简单有效.
作者:徐瑞峰;何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建立电毁损锥体束致大鼠一侧肢体痉挛性脑性瘫痪(CP)模型方法,并对CP模型动物进行鉴定.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和C.均沿颅顶矢状缝作纵行切口,暴露前囟,选择前囟后6.6 mm,矢状缝左侧1.0 mm钻孔.对照组A不通电;实验组B通直流电2 mA,20 s/次,通电1次;实验组C通直流电2.5 mA,30 s/次,通电2次;电毁损锥体束制备模型,术后对大鼠行神经行为学检测(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等),并对鉴定为CP的大鼠观察1个月.结果 实验组C模型成功率(16/20例)及痉挛性瘫痪症状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实验组B(7/2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CP大鼠存在明显随意运动障碍及姿势、肌张力异常.结论 直流电(恒流2.5 mA,30 s/次,通电2次)毁损锥体束可成功制备大鼠痉挛性CP动物模型,CP鼠具有神经行为学异常.
作者:俞雅珍;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男,1岁,因反复皮疹11个月、双下肢皮肤坏疽3 d入院.入院前11个月患儿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皮疹,首次入本院.查体:头颈、躯干见弥散性分布的斑丘疹,糜烂、渗血,皮肤小疖肿.
作者:宋相冬;王翠银;赵志新;王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空间忽视与听觉P300的关系.方法 对32例ADHD和32例健康儿童进行划星试验、线等分试验及普通非忽视测试,并以听觉靶和非靶刺激为诱发事件检测前额区(Fz)、中央区(Cz)、顶区(Pz)、左中央区(C3)、右中央区(C4)、左前额(F3)、右前额(F4)7个点的听觉P300潜伏期、波幅、脑电地形图,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ADHD患儿线等分测试结果(-9.37±6.57)与对照组(-5.46±4.6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侧划星试验成绩(11.44±5.55)差于对照组(16.34±4.82)(P<0.01),且左侧较右侧(17.13±6.36)差(P<0.01);2.二组线等分测试成绩均偏向零值的右侧(P<0.01),两侧划星测试成绩也较期望值27/27差(P<0.01);3.ADHD患儿Pz、C4、F4 P300波幅、潜伏期较健康儿童组长,有显著差异(Pa<0.05);4.二组P300脑电地形图叠加后,健康儿童组P300呈同心圆状均匀扩散,左右对称,而ADHD患儿电位存在左侧脑区偏移;5.ADHD患儿划线测试结果或左侧划星测试成绩与P300电位在Fz、Pz、C4和F4的潜伏期与波幅具有线性关系(P<0.05).结论 ADHD患儿可能存在偏侧空间忽视和注意认知功能损害,且左侧空间忽视发生及程度与大脑右半球相应脑区电生理的不对称损害一致.
作者:蒋春明;沈芳;李光乾;林忠东;李伟;焦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在急性病毒性脑炎(VE)患儿脑脊液水平及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55例急性VE患JL(VE组,重症25例,轻症30例)和无VE 15例住院患儿(对照组)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m(TNF-α)、sTNFR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急性VE患儿脑脊液中TNF-α、sTNFR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症组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1);VE组患儿脑脊液sTNFR1/TNF-α比值低于对照组,且重症组低于轻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1);VE组患儿脑脊液NSE活性与TNF-α、sTNFR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a<0.05),与sTNFR1/TNF-α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重症VE组脑脊液TNF-α与sTNFR1水平问相关性低于轻症VE组.结论 VE急性期脑脊液TNF-α、sTNFR1水平及sTNFR1/TNF-α比值变化与其病情密切相关,对病情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VE急性期脑脊液TNF-α显著升高与sTNFR1代偿不足在V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红燕;张秋业;舒志荣;牛余宗;王文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复杂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确,诊断和治疗都有较大难度,目前缺乏客观指标来进行诊断及评估疗效.电生理检查作为无创、经济、简单易行的方法,在ADHD的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意义及前景.
