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

李艳;周文平;栾斌

关键词:心肌炎, 急性, 病毒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目的 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复杂心脏缺陷患儿体格发育[使用体质量、身高标准差记分法(SDS)]、易出现征象和求学入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体质量SDS:9例患儿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1例高于参照人群平均值;身高SDS:10例均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临床表现有发绀2例,气促9例,心脏听诊均有杂音;8例已到上学入托年龄患儿在家待学.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低下,其防治重点在于出生前干预.

    作者:洪霙;蔡虹;池惠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效应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 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 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作者:邓巍;江端;王世红;黄星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11例

    目的 分析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11例NVM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误诊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中7例NVM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3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8例有收缩期杂音;2例心肌酶谱升高;10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肌缺血6例;胸部X线检查示5例心脏扩大;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其中左心室病变9例、右心室病变1例、双心室均病变1例;5例并其他心脏畸形;随访(30.12±10.66)个月,5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5例应用地高辛治疗有效,1例右室病变者无症状.结论 NVM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NVM的主要诊断手段;NVM预后差,以左心室病变者为甚.

    作者:王德亮;齐凤芹;王会芹;徐桂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胎儿肺内胚窦瘤1例

    患儿,女,孕龄31周,第1胎,第1产,因母亲完全性前置胎盘临产,于孕31周末时剖宫产取出,产出时重度窒息,全身发绀,无自主呼吸,5 min Apgar评分2分,经抢救出现自主呼吸,发绀渐好转,18 h后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在左肺上叶发现一灰白、灰红色肿物,大小4.5 cm ×4.0 cm×3.5 cm,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部分与胸壁黏连,切面鱼肉样,质软.显微镜检查:主要为弥散成片的腺囊状结构,细胞呈扁平、矮柱状;部分区域呈实性,且可见腺管状结构;部分切片上可见基底膜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胎蛋白(AFP)阳性.诊断为肺内胚窦瘤.

    作者:栗安刚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 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 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作者:石秀霞;雷威;郑秀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作者:王勤;袁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356例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10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动起源异常275例(88.7%),针对病因诱因简单处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奏效.激动传导异常35例(11.3%),药物治疗加术中及早临时起博器应用,必要时置永久起搏器.结果 本组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出现室颤治疗无效死亡,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多与心内复杂畸形并心房过度扩张、巨大室间隔缺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差、钾代谢失衡者等因素有关;治疗应强调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应用临时起搏器.

    作者:孙英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的建立

    胰腺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常规的培养方法存在易分化的问题.在饲养层条件下对胰腺干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可获得纯度高、保持未分化状态和高度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本文对饲养层条件下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建立的现状作一综述,为实验室建立胰腺干细胞系确定理论基础.

    作者:袁路;陈维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基于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须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然后主要对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同时,应予以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尽可能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发生.

    作者:李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可能性,为心肌细胞移植探索新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5-氮杂胞苷(5-Az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后分化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化心肌样细胞的心肌肌钙蛋白I(troponin I)、心肌肌钙蛋白T(troponin T)和心肌结蛋白(desmi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分化的心肌样细胞是否有细胞心肌特异转录因子(Nkx2.5)和心肌细胞desmin的cDNA表达.结果 人脐带MSCs经5-Aza和DMSO诱导后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化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标记troponin I、troponin T和desmin.RT-PCR检测证实,人脐带MSCs诱导前不表达Nkx2.5和desmin,经5-Aza和DMSO诱导后表达心肌细胞标记Nkx2.5和desmin.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5-Aza和DMSO可作为心肌细胞诱导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心肌细胞的来源.

    作者:林晓波;何红燕;罗敏洁;崔冰琳;冯学永;蒋学武;谢庆东;黄天华;应文娟;马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胃畸胎瘤临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诊断、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1997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例小儿胃畸胎瘤,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地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 4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胃修补成形术.位于胃小弯、胃大弯各1例,位于胃底2例,胃壁均有充盈缺损.经B超或CT检查,囊性肿块3例,实质性肿块1例.1例左肾移位,脾脏受压,腹腔镜检1例,证实为囊性畸胎瘤.结论 小儿胃畸胎瘤多为良性,经手术治疗后,多无复发且预后良好,临床特征和影像特点是早期诊疗的关键.

    作者:马新瑜;李瑞珍;罗正利;卞红强;黄茂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分析其对KD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早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3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D及血液系统疾病)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KD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早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01).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58,0.268 Pa<0.05);MPV与PDW,PLT与PCT呈正相关(r=0.428,0.945 Pa<0.001);MPV与PCT无相关性(r=0.071 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否能以血小板参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陈莉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东莞地区1 782例儿童活检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予干扰素α-2b,治疗3、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及HBeAg转阴率变化.结果 治疗3和6个月二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6个月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和干扰素联用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及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宋新文;高海丽;申保生;王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干预大鼠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目的 了解辛伐他汀干预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PH)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PH动物模型,予辛伐他汀片2 mg/(kg·d)干预11周后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并与无分流组和分流组比较.结果 辛伐他汀能较好的降低肺动脉压力, 辛伐他汀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分流组大鼠;辛伐他汀能很好的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辛伐他汀组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高肺血流导致的PH起较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文德;王敏;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