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芬;张淑凤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BMJ)的效果.方法 BMJ患儿5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并增加哺乳次数;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及苯巴比妥口服,按需哺乳;记录每日患儿进乳及排便次数;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干预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并增加哺乳次数治疗BMJ安全有效,勿需中断母乳喂养,可作为一种减轻BMJ干预方法.
作者:丁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作者:李艳;周文平;栾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作者:王勤;袁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致幼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后水通道蛋白4 mRNA(AQP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幼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内毒素组又按时间点分为6、12、24及48 h 4个亚组,每组均为10只.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制备脑组织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蓝(EB)水平,RT-PCR技术检测脑组织内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S注射后6 h,脑组织AQP4 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加,12 h时达高峰,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后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增加,且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王怀立;金润铭;李玉勤;禚志红;田培超;樊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作者: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10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动起源异常275例(88.7%),针对病因诱因简单处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奏效.激动传导异常35例(11.3%),药物治疗加术中及早临时起博器应用,必要时置永久起搏器.结果 本组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出现室颤治疗无效死亡,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多与心内复杂畸形并心房过度扩张、巨大室间隔缺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差、钾代谢失衡者等因素有关;治疗应强调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应用临时起搏器.
作者:孙英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射频导管消融(RF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介入的新方法.目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儿童快速性快速心律失常,虽然RFCA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应用在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心脏及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较大,永久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较成人持久深远,需根据其特殊性,尤其是儿童临床特点、心导管操作、心内电生理特性与消融技术、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预防应严格掌握.射频消融初次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10%.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黄敏;陈秀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川崎病(KD)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D的发病与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等有关.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作者:孙景辉;翟淑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应用心脏超声技术及检测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探讨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对心功能影响.方法 PDA患儿55例,术前按照小儿心衰改良Ross标准分为无心衰组31例,轻度心衰组14例,中重度心衰组10例(重度心衰1例).选择年龄、体质量相匹配健康儿童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等反映心室功能及负荷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1.PDA患儿术前LVEDVI、LVESVI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且各组间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2.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中重度心衰组高于轻度心衰组(P<0.01),轻度心衰组高于无心衰组(P<0.01),无心衰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PDA患儿术后3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LVEDVI、LVESV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a<0.01),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4.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SVI(r=0.653 P<0.01)、LVEDVI(r=0.741 P<0.01)呈正相关,而与LVEF、LVFS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DA堵闭术后3个月在临床症状和反映左室功能超声指标明显改善同时,术前高血流动力学负荷对心室细胞影响也逐渐恢复.
作者:杨世伟;秦玉明;曹黎明;王大为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例1,男,8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TOF).查体: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可闻及SMⅡ/6级杂音.术前造影显示降主动脉有侧支发出至右肺见图1、2.直径为3.7 mm.经导管置入6~8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至侧支内,造影显示体肺侧支封堵良好见图3,释放封堵器后立即行TOF根治术,术中顺利,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
作者:王震;王军;吕瑛;解启莲;高磊;朱晓丽;张密林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 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 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作者:邓巍;江端;王世红;黄星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 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 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作者:石秀霞;雷威;郑秀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仅与部分先心病本身特殊的病理解剖及生理有关,且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外科技术采用而发生变化.先心病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如治疗得当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患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奋 刊期: 2007年第13期
胰腺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常规的培养方法存在易分化的问题.在饲养层条件下对胰腺干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可获得纯度高、保持未分化状态和高度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本文对饲养层条件下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建立的现状作一综述,为实验室建立胰腺干细胞系确定理论基础.
作者:袁路;陈维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刊期: 2007年第13期