作者:张连春;张玉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对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脑显像观察,为PET在新生儿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足月新生儿11例和早产儿7例(男11例,女7例),注射0.1 mCi/kg18F-FDG后行PET脑显像观察.新生儿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无异常.结果 早产和足月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其葡萄糖代谢活性区主要在丘脑较高,在大脑皮层较低,与成人脑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大脑皮层,足月新生儿摄取的葡萄糖活性较早产儿高,结构较清晰.结论 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对于评价脑代谢功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史源;金榕兵;赵锦宁;潘凤;唐仕芳;李华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某中学一年级283名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对其中279名有效问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儿童人格中精神病倾向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内、外向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及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掩饰度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及母亲的过度干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个性密切相关,提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8年10月~2006年6月诊断治疗的29例横纹肌肉瘤.肿瘤部位包括颈背部5例、胸壁1例、腹壁2例、后腹膜盆腔12例、肢体9例.病理分类胚胎型19例(65.5%),腺泡型8例(27.6%),多型性2例(6.9%).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12例.26例(89.4%)肿瘤5~25 cm,3例(10.3%)肿瘤2~5 cm.结果 29例随访中2例1个疗程后自行终止治疗并失访.19例获得完全缓解(其中4例停药3个月到3年后复发或死亡,1例自行停药3个月复发),4例部分缓解(其中3例发病6个月后复发),4例治疗无反应(其中3例均复发或进展,1例病情反复处于带瘤生存).14例持续缓解时间为5~77个月,平均22.9个月.停药平均16.9个月.结论 横纹肌肉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术前、术后的化疗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敏;陈其民;汤静燕;潘慈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不同成熟期大鼠脑致(癎)后海马结构损伤的年龄依赖关系.方法 对生后10、20、60 d(P10、P20、P60)不同发育期大鼠(每组各8只),用戊四氮(PTZ)反复点燃5 d,对照组(18只)用9 g/L盐水.应用常规病理观察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并对海马CA1、CA3、DG及门区进行细胞计数,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观察不同成熟期脑致(癎)后大鼠海马结构损伤是否存在年龄依赖性.结果 1.P10、P20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无明显的神经元丢失;P10齿状回DG区颗粒细胞计数实验组(23.25±3.058)较对照组(16.25±1.58)显著增多(t=5.752 P<0.01);P60组CA1、CA3区神经元计数实验组(8.22±1.88,5.62±1.68)较对照组(6.31±1.50,3.62±1.40)明显减少(t=2.246,2.587 Pa<0.05),DG区无明显改变(t=0.571 P>0.05);2.各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均可见苔藓纤维发芽,其中P60(3.25±1.03)较P10、P20(1.5±0.92,2.12±0.83)明显增加(F=6.514 P<0.01).结论 1.年龄越小,致(癎)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病理性苔藓纤维发芽越轻,对惊厥性脑损伤具有更强的耐受性.2.发育鼠齿状回颗粒细胞增生可能是苔状纤维发芽的启动机制.
作者:胡家胜;刘智胜;黄亚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例1,男,11个月,发现血铅升高(末梢血铅980 μg/L)确诊来本院就诊.手-口动作较多,近月来反复感冒、稀便.出生后未服过中药,其母妊娠及哺乳期未服用过中药及使用化妆品.
作者:余高妍;颜崇淮;余晓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Brown注意缺陷障碍量表(BADDS)家长问卷与Conners家长评定量表(CPRS)在评价我国8~12岁儿童注意障碍和多动行为等问题时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学146例8~12岁儿童分别进行BADDS家长问卷和CPRS的评定,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 BADDS家长问卷的综合1评分与综合2评分与CPRS多动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9,0.771 Pa<0.001);BADDS各组与CPRS因子Ⅰ、Ⅱ、Ⅳ和多动指数相关性较好(r=0.523~0.788 Pa<0.001);与CPRS因子Ⅲ(心身障碍)和Ⅴ(焦虑)相关性较差(r=0.139~0.418).结论 BADDS家长问卷与CPRS在评价我国8~12岁儿童的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行为具有较好一致性.BADDS对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评估可能是适用的.
作者:符娜;李明;秦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伴轻度胃肠炎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临床经过.方法 对本院2002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的BICE患儿24例进行2年~3年4个月随访,临床发作有成簇惊厥发作倾向,排除电解质异常、热性惊厥、癫(癎)及癫(癎)综合征、症状性癫(癎)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观察患儿惊厥的复发率及预后.结果 脑电图中央区小尖波4例;CT示脑外部积水1例;经2年随访观察,因胃肠道症状再发惊厥2例,因高热再发惊厥2次1例;随访患儿均未应用抗癫(癎)药,智能发育正常.结论 BICE患儿惊厥发作次数较少.部分患儿惊厥呈成簇发作,患儿临床预后均良好.
作者:吴惧;甘晓玲;姜舟;胡文广;宋葳;刘平;徐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难治性休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1997~2005年收治的新生儿重症难治性休克28例的原发病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休克早期表现与原发病相似,给早期发现和治疗带来困难.新生儿重症难治性休克予目前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原发病前3位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32%)、新生儿窒息(25%)、肺透明膜病(21%).结论 新生儿重症难治性休克病死率高,应严密监护高危新生儿,早期发现及治疗,降低病死率.
作者:唐沂;文飞球;吴本清;黄进洁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